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正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1-11-17 15:05:46 浏览量:

    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是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研究分析大学生择业心态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除了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之外,对择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择业心态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笔者结合调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州大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 2002 届的应届毕业生,样本涵盖理、工、文、法、财经、外语等专业,主要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 492 份,回收率为 98.4% ,其中有效调查问卷 488 份,占发放问卷的 97.6% 。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新特点
1. 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
  成就动机是指想要做好事情的动力 , 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抱负高低有关,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有着较高的抱负水平。在对“青年知识分子下基层”的看法中, 43.9% 的毕业生认为“利大于弊”, 35.9% 的毕业生认为“无所谓”,只有 18.7% 的毕业生认为“弊大于利”,反映出大部分毕业生接受从基层干起的观点。对“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幸福在于享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人生观,有 74.8% 的毕业生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
   然而,他们在“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现实问题的选择上却与远大抱负相差甚远。在“就业地区”问题上, 49% 的人选择“沿海城市”, 24% 的人选择“省会城市”, 20% 的人选择“父母所在地”,而选择“边远地区”的人仅占 3% 。对于“求职方向”问题,选择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乡镇企业及个体、科研及教育部门、军队的比例分别是 29% 、 20% 、 32% 以及 4% 、 8% 、 4% 。选择前三种就业部门的占 81% ,而选择后三种就业部门的仅占 17% ,说明了毕业生真正愿意到基层、教育、科研、军队就业的人较少。在现实中他们绕过自己的高抱负水平,急于求成。大学生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矛盾冲突。


2. 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
  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在“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 48% 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 20.2% 的人认为是“发挥特长”, 18.5% 的人认为是“单位发展”, 9.1% 的人认为是“权利高低”,持其它看法的低于 5% 。这个问题和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的调查,反映大学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单位就业,表明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但是,同时他们又缺乏信心和竞争力。问及“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问卷显示: 47.6% 的人回答“有些信心”, 28.6% 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 21.7% 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在“对择业实力的评价”中, 46.3% 的人认为“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 23.7% 的人认为“自我竞争不足,缺乏竞争实力”,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共占 70% ,只有 26.6% 的人认为“竞争实力雄厚,适应性强”。对“择业情绪的自我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波动”( 42.7% )、“充满自信”( 28.2% )、“情绪低沉”( 14.4% )、“亢奋”( 13.1% ),“充满自信”所占的比例较小。这几个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足够信心,认为自己竞争力不足。同时,笔者还发现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社会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冲突越大。高期望值致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厉害,加之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这种理想自我定位与现实自我的对抗使大学生产生焦虑与不安,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3. 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价值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价值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它表现出人们主观能动地对人生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统分统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在“择业的第一标准”中,选择“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占 61.4% ,“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占 24.7% ,选择“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求”和“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分别占 6.2% 、 6.1% ,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上十分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可是,同时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这从前面所谈的“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求职方向”以及“就业地区”等问卷都可以看出。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4. 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这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在“你认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主要靠什么”的问题上, 63% 的人认为是“全面素质竞争”, 28% 的人认为是“专业竞争”,选“其他”的人占 8% 。在“你认为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的看法中,选“培养综合素质,充实自身修养,利于毕业后的工作”的人占 64.0% ,选“利于个人修养,但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无实际帮助”的人占 15.7% ,选“说不清”的占 11.3% ,只有 8.6% 的人选“流于形式,纯属多余”。
  全面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都充分认识到。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这可以从“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素质缺陷”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在“你认为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是什么 ( 多选题 ) ”的调查中选择“成绩不好”、“社交能力弱”、“仪表气质差”、“信息不足”、“没担任学生干部”、“无特长专长”的人分别为 : 23.3% 、 50.9% 、 21.4% 以及 28.1% 、 24.3% 、 41.0% 。在“在择业过程中,你认为自己的素质缺陷是什么 ( 多选题 ) ”的调查中,选择“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英语、计算机水平”、“心理素质”、“知识面和口才”的人分别为 29.4% 、 41.8% 、 41.3% 以及 20.7% 、 31.6% 。这两项调查内容中各项都占一定比例,而这些正是大学生大学四年所要学习和培养的,然而有不少毕业生没有很好地做到。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分析

1. 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内在原因
  心理学认为,人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时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无形地保护着自己,干扰对自我的全面、正确、客观和公正的认识,使自我真实形象产生变形或扭曲。而且心理学研究还表明,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分析不难理解大学生择业心态的矛盾冲突。首先,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等。这些矛盾他们以前从未碰到过,所以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主要表现在 : 理想与现实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矛盾等。再次,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此外,大学生择业心理期望高和心理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和“求稳”思想,尤其自身素质的不足,都是大学生产生以上不同择业心态的重要原因。


2. 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
  当前,就业制度由传统的“统分统配”向“自主择业”转变,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择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3. 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市场经济提供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自主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平等原则等,都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化,自我中心突出,注重功效和实惠。他们选择能发挥自己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这些变化是大学生择业商品化、功利化、务实化,导致其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过于强调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各种矛盾冲突丛生的根本原因。


4. 就业指导处于滞后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外在原因
  大学毕业就业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但是,社会和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工作 ( 特别是就业心理咨询工作 ) 还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调整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的建议与对策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本质。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


1. 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1 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 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3. 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 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
  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附:10种不健康的求职心态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期间成绩好,荣誉多,“官职”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好。孰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外出找工作总喜欢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得到的工作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有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业;另一些大学生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很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了隐患。

  厌世心理。有些人思想激进,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想自己当老板,工作没找着反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毁了自己前程。  

推荐访问:择业 新形势下 心态 调查 大学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