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定稿)(政府办公厅定稿

时间:2022-01-05 22:13:43 浏览量:

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2011年9月23日)

银川市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的首府,地处“中国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中部,辖三区两县一市,市域总面积955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总人口199.3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45.96万人。银川城始建于公元前112年,距今已2123年,资源秉赋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自然风光秀丽,具有“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的鲜明城市特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银川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26亿元,同比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73元和6161元,增长8.6%和14.3%。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保

模范城市”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等20余项殊荣。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近年来,我们科学审视市情,通过对银川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提出把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深入落实,推动银川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我们之所以提出文明城市创建目标,一是基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二是基于“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日益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创城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此,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兴工强市、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每年一个主题,集中力量加以推进,着力营造一个经济繁荣、环境宜人、生活舒适、创业活跃、就业充分、教育发达、法制健全、文化先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

我市从1996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在实践中,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

筹安排,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和各项具体工作当中,文明城市创建逐步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专门作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成立了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制定《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与任务,认真研究部署,定期检查通报,狠抓督促整改,文明城市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二、围绕目标,真抓实干,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是一个吸引全市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城市文明和美好生活的伟大工程。我们坚持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的大框架下,创设各类载体,精心组织,全面推进,使各方面工作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不断夯实创建基础。

一是大力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公务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定期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办周末讲坛、网上课堂教育等平台,开展公务员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培训、县处级党员干部专题研修班和妇女、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培训,对干部进行集中系统培训。制定并落实《银川市党员领导干部述学和学习考核办法》,每年召开述学述职大会,并将考核结果

纳入单位绩效考评和干部实绩考核。把每年六月定为“党建月”,每年一个主题,集中解决基层党建中遇到的问题,表彰奖励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内创先争优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凝聚起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强大动力。在全区率先开展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制、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决策咨询、社会公示及听证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探索建立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和群众制度,就市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开展调研、走访,真实反映社情民意,有效推动问题解决。建立了市级和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情况。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取消科长行政职务设置,全面实行内部“扁平化”管理,600多名正副科长变为业务主管,直接服务企业和群众。推行行政审批“一审一核”、全程代办、缺席默认等制度,审批事项减少40%,审批时限平均缩短5个工作日,成为西北地区保留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会(首府)城市。开展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调整界定了部门职责,民主、高效、务实、清廉的政务环境逐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改革依法治市领导体制,市县两级党委委托同级人大常委会

党组代管依法治理日常工作,使党的领导和人大依法履行职能有机统一。2009年以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以严格执法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度重视地方立法,制定修订了符合市情、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35部。把深化司法机关内控机制建设作为优化法治环境的重要突破口,着力解决司法公正、司法效率、“执行难”、“打官司难”及政法机关服务态度等问题。法院系统全面推行审判公开,实行案件质量评查制度, 2010年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48%;检察院建立目标管理、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等六大内部监督制约体系;司法系统建立了律师行业退出机制,司法公正得到进一步维护。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设立22个街道市民服务中心,街道主要承担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社区原则上不再承担政务服务职能,主要发挥自治、互助服务功能,实现了街道办事处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型。探索实施了扩大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工作,对乡镇能够履行的行政执法工作,通过委托授权形式进行执法,切实解决乡镇(街道)在社会管理上存在的“看得见,管不了”问题。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访首问责任制、三级终结制等制度,建立信访案件办理台账,实行包案到人、一抓到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合理访求。筹措资金25.7亿元,基本解决了前几年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建立工程款审查拨付、清偿准备金制度,清偿已审定工程项目欠款70%以上。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调、“大巡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机制。探索实施网络问政,开通了银川市党务政务网、微博、手机短信“三个网络问政平台”,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民主渠道进一步拓宽。

