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时间:2022-04-10 15:25:23 浏览量:

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特别是随着农村各种税费的取消及中央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推行,总体上看大多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足,邻里和谐、治安良好,干群融洽。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当然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是发展中或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之一,现行的土地政策引发的土地矛盾。所谓土地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之一是土地配置不均。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农户所耕种的土地大多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调整所得,延续至今已达近十年的时间,且大多在前几年签订了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合同。近十年间由于人口的变迁及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现有的土地配置已出现了严重的不均。多者拥有土地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少者只有几亩几分,更有甚者,寸土未有。本来在土地调整之初,每村尚有十几亩或几十亩即5%的机动地,但是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大多数村的机动地已基本告罄。换言之,现新增人口之后,村中已无地可调。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以前因种地负担较重,基本无利可图,再加惠农政策较少等原因,因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十分强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种地就意味着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抛荒和转让的现象十分普遍。可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各种农业税费的取消和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使种地的收益有所提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一些无地农民和少地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可是由于新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民的土地权益做出了很多刚性的规定,且现已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全都与村委会签有合同。换言之,现在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不论是多或少,都受法律保护。因此村干部即便明知土地存在配置不合理之处,也无能为力。据我们调查,目前,乡镇党委政府在接访的案件中,50%以上涉及的皆是土地纠纷及土地配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土地配置大致均匀?如何解决无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等问题?便成为了影响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

  表现之二是土地过于零碎。由于土地类级不同及户均人口的减少,致使每户农民所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小,少者只有区区几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又因为边界不清人为地增加了农户之间的矛盾。

  表现之三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特别是在集体用地甚至国家用地以及规模经营等方面难度很大。如果某户农民不同意,那么整个用地计划将被迫告吹。《宪法》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但由于政策的原因,目前集体在土地上的这种所有权很难体现,也鲜有作为。这样既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更不利于农民权益的维护。

  问题之二,集体经济严重薄弱和缺失。随着国家新的土地政策和税费政策的实施以及村办企业改制等原因,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三提五统及企业经营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据我们调查,目前,在大多数乡镇有70%以上的村,集体年收入低于1万元以下。村级集体收入大致尚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机动地的承包收入,但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加,机动地已所剩无几,其带来的收入也了了无几。二是山岚荒滩收入,但也十分有限。三是村中集体房屋的出卖和出租收入。四是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集体经济收入下滑或恶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农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得不到保障。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山区乡镇有50%以上的村干部报酬不能足额发放或按期兑现。更有甚者,有10%以上村庄村干部已连续多年分文未得。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必然会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导致一大批优秀村干部的流失。这不仅将使我们解放以来几代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政权基础毁于一旦,而且也将使我们党失去对农村及农民群众的直接领导,因而也势必会动摇党和政府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及政治基础。同时,也会使一些家族、宗族及社会恶势力乘虚而入。后果之二是无力顾及生产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或者缺失,不仅大大降低了村集体的权威和力量,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据我们调查,目前开展的村村通公路工程,除了上级拨付的资金外,其余资金很少是来源于村级集体的自有资金,80%以上是依赖于镇村两级干部依靠个人的社会资源,通过非正常渠道的协调和争取。后果之三是村庄的一些日常事务如农村道路、自来水、农田水利、环境卫生的整理和维护甚至包括防火、防汛和村民会议等皆出现了无人参与、无人可调的尴尬局面。以往,由于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尚可,再加每个农民都承担一定数量的义务工和积累工,因此,村级的一些公益事业相对而言较易开展,而今采用一事一议等方式,虽理论上存在着可能,但在实践中却难以操作,或基本上难以行通。因此,村庄里的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如需人力,就必须付给村民一定的报酬。这对目前每况愈下的村级集体经济而言,是根本无法承担的。这种状况就使得大部分村庄(特别是国家缺少扶持政策)的公共建设及公益事业出于半停滞或停滞的状态之中,村干部虽有一腔热忱,但也只能望而兴叹,无能为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支持和镇村干部个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每个村庄的自力更生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就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及国家有关农村政策制度的设计看,村级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尚难有作为,其困局也较难改善。

