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1-11-09 15:56:22 浏览量: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政协年初的工作安排,政协科技农业委员会组织十余名委员对全县39个新农村“示范新村” 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年初,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我县已有39个自然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些村共有人口10422人,2465户,劳动力6032人,耕地面积13108亩,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产业主要以蚕桑、黄栀子、蜜梨、柑桔、水晶玻璃工艺加工等为主,其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有一定规模的有10个村,占27.7%;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有7个村,占19.4%,外出务工人数占人口总数的26.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用电普及率达100%,通自来水的村9个,占25%,村级公路硬化的有21个村,公路硬化里程30余公里,占58.3%,其中自然村村内公路硬化12个,占33.3%,39个试点村现已初步完成群众票决、村庄规划设计和主要建设项目的申报,项目正在实施阶段,其中“三清”工作已清理垃圾、污泥151吨,清除路障145处,“三改”已完成改路9000米,面积2.7万平方米,改房拆旧45间,面积6730平方米,新建63间,面积1.21万平方米,粉刷墙面2.65万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新村”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各村的自然条件不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委员们在调查中发现,各村普遍存在“四低、四少、四不到位”的问题,即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民素质普遍低、农民收入低;市场信息少、适应市场的优良品种少、引进的先进技术少、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农民意见征求不到位、村级管理不到位、全民参建不到位。以上问题充分说明我县目前新农村建设现状与上级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主要表现:1、 各村在总体上仍是靠天吃饭,粗放式经营仍占相当大比重。主要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处在初级阶段;2、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片面地追求数量增长,忽视提高质量和追求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3、农产品加工大多数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不够健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工作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产品增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增收难度很大,农村消费不旺。目前,从总体看,农民收入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39个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50元,比我县的平均水平(3375元)低21.48%,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3000元的村25个,占69.4%;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的村3个,占8.3%;在1000元以下的村还有1个,占2.7%。
  (三)、劳动力素质低
  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较低,突出表现在:1、思想观念不新。满足低水平温饱型的多,追求高质量富裕型的少;安于现状的多,积极进取的少;甘居中流的比比皆是,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2、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调查统计,39个试点村中,在小学文化以下程度占18% ,初中文化程的度占6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新生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生事物、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较差;3、劳动技能不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约占8%﹪,大多数只有体力没有技能,缺乏致富本领,尤其缺乏非农领域的知识和技能;4、道德素质偏低。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抬头趋势,据调查,有15%左右的农村劳动力空闲时间参与打麻将、扑克等不良活动。
  (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按照“六改四普及”的要求,试点村需改造的项目多,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试点村的建设投入与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据测算,村平均需要建设资金约60万元,而国家安排的专项资金不足15万元。就村公路而言,虽然39个试点村公路硬化率达58.3%,但这些村多数是借助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的区位优势,只有11个村的村级公路全面硬化,其中又有6个移民村是靠近年来利用移民经费和自筹资金修建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瓶颈制约,部分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抵御风险能力较薄弱。今年“桑美”台风给部分村所造成的危害就是明显的例证。
  (五)、社会事业滞后
  1、由于农村教育网点的合并,我县39个试点村多个村存有学生上学难,因就学难,适龄儿童辍学率明显提高,达12.6%;2、虽然现在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98.3%,但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医疗状况仍令人担扰;3、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39个试点村只有个别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绝大多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空虚;4、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也还不够完善,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六)、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部分村因征地、环境污染、干群关系、山林权属等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比较突出;有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够好,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盛行;有的地方宗族、宗派势力问题较突出。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村组干部配备难。由于外出务工人数偏多,从事村组事务的人数不足,不愿干、不会干的问题较突出;2、村组干部工作思路缺乏创新;3、带领村民致富的本领不高,点子不多;4、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除了移民村有移民经费抓些基础设施建设外,其它村则资金短缺,捉襟见肘;5、村民自治工作不到位。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少数村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事一议”流于形式。
  (八)、基层党政组织唱“独台戏”
  全县不同程度地存在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绝大多数由政府牵头,村级干部组织实施,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部分村农民存在等、靠、要上级部门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思想。
  三、几点建议 
  抓好“试点示范”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更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参加调研的委员们一致认为,就我县现在农村实际而言,新农村建设思路应为: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村镇规划为先导,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破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突出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扬优成势,凸抓农村产业、基础设施、素质教育、环境改造、社会风气,全力打造山水庄园、古村风貌、生态庭院、移民建镇、村镇集聚五大类型新农村。具体体现立足“五个”原则,实现农村“五新”。
  (一)、坚持“五”个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上上下下,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各不尽同,必须坚持好五个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新村建设规划时,一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总体和个体规划方案,充分整合当地的各种资源,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宜园则园,按照“围绕各村实际、保留乡风民俗、体现文化品味、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的要求,反对“千村一面”,注重量力而行,防止搞样板工程。
  2、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要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关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支持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农民自主、自强、互助、奉献精神。凡事农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强行推进,要严格民主程序让农民理解接受。
  3、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坚持“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配套、特色突出、适度超前”的理念,进行村庄布局总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严格按照新村规划和建设方案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4、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新村建设在规划中必须具有前瞻性,对当地持续发展做出科学安排,找准持续发展方向,科学预测持续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留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5、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生产与生活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自然生态与人的发展同等重视,正确处理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既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落实“五项”措施
