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从《秋水》篇看庄子的人才观及其现代价值

时间:2022-04-04 15:24:30 浏览量:

    摘要:庄子《秋水》一文寓意丰厚,可从多个角度解读。从人才观来看,《秋水》表达了庄子理 想的人才观。庄子心目中的人才必须通达、本色、有悟性,能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凡俗与超脱之间保持平 衡。而这也是顺应当今社会潮流,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能启迪当代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 自我塑造以保持身心和谐。
 
    关键词:人才;通达;本色;悟性
 
    中国正处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时代的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堪称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机 遇,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挑战着当代人的心灵与神经,亚健康与心理疾病已成为时代 的关键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与强大的物欲诱惑中保持身心健康,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价值呢?解读 庄子在《秋水》篇中所表达的人才观,能启迪当代人以自我塑造的方式来达成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庄子在《秋水》中所言的“大方之家”、“大人”、“至德者”、“知道者”、“圣人”、以及寓言故事中“ 曳尾于涂中的神龟”,“非醴泉不饮的鵷”,出游从容的白儵鱼”所隐喻的高人都是其理想化的人格典范,是大 写的人字,用现代术语而言,即庄子心目中的“人才”。从对《秋水》文本的分析来看,庄子心目中的“人才” 需具备如下几大特点:
 
    第一,通达,即通变、达观。庄子一生,一直在追求“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人生境界。“天”就 是指“道”,“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亦是代表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然庄子论道 的主要目的,不是探讨宇宙如何生成如何存在,而是为他的人生追求提供形而上的宇宙本体论依据。庄子 认为宇宙大道内化于天地万物之中,并通过它们的生命运动表现出来。因而通晓万物的变化乃是通往道的 途径。在《秋水》中,庄子一再强调有修养的人要通小大之变,通古今之变。例如,文中河伯与北海若的 一段对话: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 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知 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 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 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在此庄子阐明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不以小为小,不以大为大,通晓小大、得 失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因为通变,所以达观。具有大智的人的总是泰然自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 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心境的平和亦有助于明察事物的变化。通变与达观是相辅相成的。
 
    《秋水》中还有一则寓言故事也充分体现了通变之人达观的人生态度: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 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 、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 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虽提到“命”,但他并非宿命论者,庄子的“命”隐含了他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与无奈。庄子 生于一个强凌弱、众暴寡、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这是“命”,是无可变更的。要在这样的浊世中生存,而且 要高质量的生存,必须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唯有通世事之变,对人世百态看得通透,才能洒脱,才能在 精神上主宰自我,才能象寓言故事中的“孔子”那样,具备“圣人之勇”。
 
    庄子倡导的“通达”型人才,在全球化的今日,尤显重要。与庄子所处的时代相比,人们无论是在 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已达到了另一种生存高度:从物质层面来看,生产力的进步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 ,人的物质欲望一再得到满足;从精神层面来看,民主与自由的光辉普照大地,启蒙主义的理念高扬了人 的主体性,人们以财富与地位来彰显成功,以张扬个性来印证自我价值,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又进一步 催化了人类无限膨胀的征服自然的野心。然就如庄子的智慧阐明的那样,“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 ,终始无故。”的确,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现代性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机遇与繁荣时,也带来 危机,它让人类得到也让人类痛感失落:失落了对人生的审美态度,失落了优雅从容的心绪。紧张的生活 节奏,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现代人身心疲惫。要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浪潮中成为弄潮儿,唯有通变、适应、 创新;要在物欲与心灵之间寻求平衡,唯有达观。思想通达,行为通达,方能勇者无畏,成为时代的中流 砥柱。
 
    第二,保持自己的本色。在《秋水》中,有一段北海若与河伯的问答: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 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意指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 通常人们认为此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其实也表现了庄子提倡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的禀性”的 人才观。
 