三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于2007年启动“诚信银川”建设,成立了银川市信用管理中心,组建银川市诚信建设促进协会,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共享平台。制定政府、企业、个人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个人社会信息电子档案,今年重点开展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工程质量监理师等人群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广泛开展“百万市民共铸诚信”活动,在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诚信示范活动,发挥政府诚信的表率作用。大力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促进金融信用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维权打假,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一条街”、诚信街。正在探索制定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加强典型性、模范性企业和个人的正面宣传奖励力度,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强化社会信用意识,依法经营,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树立诚信理念。

四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银川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形成并大力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着力塑造“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营造“胸有

四海、信立八方、尊重规则、善待竞争”的发展氛围,倡导“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树立“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为“两个最适宜”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规划建设城市文化中轴线,集中布局建设英贤祠、三馆两中心、中阿论坛永久会址等一批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的人文内涵。制定了《关于提升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及年度工作计划,全面提升市民身心健康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民主法治素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市徽、市歌,评选市树、市花、市鸟,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开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事及其代表人物遴选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踏歌起舞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西北地区率先提出建设运动休闲城市,成功举办诗歌音乐节、国际汽摩节、风筝节、啤酒文化节和环阅海自行车赛、千人钓鱼大赛、龙舟大赛、首届全国休闲体育大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立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完成东方红影院和新城影院改制。鼓励文化原创活动,组织创排回族纱巾舞等12套广场民族舞蹈,精编《回乡宴席曲》、《幸福银川》等文艺剧目,我市作家郭文斌小说获鲁迅文学奖,大型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先后荣获“文华奖”特别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

资助剧目最高奖项,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市级文化场馆(乡镇文化站)、非遗保护中心、农村乡镇数字电影放映厅等文化工程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百千万”文明家庭创评、和谐村镇、和谐社区等创建活动,提升了文明创建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把每年9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月,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完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培养教育机制,逐步实现由传统经堂教育为主向正规院校教育为主的转变,不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五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突出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大力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五大工程,广泛开展“送温暖”、“小手拉大手”、“扶残助残”、“改陋习、树新风”和捐资助学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知荣辱、明礼仪、辨是非、守秩序、别陋习,德智体美学全面发展。成功承办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传唱优秀童谣和与身边的好人现场交流等多项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日行一善”、“小公民道德银行”、道德论坛等活动,营造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我市创新开展的“日行一善”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高度评价,两次在今年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介绍经验,并被编入《全

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每年都召开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大力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广工作,组织开展了整治网吧、清查非法出版物、盗版光碟、口袋书等专项行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探索实施了“小楼长行动”、“少先大队社区护绿行动”、“青少年咨询热线”等创建活动,新建100个社区青少年活动场地,形成了领导体制健全、“三结合”教育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及服务丰富多样、社会文化环境良好、农村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成效明显、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六是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全面拉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成功实施了城市重心西移战略,新区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以“五创”(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聚集辐射功能大幅提升。2005年以来,为了夯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基础,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80亿元,文化、教育、医疗、运动休闲等方面的投入达到97亿元,“五创”投入近130亿元,覆盖城乡的交通、市政、环卫、环保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塞上湖城、回族风情”的城市特色基本形成,“西夏古都”的建筑风格研究和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面向“十

二五”发展,我们又提出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新六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健康城市),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是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市长任总指挥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总指挥部,组建各级政府应急办公室,建成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公安“110”指挥中心,建立各职能部门应急指挥系统与“110”指挥中心联动机制。确定了2个中心避难场所、10个固定避难场所和3个紧急避难场所,在乡镇一级成立应急分队,公共安全应急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打破行政条块分割,按照“大部制”体制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地方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职责,建设过硬执法监管队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全程检测,尤其是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检测,食品安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严格实行药品经营许可制度,建立安全协查机制,积极开展社区用药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用药安全意识。制定出台了《银川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加强对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近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不断完善防控体系,构筑起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破获、查办和审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开通网上公安局,强力推进执法办案网上公开,提高了办案透明度,警民关系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密切。探索建立以房为主、房业证有机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投资6000万元,建成城市综合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技防网络,“平安银川”创建水平不断提高。

