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阐述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体系并分析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时间:2021-12-07 15:02:43 浏览量:

--声明:(http://www.damishu.cn)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新秩序和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初始于生产领域,逐步向流通、消费、资本等领域渗透,并对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竞争格局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引至政治、文化教育,甚至军事的全球化,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何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的强国之梦想,这既是必须的,也是现实的。

一、国际竞争力概念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国际竞争力评价是由290个评价指标组合而成的数量化概念,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8大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实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每个要是素又包括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这8大要是素因其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功能和地位不同,可划归三个部分:

核心竞争力:包括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能力,科技竞争力。这大要是构成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包括基础实施,国民数值两大要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支持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和成长。

环境竞争力:包括国际化的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激励因素。

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按照国际公认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从《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的几大要素国际竞争力评价。国际竞争力评价基础体系包括:

1、国内经济实力。主要反映一国或地区宏观经济的总体状态。包括:(1)增加值(2)投资,(3)储蓄(4)最终消费(5)经济部门运行效率(6)生活成本(7)适应性。

2、国际化。国际化竞争力通过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程度反映,其对外开发和国际市场上的综合实力。包括:(1)国际贸易运行竞争力(2)出口竞争力(3)进口竞争力(4)反映贸易条件、汇率稳定度、汇率政策的竞争力(5)反映证券投资资产及负债的竞争力(6)反映外国直接投资竞争力(7)反映国家保护竞争力(8)反映国家开发竞争力。

3、政府管理。政府管理国际竞争力反映一国或地区政府对国际竞争力积极影响的能力。主要包括:(1)反映政府债务竞争力(2)反映政府支出竞争力(3)反映财政政策的竞争力(4)反映政府效率竞争力(5)反映政府参与经济竞争力(6)反映社会公平与安全竞争力。

4、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反映一国或地区金融市场和服务质量的竞争力。包括:(!)资本成本竞争力(2)反映金融效率竞争力(3)反映证券市场运行竞争力(4)反映金融服务竞争力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反映一国或地区满足其企业经营基本需求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体系的能力与服务水平。包括:(1)反映运输、耕地等基础设施竞争力(2)反映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3)反映能源自足竞争力(4)反映环境竞争力

6、企业管理。反映企业经营、企业形象和企业创新等方面的管理实力。包括:(1)反映生产率竞争力(2)反映劳动或成本竞争力(3)反映公司运营绩效竞争力(4)反映管理效率竞争力

7、科学技术。反映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实力。包括:(1)反映研究与开发支出竞争力(2)反映技术管理竞争力(4)反映科学社会环境竞争力(5)反映知识产权竞争力

8、国民素质。反映人力资源的可能性和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包括:(1)反映人口特征竞争力(2)反映劳动特征竞争力(3)反映就业竞争力(4)反映失业竞争力(5)反映教育结构竞争力(6)反映生活质量竞争力(7)反映劳动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竞争力。

从2001年开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改变评价体系,以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体系4大国际竞争力要素构成新的评介体系。基于中国自身国情,对中国国际力的评价应当以国际公数据为依据,新旧体系结合评价。

三、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地位

据2002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评价,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31位。在49个本年度参与评价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名比2001年度提高了2位。2002年国家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如下:美国以100分居首位;芬兰、卢森堡分别以84.351和84.292分居第二位、第三位;荷兰第四,82.802分;新加坡以81.155分居第五位。2002年竞争力综合水平的平均分为59.034分,高于平均分的有26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分以下的有23个国家。中国得分52.199分,排名第31位,低于平均分6.835分。该报告表明,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有所回升,已由去年的世界排名第33位提升到第31位。从部分要素中可以看出:

——2002年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投资、储蓄和适应性的竞争力有大幅度提高。

——2002年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1位,比去年上升了2位。

——2002年科学技术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3位,比去年上升2位。除知识产权保护外,国民在国内外获专利数和增长率都有大幅提高。

——2002年国民素质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7位,比去年提高3位。

从1999-2002年整个阶段来看,中国排名基本稳定,平均在30名左右且有回升趋势。如果把这49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分为强、中、弱三等,则2002年中国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二)中国四大要素竞争力分析

1、经济运行竞争力。经济运行竞争力是中国竞争力要素中表现最好的要素。2002年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投资、储蓄和适应性的竞争力有大幅度提高。但与此同时,最终消费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一结果符合我国近两年来由于需求不旺,储蓄持续增加,在经济增长压力过大情况下,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导向。

中国经济表现竞争力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至2001年,虽出现了排名逐步滑坡的现象,分别排第3、4、5、7位,在2002年又恢复到第3名。1999-2002年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较稳定,平均在30位左右,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经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说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相当大的潜力。

2、政府效能竞争力。中国的政府效能竞争力排名(如图2所示)从1998年以后,出现了下降趋势,1998年至2001年排第19、31、32、35位;在2001-2002年,出现了较大的提高,从2001年的35名上升到2002年的30名,提高了5个名次。新加坡政府效能竞争力在49国中名列第一,得分90.619分,其后依次是芬兰(87.094分)、美国(82.389分)。49国政府效能竞争力平均分为57.761分,高于平均分的有25个国家。中国得分50.394分,低于平均分7.637分,名列第30位。

3、企业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是中国竞争力四大要素中表现最差的一个,不但其竞争力水平低,而且从1998年以来中国的企业效率竞争力排名直线下滑,大约以每年3个名次的速度下降,从1998年的第32名一直落到了2002年的第43名。企业效率成了影响中国整体竞争力提高的不利因素。2002年企业效率竞争力,美国以98.899分列首位;荷兰以87.595分排第二。49国企业效率竞争力平均分为57.761分,有24国得分高于平均分。中国以37.964分排第43名,低于平均分19.797分。

