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民间传说中的郑板桥与其民本思想的生动再现

时间:2022-01-04 15:28:20 浏览量:

民间传说中的郑板桥 与其民本思想的生动再现
朱道平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书法家、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清官”。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吏,不可能做出经天纬地的奇迹。但他利用七品小吏手中仅有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做出了可能做出的贡献。特别是他在为官时始终怀着民本思想为百姓办事,造福了一方,得到了广大百姓拥戴而成了传奇式人物。于是乎,人们出于崇敬和瞻仰的情怀,手口相传,在民间积聚并丰富着有关他生平事迹的众多故事传说,历约300年,使他的名声经久不衰而越传越响,使他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独特怪异而光彩不朽。

有关郑板桥的民间传说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作为郑板桥故里的兴化水乡,更是随处可以采撷到这些鲜活的小花。这些故事传说凝结着人民群众对板桥先贤浓烈的爱,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表现力强,风趣幽默,极书世态,尽描风情,把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本文只采撷有关郑板桥民本思想并身体力行的传说数篇,与广大读者共赏,并力求通过这些有限的篇幅对郑板桥的民本思想有一个形象化的展示,而使我们当代人由此获得一些启迪和教益。

一、壁凿百孔

公元1742年春天,即乾隆七年春,郑板桥风尘仆仆,从兴化水乡不远千里来到山东省范县当知县。他上任第一天,就有些异乎寻常。据曾衍东《小豆棚·杂记》载:郑板桥上任开宗明义第一件事,就是令人将县衙官署的墙壁上凿通上百个洞孔,与街市相通。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使人们大惑不解,有人问他这么做是什么意思?板桥竟回答说:“出前官恶习俗气耳。”原来板桥来这里之前的任官是个置民于水火的贪官。板桥正是以此向当地民众表明与前任官的作法决绝,而愿接近广大民众、当好一名清官的态度的。可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行动啊!听讲,前任并没有因是贪官而撤职,相反是嫌这范县太穷找门子而另有高就升了官的。明眼人岂不为我们先贤板桥先生捏一把汗!然而板桥却毫不介意,只一心为民,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当时曾吟诗一首《君臣》自励:“君是天公办事人,吾曹臣下二三臣。兢兢奉若穹苍意,莫待雷霆始认真。”

二、芒鞋问苦

郑板桥做了县官,却没有县官大老爷的架子,他平常时外出,总是喜欢便装简行。非不得已,从不坐轿,并不是因为坐轿不及两脚走路舒服;而他是觉得做个为百姓的官,不应有个“官”样,让老百姓怕你,不敢靠近你;那你还怎么能为百姓呢?他脚上有湿气,常常害得他一瘸一颠地走不利索,于是他就穿上芒鞋,一走就是十几里、数十里,来到乡村,来到平民百姓中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他在范县的几年间,板桥沿着古老的黄河,有时踏歌在平阴道上,有时行进在草陌田间,凭吊古迹,反思历史,体味为政之道。他时而入村问俗,时而下田看谷,这位年逾半百的老吏感慨颇深。他珍惜这人生,便更加关心民情;他看重此历史,便更加关注眼前的现实。他平易近人的作风感动了百姓,而百姓的反响也更振奋了他。一次,板桥单身一人到一乡间去探察百姓疾苦。走到村头,忽然头一晕,险乎跌倒。一老者看到,忙上前扶住他。展眼一看,惊呼道:“哎呀,县官大老爷,你是我们的父母官啊!怎么独自一人来到我们穷庄上呢?”赶忙招呼众人将板桥扶至家中,烧茶留饭,并坚决不让他再独步而行;老者用两根竹杆穿起藤椅一张,硬捺板桥坐其上,招呼了两个壮年人,将板桥一路送回县衙。郑板桥看到百姓如此盛情,激动地赋诗一首云:“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

三、判其还俗

曾衍东《小豆棚·杂记》还载着这样一则故事:范县崇仁寺与大悲庵相对,寺里有一小和尚与庵中一小尼姑私下相爱,后被地方上发觉,将他们二人捆缚起来,送到县衙,要知县判罪。许多市民都跟来看热闹,僧、尼无地自容。僧、尼私通,于礼法、佛法都不相容。但板桥素怀民本思想,强烈追求人性的解放,他见僧、尼年龄相当,便生恻隐之心,想成全他们。他想:他们作为僧人和尼姑,私通自然有碍礼法佛法。但若是在家俗人,不就于法无碍了吗?于是他问明情由,知晓这对僧尼原系自小青梅竹马,男子因家穷而削发为僧,女子为避改嫁他人愤而就尽为尼。强烈的爱情又驱使他们幽会,不幸被人发现。于是,板桥判令这对青年僧尼先还俗,然后正式结为夫妻。僧尼千恩万谢而去,观望的人也说这个案子判得巧妙。当时有人作诗一首专记此事:“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乌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四、开仓赈贷

