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再论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

时间:2022-01-18 16:31:41 浏览量: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题目: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中国封建社会环境对近代中

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制度才是社会发展的“母体”,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无不以之为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崇尚和谐的中和理念、以德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它决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支撑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长期繁荣,同时也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锁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因。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封建中国的主流思想及相关制度,指明了封建社会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封建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最闪亮的地方当属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并改变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的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中国的四大发明一直以深远的意义影响着世界的科技,在文学、战争和航海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至今享有特殊的荣誉。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在天学、数学和医学方面的许多成就远远领先于西方,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在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媲美。太阳黑子记录、彗星记录、新星与超新星的记录和对日月食的记载,都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在有关天体测量方面,中国先民远在五六千年之前就创制了最早的测天仪器,还编写了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星表。我国殷商时期使用的四分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十进位值制、《九章算术》和宋元时期算学,是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创造了世界第一流的研究成果。中医学是至今为止仍享有世界科学界美誉的唯一传统学科,它以系统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医学典籍名扬中外。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但当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技迅速发展之际,中国却反而进展迟缓,甚至落后于西方。认真总结中国科技近百年发展迟滞的原因,对于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可以有许多启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从秦朝至清朝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的维持必须依靠非世袭的官僚阶层,而非世袭的官僚阶层则必须通过保持流动性、定期补充新的官员才能实现。科举制度产生以前,曾实行过“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等推荐候选官吏的方法,但无法避免“世袭化”和“贵族化”的趋势,所以最终废弃不用。

(1)、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君主看来,科举制度还是一种笼络人才的手段,明朝时参加科举各级考试而被网络其中的知识分子有百万之众。科举制度的弊病其实在唐代就有人指出过,赵匡(李世民时期扬州刺史)

就认为科举考试,“务为巧丽”,参加考试的人“徒竭其精华习不急之业”,“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科举制度从两个方面直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第一,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直接决定了人才教育的内容,因为科举考试主要涉及儒家经典,所以其它学科和学说被忽略;第二,因为科举制度直接和我国古代收益最大、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政府官员挂钩,它产生的激励机制吸引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力(时间和物质上的),直接导致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的相对不足。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投入、素质的提高都能大大增加科学技术发明的几率。因为官方的教育机构仅仅是为科举制度服务的一个部分,它的内容也被科举制度所决定,并且参加并通过科举考试是成为官员的几乎唯一的出路,所以上述两方面的影响还因为这种垄断性而危害更大。

日本也是一个儒教国家,但由于不同的政权形式,日本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儒家文化进行解释的机构,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不同于中国,在日本儒教是一种理智和理性主义,它“重人事”、“轻鬼神”排除了神秘注主义、妖术、和魔术以及鬼魂幽灵,和西方的宗教思想在近代科学发展中所起为儒家文化本身至少没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特别的阻碍作用。但是,儒家文化中的“王道”政治伦理被中央集权强化为一种意识形态,从而影响了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儒家讲求入世主张“学而优则仕”,大量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对科技发展不重视。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对科技的发展重视不够,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依旧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称为奇技淫巧,即使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也只是对西方的部分实用技术感兴趣,对西方的科技缺乏全面的认识。政府对科技的漠视使中国古代的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历史上能够青史留名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早在1624年英国的议会就通过“专利法”鼓励和保护私人发明。这极大的推动了近代英国的科技发展。

(2)、闭关锁国的外交制度

明末清初,一些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近代的世界观年以及西方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少数部分中国人的眼界,从外来的科技知识中得到很多益处。但是,由于我国强固的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以及伦理型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进展缓慢。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我国的“天朝文化”之中,

此时,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开始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以它独有的魅力讲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漩涡之中,农业经济社会的中国也在所难免,也将被卷入其中。我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归根结底是来源于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上的,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用——经验”理性的文化。在以农业为基本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已经跟国民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重农思想的理所当然的,尤其是统治者,深知要得到稳定的统治政权就必须懂得农业的重要性,把农业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甚至把发展农业当作成就霸业的手段,并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各类非农业人口转入农事,无形中制约了科学技术人才的自由发展,因而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务实精神和“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都是在农业文化中滋养出的,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农业劳动力与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重视实用和经验,相对就忽略了纯理论的研究,属于一种区域性的自然经济社会,与外部世界处于隔离状

态。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模式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出发点与归宿点“重合”,长期制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方法,极易滋养出永恒意识,往往表现为习故蹈常的惯性行为,使人们满足于与维持简单的生产方式,缺乏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同时也制约了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间接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可技术的革新,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缓慢迟滞。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代,统治者还直接利用专制制度扼制一些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首先是封建社会科技人员的地位低下,统治者垄断全国的资源,独占了一切获利之途,而封建科举制度操纵天下学子的观念,科学技术不是直接服务于国家,因而成为无用之学,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这些就是造成中国没有形成探索自然奥秘的独立的科学思想的根本来源。同时,科技人员在当时的社会中所占比例极小,而且待遇也十分低下,导致知识分子普遍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为耻,在此社会学术背景下科技难以有长足的进步。其次,封建社会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市场,一切科技产品都被统治者占有,而统治者还限制科技产品的使用,导致科技产品没有更新换代的迫切需求,进而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还时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意味着自由独立思想的充分发展,对于这些统治者必然存在这天生的恐惧感,担心威胁到自己的政权,因此统治者严格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有明律条文的规定,这种保守、封闭、专制的学术氛围,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成为了极大的障碍。