4、基础设施竞争力。中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在1998年排第30位,1999年第35位,此后各年依次是第34、39、35位。明显可见,此要素排名呈现出不断振荡的不稳定态势。2002年出现了较大的提高,从第39名上升到了第35名,目前基础设施竞争力处于提高阶段。但总的来说,中国在49个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基础设施是比较落后的。2002年,美国基础设施要素得分98.656分,名列榜首;芬兰86.747分,列第二名;49国基础设施竞争力平均分为57.761分,有23个国家得分高于平均分。中国以46.353分排第35名,低于平均分11.408分

2002年科学技术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3位,比去年上升2位。除知识产权保护外,国民在国内外获专利数和增长率都有大幅提高。r&d支出水平竞争力三年来逐渐上升,2002年排名29位。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竞争力分别上升了3位、5位、2位,但尚未达到2000年的竞争力水平。

2002年国民素质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7位,比去年提高3位。人口特征与就业由于总量大,增长快,仍是有竞争力的要素。教育结构、生活质量、态度和价值观的竞争力均有大幅提高,这与我国积极推进科教兴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以积极开放态度面对全球化有密切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企业效益竞争力方面,中国从1998年以来排名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从而影响了中国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今后的改革中,如何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是中国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全面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夯实基础,着眼中国国际竞争力长效机制的培育。中国国际竞争力培育必须立足基础,着眼未来,谋求持续、稳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注重政府管理竞争力培育。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重新定位和行使政府职能,培育和完善市场、治理“市场失效”;要强化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要加强权力机构的相互制约,提高政策透明度,保持政府的稳定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二是突出基础实施竞争力地位。包括基本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瓶颈”难题,但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和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技术基础设施的竞争力地位仍然十分落后,急待加强。三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在当今乃至今世界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也是基础竞争力的基础。国际竞争力分析表明,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必须优先发展的是培养能够使用新技术基础设施的人民,并不断努力使之未来的竞争力发展中占据前沿。中国教育竞争力培育要按照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网络;要全面推行终身教育制度,注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开发。

(二)巩固和扩大竞争优势,突出科技竞争力。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持续经济增长、抵劳动成本、人口和就业。主要优势在经济速度上,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方面,如经济增长率、gdp增长、投资、储蓄、资本流人的水平等。其中人口、低劳动成本优势因素,一要在全球化过程中,准确定位并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优势;二是要注重竞争力优势因素持续、稳定发展。

在巩固优势的同时,扩大竞争力优势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中国在扩大优势范围的战略上,首先要把现有优势因素转让为长期性优势因素。即消除短期的不稳定性;其次是扩大软性因素的竞争优势。如政府管理及其体政策、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第三增强核心竞争力,既加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第四加强竞争力基础建设。

巩固和扩大竞争力优势,必须十分突出和提升科技竞争力。一定意义上讲,只有科技竞争力才是真正优势。。。。。。。。

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点:

第一、改革科技体制,创新科技成果研发运用机制。

第二、提升大学竞争力。大学是科技竞争力重要载体和重点因素之一。人类每次科技革命浪潮几年都与大学相连。因此全面提升中国大学竞争力.

(三)全面提升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是企业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中,一个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能够持续赢利的综合素质。同类企业竞争力的“总和”概念,实质是产业间的国际比较。毋庸质疑,近20年来,中国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但是在国际竞争力8大要素的排名中企业管理要素除“劳动成本”之外,全部处于劣势地位。增强企业及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地位任重而道远。

企业竞争力包括环境、资源、能力、文化四类因素,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于文化层面的企业核心理念。亦如美国钢铁大王内基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们仍将是钢铁大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要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汇现代文明成果,强化企业“内功”的修炼。

改革开放,打破垄断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基础经验。21世纪,提高中国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着眼于全球竞争要在制高点打破垄断、放开竞争,为培育和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同时要给予不同性质企业以平等的市场竞争机会,通过优胜劣汰市场竞争过程,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4、重整和再造国有企业竞争力

建立国有企业是国家直接干预和参与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鉴于国有企业在竞争力形成上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除极少垄断行业外,国有企业的不可能替代地位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父子”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提升和保持国有企业竞争力见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要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1)权结构方问题。国有企业产权状况滋生腐败和特殊利益。公共财产缺乏自我保护的经济机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引入民营资本,甚至外资,形成约束机制是保证国有资产值。增值和提高国企效率的必然选择,

(2)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实质是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国企“老总”都是委任制度下的“官场”,随时可能升迁或调动,企业的最终前途和兴衰成败与个人关联度不高。许多人把国企经营的“商场”当作“官场”经营,解决国企治理:一是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官”商分散,不搞亦官亦商;二是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系在企业“战车”上,如持股制、经济责任追究制等。

3、研究与开发能力方面问题。研发能力基础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是国企与民企最大差距之一,其他如销售能力,理财能力等也相对较弱,由此极大影响了国有企业竞争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国企技术创新,主体意识不够,创新机制无法形成;二是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形成效益差——投入不足——低赢利的恶性循环;三是技术引进和创新能力极弱;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低。鉴于此,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企业,决不是普遍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组织形式,我国国有企业虽然从形式上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但没有解决产权人格化问题。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要建立在国有企业数量“少而精”的基础上。

推荐访问:国际竞争力 中国 阐述 评价体系 概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