乾隆十一年春,郑板桥奉调山东潍县。潍县是大县,亦是富县,可惜板桥并不幸运,他初入潍县就碰上了大荒年,当时潍县灾情十分严重。《扬州府志》、《兴化县志》郑燮条下,均有“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之记载。板桥来到潍县,面对嗷嗷待哺的遍野哀鸿,忧心如焚,他日不甘食,夜不暖席,为赈灾救饥而竭尽心力。传说他勇敢果断地不等申报批准就大开官仓之门,赈贷官粮。有人善意地提醒他说:“你这样不等朝廷审批下来就开仓放赈,是大逆不道之事,其后果不堪设想。”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于是发谷数千担,令民具领券借给,因此而活数万人。关于这则故事,《扬州府志》、《兴化县志》均有相近文字记载。大灾面前,广大百姓生死系于一身,郑板桥面对着抉择!是先斩后奏,甘冒风险,开仓赈贷?还是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层层申报,等待批复,而保全自身?板桥以民为重,毅然选择了前者,显示了他民本思想的特色。这是他不怕丢官、甚至丢脑袋和全家性命而精诚为民的一次大胆行动!事后,他确实为此付出了代价:“乾隆十二年告灾不许,反记大过一次,百姓含愁,知县解体。(《扬州府志》)”“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兴化县志》)”尽管事后有高官为其陈情,板桥此次尚未丢官,但已埋下了日后罢官的患根。

五、捐修城墙

郑板桥在维县任知县之期,先是大旱,继是大涝。据《国朝耆献类征》载:“丙寅丁卯间,岁连歉,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令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徕远近饥民,就食赴工。”这正是郑板桥急中生智而想出的绝妙主意。乾隆十三年,潍县连年大灾,饥殍遍野,倒毙最多的是百姓中的青壮年。他日思夜想:即使穷苦百姓能得到一点救济,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采取捐修城墙的行动,全县富户以银代捐,穷人以工代捐;将青壮年集中于工役上,不仅赈济师出有名,同时也可保住全县的青壮劳力,使之各能支撑家庭,不至逃难盲流、离乡背井、荒废农田,来年又少收成,还可减轻后方赈济压力。这乃是一举多得的好主意。潍县城墙自汉代就有了,原是土城。至明崇祯年间,社会动荡,城内绅士集资修筑,改土墙为石墙。雍正八年夏天,白狼河水上涨,冲倒城墙一千四百余尺;时值连日大雨,又逐渐倒塌了一千八百多尺。郑板桥一面向上汇报,一面对城内富户说,如果任其城墙残缺,一旦有歹徒强盗前来抢掠,大家生命财产均难保全。于是,他倡议,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修筑城墙。这一工役既符合乾隆帝的旨意,又符合富户的想法,还解了全县民众之饥。于是他定下每修一尺需六十文的标准,由各人认捐认修。当时郑板桥官俸每年为纹银四十八两,官俸份外他是一文钱不沾的,份内的俸银也时常抽出部分接济穷人;可他这次率先带头认捐了六十尺。一时间,城内各大富户都纷纷认捐,共集得捐资银近万两。板桥以此招募工役,让广大饥民得以凭力获食。板桥用各种方法鼓励人们集资,用心可谓良苦。据说有个富户叫郎一鸣的,先不肯捐,在板桥的带动和用心计说服下,他认同了并加倍出资。板桥还写了一副对联赠他:“为善无不报,读书当及时”。修筑工程进入尾声,但仍有缺资,板桥又预支官俸再次带头认捐了二十尺。

有人会说,民间传说、故事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口手相传,其多数是民间文学家编排杜撰出来的,没有可信度,缺乏真实性。而我在这里却要说,以上有关郑板桥几则爱民为民的小故事,却绝对有着真实的依据和根源。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证实:

一是郑板桥有着系统而坚实的民本思想,他的诗书画言无不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我们且看他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言志,这正是他为官“以君为轻、以民为重”,善待百姓、善解民意的真实写照。再看他的画,他是以善画兰竹而著名的。他偏爱画兰竹,寄予兰竹一片深情:“风虽狂,叶不扬;品既雅,花亦香。问是谁与友,是我郑大郎,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与兰竹为友,结为知己。然而他是把竹看成农家的风物,并将“萧萧竹”与农家的疾苦联系在一起的啊。再看他的言,他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足见板桥对农人的重视程度。

二是郑板桥的思想感情无不维系着广大民众,行为举止无不为广大民众服务。板桥出仕抱定的宗旨是“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他到了范县后就深刻感到“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范县》诗);由此他衙门墙上打洞也就不奇怪了。他看到农民的疾苦,就忧心如焚,他写的《逃荒行》、《还家行》和《思归行》被人们合称为“三行”,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还浓烈地融进了自己同情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板桥道情》十首也无不透射出他民本主义思想的因子。他虽做了知县,却从来不把官当着“官”做,他广泛交接下层人物,常与他们结为至交挚友。他认为:“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他主张要“爱人”:“愚兄平生漫骂无礼,然人有一技之一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板桥家书》)由此,他芒鞋问苦也就肯定会做到;由“爱人”而爱民并竭诚服务于广大民众的了。板桥这些熠熠闪光的思想和行为 ,正是我们当代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积极加以推崇、效法并继承、弘扬的。

三是郑板桥的不少传说,也源自于正史之中。比如其“开仓赈贷”和“捐修城墙”,地方史志均留下了痕迹,尽管记载略有差异,但主要事实却可通过互为印证,以显其真实性。至于“判僧尼完婚”虽出于野史,其根据板桥先生的耿直机巧且怪异秉性,也是完全可能这样做的,这则故事更是生动地再现了具有民本思想的板桥先生鲜活之形象。                   

             

 

推荐访问:民本 传说中 再现 生动 民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