八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银川西依贺兰山,紧邻乌兰布和、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倍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以科技和人才支撑转变。全面启动“两型社会”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在西北地区率先实行全社会能耗分析预警及调控机制,被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宝丰能源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严格执行项目环境保护测评制度,300平方公里城市远景规划范围内,不准污染性企业进入,非污染性企业适当远离城市中心区,对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狠抓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

能工艺、设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严格执行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耕地保有量从2006年的193万亩增加到201万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地推进城市水系建设,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绿色图章”审批制度,湖泊湿地面积达4.7万多公顷,构筑起“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建设格局。新建污水处理厂4座,建成了大型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100%,整体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域功能区标准,2010年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332天,生态及环境质量位居西部城市前列。

三、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确保文明城市创建生动和谐

创建文明城市,最终目的是为民、惠民,让群众得到实惠。我们针对银川发展不足的基本情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加快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坚持不懈地实施“兴工强市”方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远、德胜等一批布局优化、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带动经济总量连续三年迈过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大关。坚持在统一、开放的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中,对银川的比较优势进行

再认识,把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工业“一强四优五新”(一强:能源化工产业;四优:装备制造及再制造、羊绒、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发酵及生物制药;五新: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葡萄酒酿造、新材料、家具装饰)、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两强:设施园艺和奶产业;四优:露地瓜菜、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长红枣;四新:培育有机大米、玉米瓜菜制种、酿酒葡萄、花卉)和服务业“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区域性物流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旅游休闲目的地)等优势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从整体上优化了经济结构,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推动农民进城并稳定就业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制定了《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打破城乡户籍界限,农民可以在不放弃承包地、宅基地的情况下,办理非农户口,享受除了低保和住房保障之外的所有待遇,为农民进城并安家落户打通体制和制度通道。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制定《关于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实施意见》,出台《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制定《关于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决定》,持续开展以村庄整治、危房改

造、改水改厕、道路和二代林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打造“塞上江南田园风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村开展“双结对、双共建”活动,积极扶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2010年全市移民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8元,增长15%。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整体上提升社会和谐水平。教育方面,“三免一补”等政策全面落实,高标准通过“两基”国检验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了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统筹使用的新机制,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使学生都能普遍地接受到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启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框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付费机制,提高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5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全面落实药品“三统一”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就业创业方面,研究出台了促进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全面启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成立了市级创业工作办公室,设立“全民创业月”,建立创业示范园区(基地)20个,借鉴YBC模式实施青春创业行动,全社会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劳

动力职业技能。近3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近16万人,劳务输出转移达38万人次,“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社会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100%。住房保障方面,建立了通过比例产权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机制,制定政策鼓励城郊失地农民建设租赁房,在购买和租赁两个方面,打通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之间的渠道。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7968套、廉租住房10591套、创业公寓130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1492户,基本解决农民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遗留问题,解决了4万余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鼓励建设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房,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四、优化机制,强化保障,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持久动力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实实在在地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块负总责、全民动手、齐抓共管”的创建模式,形成和完善了文明创建与物质文明建设互动、文明创建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互动、文明创建与民主政治建设互动的长效机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化的领导机制、社会化的共建机制、规范化的

活动机制和科学化的考评机制,把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限时必达标”的创建保障体系,切实做到创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之以恒、不留死角,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持久的动力。

我们欣喜的看到,通过持之以恒的开展创建,创建文明城市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实地督导创建工作、带头参与文明创建,及时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广大市民群众和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争当文明使者,劝导不文明行为,维护城市秩序;广场、公园、街道、出租车电子显示屏全天候滚动播放文明宣传语,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区普遍张贴了生动形象的宣传标语、横幅,创建氛围日益深厚,全社会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广大市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焕然一新,城市处处洋溢着文明、进步、开放的时代气息。

各位领导,创建工作贵在平时、难在坚持。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检查验收为新的动力,对照检查组发现的问题,认真总结,强化措施,抓紧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把创建工作推向深入,使创建活动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把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银行创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定稿 银川市 文明城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