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2022-04-13 15:06:47 浏览量: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大意为:无论是个人、组织、民族、国家以及任何事物,均是成长、成就、成功于逆境、挫折、苦难之中,无论任何事物均堕落、颓废、破败于安逸、享受、自满之中。20多个世纪前哲人的一句千古名言,启迪着多少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即使是在国外,也普遍流传着这不朽的至理金言。  

做为一名普通人,虽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却对此言颇有几分感慨,不觉下笔千言,粗略归纳,体会有几:  

逆境是发奋图强的强大动力。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于吴王夫差之后,他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沉沦一世,而是厉兵秣马、卧薪尝胆,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正确国策,最终战胜了胜极一时、不可一世的的吴国。从而实现了一个封建诸侯称雄四方的宏图大志。齐桓公结束了长时间的流亡生活后,不畏命运的捉弄,不惧人生的坎坷,终是荣归故里,加冕称王。汉昭烈帝刘备,年近知天命之年,仍然是四处漂泊,数易其主,寄人篱下。伴随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纷至踏来,成为偏安一隅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之主。类似之例不可胜数,皆说明没有逆境的锤炼,绝对没有日后的辉煌胜利。试举一下现代的例子吧,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愈挫愈奋的一生,几乎是在逆境中度过的一生。在那个血雨腥风、尔虞我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口号,唤醒了沉睡的祖国、愚昧的民众,激励了爱国志士和人民群众投身到伟大的时代变革当中,获得了推翻封建帝制的历史功勋!  

安乐是溃败的导火索。蜀后主刘禅,是“乐不思蜀”典故中的主人公,他之所以安乐,是因为在晋国的所谓的爱护之下,安然的沉醉于轻歌曼舞、纸醉金迷之中,故而身感:“此间乐,不思蜀。”却从未有复国之念,兴邦之举。南宋小朝廷之主赵构之观为:划江而治足矣,况且父兄有朝一日得以回京,他的龙椅岂不倾覆,不知民族大义之重,不知收复失地之重,而只知享乐之趣、至尊之极为何物。这种观念所导致的后果是:汉族统治地区逐渐缩小,以至被蒙古人压迫达近百年之久。  

忧患是促使进步的助燃剂。70年前,在红军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立足陕北,环境恶劣,举步维艰,食仅有红薯、稀饭,穿仅有破衣、单衫,装备仅有大刀、步枪,但是在精神上有解放人民之愿,在思想上有拯救群众之志,在行动上有除旧立新之为。在短短的十五年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于世界之东。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进。反观国民党,自诩为中国唯一执政党,最为丑恶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不顾无产阶级的生存与否,其所作所为人民不答应,劳苦大众不答应,爱好民主的人士不答应,一切有正义感和爱国者不答应,最终败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我深知此文虽文不通、字不顺,但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言是一次不全面、不完整之感言罢了……  

 try{var s = window.name;parent.MM[s].initIframe();}catch(e){}

推荐访问: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