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正文

建设山区新村的经验材料

时间:2021-12-16 15:27:55 浏览量:

**县**乡**村地处**,是一个典型的易旱边远山村。近年来,村、支两委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兴修通村公路7公里,新建饮水井75口、集中供水池2口,护砌灌溉沟渠600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350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巧借东风,争当领头雁

  改革开放使农民解决温饱、逐步走向富裕之后,群众要求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该村群众要求解决路难行、饮水难等生产生活困难的心情十分迫切。去年初,中央1号文件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到了该边远山村,村、支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因势利导,走访群众,宣传政策,收集民意,凝聚全村1700多人的力量,群策群治,制定了**村新农村建设十年发展规划及近期发展目标,力争通过十年努力,使全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设施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当好山区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二、立足村情,选准突破口

  **村顺应民意,突出民生,把解决群众饮水难、出行难问题,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着力抓好村级道路建设和饮水工程建设。

  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是该村的地貌特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坡和山脚。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较薄,全村裸露岩石较多,岩层较厚,地质较硬,修塘挖堰十分困难,全村仅有小型山塘40来口,总库容量不足3万立方,既供农田灌溉,又供群众饮用,特别是前些年发展煤炭、石灰等资源性企业,地表水受到污染,全村仅有的一座小Ⅰ型水库——**水库也未能幸免,水源不但不能饮用,连浆衣洗裳都成了问题,饮水困难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2006年春节刚过,村支两委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农户,调查摸底群众饮水困难情况,请人设计饮水工程方案,聘请专业施工队施工,首先从饮水最困难的9组、11组打响掘井战役的第一炮。为了使群众主动参与,村里出台了奖励政策,每个农户打一口井,村里奖励100元,每2户合打一口井,村里奖励200元,每3户合打一口井,村里奖励300元,大大激发了群众打井的积极性。为了选好井址,他们科学勘察,但由于地质复杂,有时一口井要选好几处才能打成功,11组戴作丙家一口井经过4次选址才打成功,在打井过程中,有时遇到岩石层,需要使用雷管、炸药爆破,他们就积极争取爆破品主管部门支持,并聘请专业爆破员进行爆破,确保了施工安全。井打成功了,群众尝到第一口甘甜的井水,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来到井边,尝过井水后,高兴地说:“这下俺可以喝到好水了,谢谢你们,谢谢共产党。”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交通十分不便,不仅群众出行难,商家客贾也不愿意进村收购农副产品。严峻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下定决心修好通村路。他们召开村党员及村民代表议事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尊重群众意愿,决定将村里两条7公里长的主干道全部硬化。原有路基窄而不合要求,需要挖山扩宽路基,工程量非常大,但群众听说要修水泥路,个个拍手叫好,纷纷主动请战开挖山路。他们发扬“愚公”精神,采用手挖肩扛的办法,一锄一锄地劈山筑路,参战群众达450人次。为使路基工程早日完工,群众从早战到晚,许多群众连吃饭都是家人送到工地。“人心齐,泰山移”,不到一个月时间,7公里路基全部整修完毕,经过艰苦施工,通村公路顺利建成了。

  三、广开门路,筹措配套款

  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问题,该村村、支两委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不增加群众负担,广辟门路,实行多渠道筹资。一是发动本村群众捐款。建设新农村,群众是主体,群众出资建好自己的家园,是自己及子孙受益的事。要求村干部每户捐款500元以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自愿踊跃捐款,2组个体老板戴术元主动捐资1000元;3组70多岁的老人戴承其,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270元养老钱也捐了出来;1组困难户戴作海,妻子刚做完手术,仍主动捐款300元。通过发动群众捐资,共筹措建设资金8万多元。二是向村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筹集。通过做企业老板和个体工商户工作,共募集资金4万元。三是向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募捐。通过向在外工作人员发函、主动登门拜访等形式,共筹集到通村公路建设资金近20万元。国家审计署驻长沙办事处一名负责人春节期间回乡探亲,当即表态捐款15万元,现已到位资金5万元。四是盘活资源筹措资金。去年上半年,经过群众同意,他们采取租赁形式,成功拍卖了一处山林,拍卖资金5万元全部用于通村公路建设。

  四、着眼未来,拓宽致富路

  “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门路”,是该村建设新农村的一大目标,为了解决群众致富的问题,他们积极探索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他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抓增收。通过利用血缘、地缘、人缘“三缘”关系,由外出务工人员中的管理层牵线搭桥,以及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全年输出劳动力450人,创造劳务收入近300万元。另一方面扶持发展工业抓增收。近年来,他们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大抓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先后发展了2家石灰矿,3家石煤矿,3家采石场,1家炭化砖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9家,吸纳剩余劳动力120多人,带富了一方群众。现在全村85%的农户住进了楼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100%,手机用户达到240户,拥有摩托车60余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推荐访问:新村 山区 经验 材料 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