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1-11-17 15:13:34 浏览量:

俞国良
    摘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同时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指出了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推测。
关键词: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
我国13亿人口,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而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
一、国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后来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1]。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态度和认知观念,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近年来,学校还设计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活动,诸如:学校适应、学习不良、情绪紊乱、自我困扰、人际关系失调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通过这些活动把学校、社区、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育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有的学校还设置了社会情绪学习活动,通过提供系统的课堂指导,加强学生认识、控制自己情绪、欣赏他人观点、建立亲社会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各种人际交往技能、有效解决与发展相关的任务并通过创设有利环境来支持、强化这些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室中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应用于教室之外的生活中[2]。此外,他们还关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问题,以及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bouncingback),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视正面情绪和健康人格的研究与实践。
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和体验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丹麦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是行动能力培养法(actioncompetence),即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并按照自己的打算采取行动,教育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强调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2000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展开,重点是发现问题后的指导与矫正,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判断力,增强心理健康的实践能力,并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和行动能力作为重点,为他们日后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奠定基础。此外,在日本,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政府的整体规划,社会的热情参与,特别是政府对社会心理研究人员有组织的利用和管理,值得充分肯定。
相对而言,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差异小,发展较为均衡。美国1992年成立的儿童心理健康中心(child mental health services,CMHS)是一个非常系统并不断完善,集家庭、社区和社会于一体的为未成年人提供不同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该机构在各个州设立了不同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分支机构,从远离本土的阿拉斯加,到中部的俄亥俄州,延伸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各地的未成年人和家庭可以就近选择。美国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日程还阐明了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来帮助有心理需求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3]。而我国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表现出不平衡现象,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心理辅导机构逐渐在中小学和大学建立起来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均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发展也较迅速。而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偏僻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几近空白。
相对而言,国外对心理辅导老师的资格要求较高。国外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学生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支持者,具有严格的资格标准。在美国,担任心理辅导老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接受特殊训练,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实习,然后才能获得资格认证。而且,美国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往往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较高的学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心理辅导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观念的适宜性。我国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十年的事情,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目前仍没有规范的资格认定标准,从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素质上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对而言,国外设置心理辅导老师的比率较高。据美国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员协会调查,当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000时,往往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违纪问题和学习障碍。资料表明,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老师,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继续加大比例。比尔·希尔博士认为,如果不能迅速增加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让心理学走入校园,“我们将失去推动教育、防止暴力、防止未成年人怀孕的机会。”为此,美国还出台了针对校园心理健康教员不足的政策。有一个补充和保持办法(staff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approaches),其中提到与大学联合培养,免交个人所得税,大学时学生贷款免息以及返还大学时的学费等。这无疑对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
相对而言,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化或专业化水平较高,家庭卷入水平也较高。如前所述,美国的CMHS项目在各州设立的服务中心均面向不同的人群,如郁症中心、预防自杀中心、预防暴力以及药物滥用中心等,从而为不同需要的人群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同时,细致的工作计划和有效的操作机制使家庭卷入频率以及积极性较高,从而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数据表明,参与该计划的未成年人其学业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旷课率极大降低。因此,超过75%的家庭对这些效果表示满意,因而更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由于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成年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和社会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我们采用CBCL量表调查了36所城市幼儿园的457名3至6岁幼儿,结果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5.1%,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性、交往不良和攻击性等心理行为问题。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3000名4至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有:(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幼儿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害怕困难,遇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赖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挫折打击;(7)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上述问题,要求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高度关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国务院国办发[2003]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这表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政府方面的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是各级地方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较好的幼儿园,他们的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她们经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而这样的认识往往使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与途径,使各级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提高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则呈显著的正相关 [4]。这要求父母必须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全方位地发挥教育功能,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地发现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
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约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其次,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应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扩展到游戏中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要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只是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幼儿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是解决心理行为问题。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升温,90年代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已在教育界形成一股持续热潮。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和一些省市专门出台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辽宁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等。在教材、读本和硬件建设方面,国内目前已出版了一批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读本或教材约300余种;10多个省市已将心理教育课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程。此外,不少学校都设有心理辅导室。在师资培训方面,许多省市、地区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专兼职培训。部分省市已开始了专职教师的认证工作:如北京市2000年确定了14个区县、294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单位,2001年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委员会;天津市对89%的市区学校,56%的郊区学校,18%的县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在职短期培训”,对全市专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了三个层次的专业培训,培训教师超过4000人次,截至2003年底,每所学校都有1至3名教师拿到了市教委颁发的上岗合格证;上海市从1999年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上岗培训工作,经考核后由市教委颁发资格证书并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职称评聘系列;特别是2001年12月28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这是我国第一个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条文。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性方面,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方面,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估计,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20%。如,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调查了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自我成长、人际关系、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这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成为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原则。如辽宁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体系中,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配套了专门的活动课教材,并初步组建了一支心理健康教科研队伍,有45.11%的中小学校参与了科研课题研究,涉及教师6000余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方面,尽管多种模式并存,但总体上看,从最初针对少数问题或高危儿童的筛查干预模式,到目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模式的转变趋势是很明显的,如上海市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趋向,狠抓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课程、讲座、活动、游戏、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一些学校经过探索,总结出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如,北京某区小学经过探索总结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项原则(全体性、个体性、主体性)、四项内容(友善乐群、敬业会学、自我修养、学会生活)以及八种主要方法。有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一工程”(一份小报、一个信箱、一个环境、一个电话和一个诊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些学校整体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切实的益处。不少地方和学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广东省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200余万元,对11000多名教师进行了培训,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计划和示范学校评估标准,做到内容、课时、教材、备课、考核统一,且统一颁发证书。2004年,北京市正式启动了通过网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
