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状况及转型升级

时间:2022-03-29 15:21:43 浏览量:

    摘要:文章阐述了浙江加工贸易现状,分析出当前浙江加工贸易面临一系列问题。为改善这些现状,浙江省应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浙江加工贸易新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浙江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加工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转型升级
 
    一、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1、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工贸易作为浙江这一外贸大省的重要外贸方式之一,对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浙江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门槛上,能源和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已成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发展加工贸易不仅可以较快推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引进紧缺性原材料和能源,充分吸纳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的转移。
 
    2、外商投资规模与加工贸易规模都在扩大。外商投资规模扩大与加工贸易规模扩大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动力。 外资的引进对加工贸易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加工贸易始终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主要形式。一个外资大项目对出口的贡献往往超过几百家中小企业,当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深度、广度都在进一步拓展,对全球生产布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
 
    3、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抗风险能力提高。2008年1月,浙江省对欧盟进出口贸易增长迅猛,达43.9亿美元,增长41.2%,快于全省外贸增速9.7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总额的24.8%。同期,浙江省对美国进出口25.9亿美元,增长10.4%。此外,台湾省是浙江省进口第一大来源地,2008年1月浙江省对台湾进出口9.3亿美元,增长52.3%,其中进口7.8亿美元,增长59.6%。尽管近年来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但是市场仍比较集中。
 
    (二)浙江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偏小。近年来,浙江省的外贸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从贸易方式看,支持浙江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是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与全国和沿海一些省份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年来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额跃上百亿美元,但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9.3%。
 
    2、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浙江省传统产业还大量存在,产品档次也不高。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品所占份额最大的是机电产品与纺织,属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仅有部分高科技、深加工产品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平和要素含量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都从国外进口。从总的情况看来,加工贸易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档次较低,高附加、高技术含量、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对较少,一些高科技产品多以简单加组装为主,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装环节。
 
    3、加工贸易企业结构不尽合理。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有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其中以前两类企业为主。据统计,2005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增值率已达到100.31%,其中,民营企业平均增值率为151%,三资企业平均增值率为9736%,而内资企业由于对加工贸易缺乏认识和了解且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产业,配套比例低,参与加工环节少,外资企业则是从事高端产品生产,配套比例高,基本上加工的重要环节均为外资企业所占据。所以内资企业增值率只有56.74%。可见,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比重偏低,不利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更快发展。
 
    4、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浙江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整个产业链中,浙江仅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参与加工贸易,而原材料、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技术、品牌、管理模式、资金以及营销网络等附加值高的生产要素基本是跨国公司从国外市场上配置的。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加工贸易对浙江其他产业缺乏前向或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
 
    二、浙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影响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1、规模庞大的低素质劳动力。吸纳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的之一。劳动力优势仍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但是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极为低,即使在低端部分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仅为日本的4.1%,美国的4.4%,工业增值率为26%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40-50%。
 
    2、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密集度虽然比改革开放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国内配套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标准上难以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从而限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活动。在加工贸易中,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只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性技术,其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东道国国内先进技术水平,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的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并且跨国公司将我国的加工贸易置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链条,从技术上阻碍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妨碍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3、国内产品竞争优势不足。首先,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许多国内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管理水平、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其次,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很低。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大多在海外进行,国外相关设计人员对我国国内产品了解甚少,所以大多指定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外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许多国内产品存在着价格偏高、交货延误、运输缺乏保障等缺陷,因而削弱了其在加工贸易中的国内配套能力。
 
    4、相关政策不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存在着缺陷,对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制约。这一方面对跨国公司决定是否将先进技术、研发和设计中心转移到我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造成加工贸易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追求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方面的动力不足,等等。
 
    (二)实现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采取的对策
 
    1、政府层面。(1)加工贸易中的利用外资政策。为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省内产业配套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低税收政策,并对国家鼓励投资的行业、地区实行税收优惠。(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加工贸易管理体系。应根据各部门职能,理顺管理和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避免重复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为加工贸易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要强化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与扶持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根据各级财政的支付能力制定扩大加工贸易出口的扶持政策,并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制定、落实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满足现阶段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对货物通关效率提出的更高要求。积极开发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功能。(3)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4)政府应为加工贸易企业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根据国家产业引导政策及时有效地将资金和其他资源引入到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政策优惠之外,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为这些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的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要鼓励省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更重要。
 
    2、行业层面。(1)加强政策调控,建立产业评估机制。要在国家引导加工贸易政策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下,把发展加工贸易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建立产业评估机制。(2)促进省内配套产业发展,延长加工贸易的价值链。延长加工贸易在浙江省的制造环节,积极引入产品研发设计、通过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向当地企业的采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同时,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促进当地产业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扩大加工贸易对当地下游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示范与带动效应,全面提高加工贸易对浙江省相关产业的外部收益。
 
    3、加工贸易企业层面。(1)民营企业应培育自身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省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从长远来看,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浙江省民营企业在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民营企业应重视发展加工贸易,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加工装配出口,积极培育成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主体。(2)内资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资本转移中的知识、技术外滋效应,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省内加工贸易企业应抓住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的示范效应和知识、技术外溢效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使内资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一方面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转向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另一方面,使加工贸易加工环节采用的生产技术逐步升级,重点推进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加工贸易的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产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省内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3)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加工贸易的主体跨国公司在转移技术时,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转移的技术都是成熟技术,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与地区很难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纯粹依靠技术转移难以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应注重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占据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地位。(4)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避免“内资给外资让道”的现象;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从政策倾斜、资源和信息的提供、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扶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尤其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提高同国外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使本土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孙国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J].经济管理,2007(5).
    2、裴向军.浙江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3).
    3、黄先海,郑亚莉.利用外资推动浙江产业升级研究[J].经济管理,2005(6).
    4、王强.浙江省产业发展报告[J].浙江统计,2006(8).
    5、曹霞,张神勇.我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投资动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6).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作者为副教授)  

推荐访问:浙江 转型 发展状况 加工贸易 升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