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朗读---语文教学之魂

时间:2021-12-09 15:17:32 浏览量:

此文为原创文章-http://www.damishu.com

新月雪山

古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的今天,不少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已经过时,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才是语文教学取胜的法宝。但实践证明,要真正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旨,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认真抓好朗读这个语文教学之魂。

朗读——学生理解课文的助推器。朗读是一个眼看、耳听、脑想、口诵等“多功能”协调、“全频道”运作的过程,它使“死板”的文字“活跃”起来,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掌握了文章线索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等重点句子通过深沉、有力的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文章所描绘的场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随后,教师对这些句子的语气、语调变化进行指导。尤其从课文中母亲两次说推儿子去北海看花。儿子从不去到答应去,每次儿子与母亲之间态度上的对比,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反差,把儿子粗暴无奈、丧失信心的形象展示出来,使母亲那种坚定信念的情感和拳拳爱子之心的情感凸显出来。把学生带到那种意境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品味。他们似乎真正听到了母亲安慰儿子的话,似乎已看到因儿子答应去看花后母亲脸上从未有过的笑容,似乎已体会到了母亲临终前的那一丝丝牵挂。学生通过如此朗读,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语言文字的含义。

朗读——学生情感升华的加温器。朗读不光是纯粹的口腔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好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情感的抒发与宣泄,使原本静态的、无声的文字变成秀美的山川、迷人的画卷、优美的曲子、动人的情节、感人的故事……我们之所以常常会被一些好的朗读所吸引、所打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将自己融入到美妙的意境中去,那是因为好的朗读有一种渲染情感的魅力,它能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作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扣击人的心弦,震撼人的灵魂。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最后一段时,教师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中,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节奏,深情并茂地读出了对总理的哀思、怀念和爱戴。学生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下,深受感染,纷纷模仿,有的学生还不由自主地加上了自己的手势和表情。在伴有哀乐声的朗读中,教师听到了孩子们缅怀总理的真情呼唤,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总理的无比敬爱之情,甚至有很多学生眼里噙满泪水,眼圈红红的。这种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得以极致抒发、宣泄与升华。

朗读——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推动器。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这两种能力是学生将语言“外化”的一个过程,而要让学生将语言“外化”则必须先将语言“内化”,因为“内化”是基础。要使学生“内化”语言,朗读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比较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因为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的各个语言要素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系统的印象,一旦遇到外在的语言刺激,就能凭借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进行筛选,从而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等,而其他任何一种学语文的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使学生对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例如:《草原》一课,老舍先生用比较细腻的笔墨描绘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那么清鲜,天空那么明朗”到“这境界既使人惊叹,有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不仅体会了草原的色彩美、空旷美,还认识并积累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

朗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驱动器。朗读是用声音再现画面的过程,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本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抓住“晚饭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等几个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此时学生脑海里将闪现出一幅“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从而再现大自然的美。朗读不仅具有这种再现美,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还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韵之美。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也就同时浸入学生们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极美的艺术愉悦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一文,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憾人心魄的“交响曲”,反复朗读,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体验到海潮完美的艺术形象。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我们打破那种“上课讲得多,课后练得多”的传统教育,让“读”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精粹得以延续。

推荐访问:朗读 语文教学 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