  1、强力发展“新”经济。
  一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优化产品品质,提高产业档次,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大力调整好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打造黄栀子、蚕桑、蜜梨、蜜桔、优质稻、西瓜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三品三创”工程(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引导“三资”开发农业,形成多主体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二是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发展。要把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科学确定不同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不断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实现第二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广何源镇水晶玻璃工艺培训模式,大力发展玻璃水晶工艺,纺织,绣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非农产业,按照“何源模式”做大配套产业,培育一批特色工业经济板块,让更多的农民“洗脚上岸”,进厂务工,增加收入。
  三是强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依托充足的山水、竹木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扬各地优势,加快做强乡镇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业。
  四是强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立足服务村民,加快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共服务实体。充分发掘和开发土地、林地、水面、山体等资源,引进资金,引办项目,发展民营经济,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收入。落实扶持村级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村级积累和发展能力。
五是强力推进发展环境建设。健全项目落地建设机制,降低民营经济发展门槛,提供技术、政策、资金和服务支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创业、民企发展积极扶持。
  2、合力构建“新”家园。
  一是大力整治“空心村”。经调查,农村户均空心房占地在60—100平方米,大量宅基地闲置。针对这种现象,应大力开展整治活动。要坚持先规划,后审批,防止乱建,未做规划的一律不批;要在保护好文化古村同时,坚持既建新,又拆旧,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凡建新房的原则上必须拆除旧房;要充分整合土地资源,采用市场运作或公开竞拍的方式全面合理利用好土地。
  二是合理规划,分类指导。要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要求,对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和边穷村分类指导,规划建设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农村新型村居。城中村和城镇组,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公寓式安置为目标进行改造,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聚居发展,由生产生活区域交叉向村庄功能分区明显转变;近郊村,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远郊村有计划地推动轮换新建、分区建设。对确实无法就地改变面貌的边穷村可考虑整体搬迁,既为他们提供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医疗、市场、信息、交通等资源的均等机遇和条件,同时,又有效地保护原居住地的生态资源,真正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历史悠久,具有特色建筑,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如双塘镇竹桥村、琉璃乡东源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行搞“一刀切”。
  三是整合各项专项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利用好财政扶贫、农业开发、移民经费、老建项目等各项资金,力求“扶一项,成一项”,取得实效。同时又要强化部门的帮扶作用,挂点部门积极开展“三送三帮”活动,即: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温暖下乡,帮助指导试点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帮助指导示范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帮助示范村理清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四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要重点扶持和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街道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道路亮化工程、宽带信息网络延伸工程等,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调动农户和村集体及社会各方面资金抓好“三改三清”工程,在便利的前提下,实行“三区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相分离),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群众喝上洁净水,用上卫生厕;要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以建设“生态村”为目标,以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为重点,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美好型、生态型村庄。
  五是大力推进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实施“农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对试点村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力实施卫生院(所)改造工程,提升农村卫生院所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推动科技、信息和文明向农村辐射。
  3、着力健全“新”体制。
  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畅通信息渠道,搭建服务载体,完善服务网络,形成上下相连、供需对接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着力培养农村科技能人、企业岗位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充分就业。
  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按照城乡保障项目基本相同,保障标准逐步趋同的原则,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失地农民永久补偿政策,做到失地必补、即征即补;完善农村老党员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建国前农村老党员的基本生活;高标准建设乡镇敬老院,形成以乡镇敬老院为主体的农村五保老人财政集中供养体系;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使在乡优抚对象享受应有待遇。
  三是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建立助学资金,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就读和生活补助;建立大病救助资金,对重大病残在合作医疗之外实施救助;建立应急救灾资金,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及时救助;建立残疾人援助资金,援助残疾人治疗、康复、就业;实施农村安居工程,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推行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政策,对困难家庭老人生活实行补贴。
  4、全力提升“新”地位。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阳光”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农业技能和非农职业的培训,依托县职业学校、县扶贫开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载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重点贫困村”培训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面,改变目前只有极少数农民参加“阳光”培训工程的现状。着力培养农民技术工,全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培训领域,解决好农民“学得起”的问题,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培训,加速“应用型、创业型、创新型、非农型、务工型”农民的培养。
  二是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搞好文体活动大院、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阵地建设,如富山、徐坊等村,实施“百村书库、万户书架”工程,开展“全民读书、健康创业”活动,培育新型农民。
  三是大力树立农民主体地位工程。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做到凡事都和农民商量,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新农村规划,还是其他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事情,都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大多数农民同意,不搞强迫命令,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是自己的家园。 其次,也要注意遵循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农民最需要什么,最盼望什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即使投入大量资金,新农村建设也是事倍功半。再次,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切实让农民得实惠,让农民充分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5、努力创建“新”秩序。
  一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抓好党的先进性教育,有效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村支书“三培二带”活动,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和党员发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逐步实行农村管理社区化、、矛盾调处超前化,依法协调和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推荐访问:新农村 调研报告 专题 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