二、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重实际应用曾经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但是,过于重视实用而轻视理论的探讨,会导致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中国古代只有医学方面建立了严谨的理论体系,因此至今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他各个领域都缺乏系统的科学基础理论。天学丰富的天象观察,精密的天体测量,频频改进的历法,最终因为陷入应用政治学的轨道而一直没有进入哲理推理与科学抽象的领域。传统数学以实用为前提,成了天文、农业、赋税、商业的附庸科学,重计算、轻逻辑,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限制了数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而传统农学总是依靠于经验,理论基础一直没有明显的发展,一些发明与创造只是局限于表面,没有深究其本质。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理性思维,在中国的科学史上也的确有过一些杰出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功能性的理论,当这些理论只能模糊的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但是一旦形成一种律条,就会束缚人们对自然界进行具体分析的探讨,演变成为人们深刻认识世界万物本质的障碍。中国科学擅长综合研究分析,自然而然的就会忽略对个别事物的独立研究因此不能深入事物本质,满足于表面的一些一般理论,容忍思想的朦胧和认识的不精确,从而限制了中国科技从传统形态转变为近代形态。在这方面,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就取得了科学研究的胜利。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而且也需要相应的分析和考证方法。分析考证才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中国一直没有踏上这条轨道,一味的依靠整体综合的定性研究,一直忽略定量分析和实验分析,导致学科分类模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混为一体,无法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在国家的全部事务中,最重要的事情始终是政治体制的建立。在人们看来,政府机构做官是最有发展前途、最

受人尊敬的人生选择,那些研究科学技术、撰写科学巨作的人往往被人看轻,导致许多理论成果无人问津进而失传。崇政轻技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甚至破坏中国科学即使进步的巨大社会力量。

中国古代重视教育,并用科举制度来引导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自两汉以后,经学对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达到高峰,学习的都是“四书五经”,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了科举考取功名,入朝做官,间接剥夺了知识分子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取向,进而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此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官僚政治统治地位无人撼动,并且政治论理化、伦理政治化,形成了家国同构的舆论导向,束缚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仅如此,中国学术思想还有重视人文科学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把研究重心都放在人的内心世界,强调塑造人格,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社会生产具体技能的研究却无人关注。这种现象的根本来源主要是中国学术重人文轻自然的伦理思想,儒学推崇人伦之道,轻贱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艺的趋向;道家虽然重自然之道,但是提倡原始劳作,反对技术革新,儒道两家的思想都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后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经学以它自成一套的体系,凌驾于一切知识只上,无形中排斥了科学,关于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和技术性的实验都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地位根本不及经学。

三、经济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扶持小农经济、重农轻商和工商管制都是倍受指责的抑制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的选择和演化所反映的都是中央集权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由以往的火耕交替撂荒农作法向一年一作的固定农业转化而来。这种小农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成,是在国家强有力的主导下进行的。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宋朝政府承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并以土地规模和人丁数量为基准,把农民(地主)编入户籍制。此时土地在国家所有的名义下,实行个人领有,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紧密化,中央政府使用雇佣军作为常备军,所以中国并不存在西欧及日本的那种拥有司法的独立性、具有很浅的自我封闭性的村落共同体。

中国古代所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选择。除开中央集权统治对经济形式的“简单平均”的价值取向之外,一方面对私有财产缺乏保护无法促使商品经济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对工商业和商人本身的限制也导致商业资本外流。商人小有成就之后往往买田置地,或是专心科举以求考取功名。每当中央集权削弱的时候工商业总能迅速发展起来,伴随而来的则是科学技术的繁荣。

我国古代的冶铁技术一度领先世界,最先采用了高炉、风箱、焦炭,以及“炒钢”等先进技术。因为我国的钢铁生产主要是官营,供给国内需求。因为历史上铁是禁止出口的商品,甚至连海船上的铁钉、铁锅也被登记在册,所以历史上我国数度关闭坑冶,宋朝高宗绍兴32年既公元1162年我国638个铁冶罢废了251个;明初洪武28年(1395 年)官库存铁多达1.8万吨,只有少数矿场冶炼厂维持生产。还有中国的航海技术,也在外贸管制下遭到扼杀。

古代中国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自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的发展经验在于,经济体制利于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促进社会分工,激励发明创造,追求财富积累,鼓励各地区生产专业化,发挥比较优势。整个社会各部分虽然自然赋予不同,但能各尽所能。与之相比较,古代中央集权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推荐访问:理工科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辩证法 完整版 技术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