尽管如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得极不平衡,即使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得较好的中小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5]。一是学科化倾向。目前,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与心理健康课开设的初衷背道而驰。二是形式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三是表面化倾向。一些地方的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初,兴趣勃勃,对学生进行各类测验、请各方专家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筹建心理咨询室等等,但由于工作缺乏整体思路、专职人员素质较低,这些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和持续的开展。四是孤立化倾向。一些学校封闭、孤立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不论校内还是校外教育活动。有些学校认为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搞几个讲座就是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
3.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职高学生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会比普高学生多,要承受社会轻视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对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9省市近20个地区的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以解决。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7月5日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从政策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进展参差不齐。北京市海淀区和东城区、烟台市、大连市、深圳市、兰州市等地的职业技术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为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分不同年级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康人格等讲座。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经验相对缺乏,而且各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是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时把握不准,把心理行为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混淆在一起,在处理态度和方法上会出现偏差,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他们往往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就意味着自己有“问题”了,因而经常采用掩饰或者回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是由于心理咨询老师和学生之间接触机会较少,而且咨询室每周只能定点开放,再加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因而很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一方面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困惑需要澄清,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不能发挥其效用,两者之间存在着脱节和矛盾。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借鉴中小学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应强调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我调节情绪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敢于正视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强调对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结合,针对学生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个别的咨询和指导,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态势
由于心理相对于身体的特殊性,它更多地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同个体之间接受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随着教育、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研究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和趋向完善。我们认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即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治疗机构的整合和重组,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信息资料的共享和加快信息化的进程: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即建立健全的制度,各种教育机构或团体拥有自己主要的服务对象,有自己某方面的专家。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schoolmental health project)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一步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水平,而目前的情况仍属于分而治之的局面,各个地区和教育、研究机构掌握的资料都是零碎的。这样,政府部门会因为难以得到这些综合信息,从而在决策时无据而依,无法使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积极效果发挥最大作用。这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国密歇根州综合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很有益的探索。该模式首先由州创设,继而得到州教育部门,社区健康中心,州公安局,家庭组织,以及200多个专业机构和志愿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密歇根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知识和基于知识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应对技能,这个模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加该项目的孩子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增强,问题行为减少。将来需要开发出更多的类似于这种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向更广大的区域推广。
其次是专业化和精细化。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有不同层次的心理辅导机构,大部分学生可以从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获得一般的心理援助,学校通过网络、活动以及心理辅导老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校园暴力干预计划主要为了预防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实际上该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大大降低了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的人数。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本来一般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却被诊断为心理疾病而进行治疗,而应接受心理治疗的学生却未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这说明,心理辅导老师队伍的专业化以及机构或组织的专业化均不够。有鉴于此,立法将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事实上,对公众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美国许多州都已经通过了相关法案,而具体到未成年人,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却难以得到及时的鉴定和帮助,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未来针对学校,政府机构将会在保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需进一步完善。怎样评价一个方案或项目的实施效果,缺少一致的令人信服的评价系统。目前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组之间某些指标的比较,通过前后评测比较,或者是通过建立基线水平,以测查项目推行的实际效果。但是,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吸收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显然,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较低,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认识到各国国情有很大的不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6]。对于幼儿来说,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养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方式,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整体素质的发展。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开展补偿性心理咨询与辅导,使这些幼儿尽快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能力。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能够及时识别和转介,密切配合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尽早治愈心理问题,让他们都能以健康的心理面貌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专业队伍。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逐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是大势所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明确要求:第一,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第二,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第三,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我们应参照这些标准,逐步完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从发展的眼光看,对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健康与学习、创造力和思想道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学校成功和个人今后成功的关系,学校适应和青春期问题,情感恋爱问题等等)的深入研究会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特别是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将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Evans,Steven W,Axelrod,Jennifer L. Sapia,Jennifer L:Effective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Advancing The Social Skills
Training Paradigm.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V0l.70,No.5,191-194。
[2] Payton,John W,Wardlaw,Dana M,Graczyk,Datricia A: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A Framework For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And Reducing Risk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Youth.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Vol.70
NO.5,142-149。
[3] Chamalian,David:The State Of Ou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The
Exceptional Parent.31,No.2,85。
[4] 俞国良 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Vol.26,No.4,608-611。
[5] 俞国良 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6]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趋势,《光明日报》2002年10月31日B1版。

(作者简介:俞国良(1963-),男,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03JZD0034)研究成果之一。)

推荐访问: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