    《秋水》中还有一段北海若的言论体现了庄子对“用”的认识: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 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 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与庄子对“大用”、“小用”平等看待相一致,庄子也认为人才不分大小,大人物与小人物都是有用 之才,而能发挥自己的用途有赖于保持本色。庄子在其后的“公孙龙问于魏牟”这则寓言中故事中则说明了不 保持自己本色,牵强模仿他人的危害。在故事的结尾,公孙龙严厉的告诫魏牟,“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 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这说明盲目 模仿他人不仅不能成为心目中向往的人,反而会失去自我。《秋水》中还有一段名言,也颇能说明问题,“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 得也。”表面读来,似有不可知论色彩,仿佛劝世人放弃求知。其实庄子非常重视求知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他只是告诫人们要选择性的求知,求最适合于自己的“知”,这与现代人“因材施教”的理念是一致的。求最 适合于自己的“知”,保持自己的本色,才不会在知识的大海与漫漫人生路上迷失方向。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就论述过保持自我本色的重要性。他引用了爱默生《论自信》散文中的 一段话,“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 ,他必须保持本色。虽然广大的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块给他耕作的土地,否则 他绝得不到好的收成。”
 
    第三,要有悟性。庄子认为大智之人有灵性,能直觉悟道,不全靠耳目视察。且看《秋水》中魏 牟对公孙龙所说的一段话: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 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 ,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 指地也,不亦小乎?”
 
    庄子的人才观中包含有“天才”论的色彩,他虽提倡众生平等,但并不认为众人都能达到“庄子之 言”的境界。象公孙龙之辈倾其一生的努力也无法真正悟道。但庄子又不全然主观,他在《秋水》开篇便阐 明了视野、实践对认知的重要性。河神若不见东海,就会永远固步自封,没有宽阔的心胸,何谈悟道?前 面提到庄子心目中的人才必须通达、本色。这都跟悟性有关,对外界有正确的感悟,才能通达,对自己有 正确的体悟,才能保持本色。“悟”实际上代表了具有哲学高度的认识,而且是一种主客体交融的认知方式。 最后一则寓言故事能典型的说明庄子所推崇的认知方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 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通常人们认为这则故事表现了庄子辩论的智慧与风格。其实更体现了他主张“天人合一”的认识构 架。面对水中的游鱼,庄子和惠施有不同的观法。惠施运用的是“主客二分”法,庄子遵循的是直觉法,或者 说“移情法”,人把自己的感情色彩移入到鱼的出游状态了,人进入了非认识的认识状态——审美判断中,即 “庄周梦蝶”的“物化”状态。李泽厚先生的评价很中肯,惠子是逻辑的胜利者,庄子却是美学的胜利者。庄子 是有情人,他的有情不仅体现在他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知,也体现在他“移情”于他人,设身处地去感悟他人 的人生处境。这使他总以宽容、平和、平等的眼光看待人世百态。如下面这段: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 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 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庄子并非没有是非观,是“移情”的思维模式使他能体会多种情境,不偏执于一种。他似乎很害怕 自己心存偏见,因而表现得极其相对极其中庸。在庄子模糊、平静的笑容背后是一颗感情丰富的悲悯之心 。庄子所重的“悟性”,在今天可称之为“情商”。置身于现代化情境中的高智商的人类拥有太多的理性太多的 个性,以致忘却了与自然的对话,忘记了对他人的关注,也忘却了对自我心灵的呵护。这一切的遗失终将 导致生命和谐之美的丧失。当诸如冷漠、心理疾病、亚健康等现代性肿瘤愈来愈威胁人类的安宁与发展时 ,人们恐怕得重新诠释“成功”的定义了,与之相随的“人才”的概念也将有新的内涵。一个优秀的人必是身心 和谐的人,必是懂得感悟、感动的人。
 
    庄子是深具人文关怀的,他的人文关怀表现在出世与入世两个层面:从出世来看,他对人类的生 存人类的命运满怀悲哀,希望以超凡脱俗的精神自由的方式做人世间的逍遥游;从入世来看,庄子尊重个 体生命的存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不反对为谋求生存而采用世俗的策略。庄子渴望在出世与入世间达 到平衡,以使肉体与精神生命和谐。庄子推崇的人才:通达、本色、有悟性之人,正是其心目中能在物质 与精神之间、凡俗与超脱之间保持平衡的人。我们的时代比庄子的时代更需要这种平衡,因而,我们的时 代也更迫切的需要庄子心目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庄子集注[M].三秦出版社,2005.
    2、戴尔·卡耐基著;胡旋编译.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M].文化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南衡阳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庄子 秋水 价值 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