  问题之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陈旧老化,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在道路、自来水和新能源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使面上的村级公路和自来水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应看到,由于集体经济的不断萎缩和国家财政一时难以顾及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供给不足和陈旧老化等现象。据我们调查,现有农村中的农田设施和农业机械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建设和购置的,如今历经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大都已严重的老化和破损(如农田道路残缺不全,农田水利设施破损不整、农业机械陈旧老化等),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势必会严重地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新农村的建设。此外,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据调查,大多数村庄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设施较为缺乏或陈旧,农村居民既缺乏诸如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的活动场所,也缺乏公共的卫生室、公共浴池、公共厕所、排污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和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产、人居环境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问题之四,村级经济关系有待理顺。表现之一是国家取消农村税费政策出台之前,村集体与村民之间在经济往来上大都存在着一定的债务关系。据调查80%以上的村庄集体与村民之间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账目尚待清理的问题。有的村庄集体与群众之间的债务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存在下去,一方面必然会大大削弱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将会或已经动摇了农村的道德基础。从调查中得知,目前经济关系不顺主要表现为,部分农民群众前几年在土地承包及三提五统等方面所欠交的各种税费。除了个别农户确因经济条件太差或天灾人祸所致,无力承担各种税费外,其他欠交者大都为恶意拖欠。如果这部分农户不能及时地清缴,这对其他已交付的农户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也是对他们遵纪守法的一种无形打击。这对农村群众法纪观念和社会主义新道德观的树立和养成,无疑是一种很大损害。这也是近年来,农民群众对集体公益事业热情不高、兴趣不大、农村社会的道德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威信。如果对这部分农户恶意欠交的行为不加以纠正,那么这也会给群众传达一种信号,即党和政府的政策可执行可不执行,执行的或执行好的反而不如不执行的或抵制的。如果这种信号成为农村群众的共识,那么今后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无疑将会大打折扣。此外,这种恶意欠交的行为最终也将反过来影响和惩罚农民自身。因为,这种恶意的行为和道德形象如果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或对农民群体的整体信用评价,那么今后农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将很难融入主流社会,甚至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共同抵制。表现之二是前几年有不少村庄,因为集体经济薄弱和部分家户久缴,所以在上交各种税费时,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村干部不得已只好将自有资金借给村集体或以自己的名义借资垫缴,但由于村集体的经济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这部分欠款也只能长期地挂在账上,集体何时能将这部分欠款还清,就目前情况看,尚不明朗。因为这部分农村干部大都为农村社会的精英,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文化、政策、法律水平,在农村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部分欠村干部的款项如果迟迟不能得以解决,那么其对农村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之五,乡村人口的急剧变迁及减少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特别是山区乡镇农村人口,呈急剧下降的态势。其主要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二是计划生育之功效。三是升学移民。四是其他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在这几大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即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处于劣势所至。从调查中发现,越是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的村庄,人口迁移和下降的速度表现的越是明显。从S镇的情况看,自1996年至今,全镇农村人口从37720人下降到现在的32878人,十年间减少了4842人,平均每年减少近500人左右。下降速度达12.8‰左右。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未来二三十年间,很多村庄将不复存在。从长远看这种人口的迁移和减少,将会使现有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源,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布局和发展。但从近期看,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影响之一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急剧减少,养老负担加重,农村先于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从S镇情况看,目前65岁以上人口达5145人,占总人口的15%以上。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老龄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所至。如以城市为代表的老龄化社会,大都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城市老龄化社会,虽然也会给整个城市和社会带来诸多的问题,但相比较而言,由于城市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城市或社会可以或比较好的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至于因此给整个城市和社会带来过大的负担或发展阻碍。而目前农村社会这种老龄化现象与城市相比,则恰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背离,这种背离也给经济学家和整个社会出了一道难题。农村社会这种有别于城市老龄化的现象,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或直接结果,而完全是青年农民的自发行为或集体无意识的行为。目前,农村人口迁移的主体大都为青少年。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是,我们这里的青年农民不是离土不离乡候鸟式的流动和迁徙,而是对土地永久的别离。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村40岁下的青壮年人很少,因此,这也导致了新生人口的下降。就S镇情况看,近5年来每年新生人口只有一百二三十人,而死亡人口则超过二百人。从近几年农村青年应征入伍的数量看,也呈急剧下降趋势,3万多人口的乡镇每年报名人员只有区区二三十人,最终应征入伍的也只有十一二人。农村提前进入老龄社会,青壮年的减少,其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劳动人口的大幅度减少。目前,一些山区农村在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已出现了某种供不应求或紧缺的趋向。如在苹果管理和采摘期,很多果农不得不花高价去雇请工人来帮助生产。而与之相伴生的农民失业和半失业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充其量是农闲季节可能存在着部分临时性失业的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劳动人口的减少必然会加重农民的供养负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影响之二是,农村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由于青年人特别是优秀的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迁入城市,致使农村的人才出现了某种断层或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组织建设,对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调查情况看,有部分农村支部已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农村的青年组织也大都名存实亡。农村一些传统行业和技艺也濒临失传和灭绝。如农村泥瓦匠、木工匠等传统行业已面临着无人可传的尴尬局面。

  影响之三是农村社会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的闲置和浪费。由于青年人口的减少,老人就成了务农的主角。这些年迈体弱、文化程度低、思想偏于保守的老人,不仅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侍弄土地,也缺乏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意识,因此,种地只能实行粗放经营,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导致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此外,由于人口结构失调,人口出生率也随之下降,因而致使农村的幼儿园和小学校舍出现了剩余和闲置。同时,农民的居所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村中空闲住宅随处可见。据统计,空置率大约在10%左右。从S镇的情况看,近5年来,除了驻地村外,其他村庄几乎没有申请建筑过住宅。如此多的空闲住宅和建筑,一方面造成了住宅和土地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也给农民子女上学带来了不便或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由于新生人口的减少,原来一村或一片(几个村为一片)可以设立的幼儿园和学校也不得不撤并为几村一处幼儿园,一镇一所中小学。如此以来虽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求学路途变远,所以又给孩子和父母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每次孩子入园或上学父母不得不专程陪同和接送。特别是中小学生,出于路远和安全的考虑,也不得不在小小年纪就过早地品尝起集体起居的生活。

   

推荐访问:主要矛盾 新农村 制约 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