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南京主城区水系变迁研究(杨达源,徐永辉,和艳)

时间:2022-02-19 15:24:18 浏览量:
  摘要: 为南京市主城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据史料记载与实地调查、测年成果等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南京市主城区水系的变迁和现在的水循环特征。3000a以来,南京市主城区由单一的秦淮河水系河口部位被改造为互相分割的7河4湖水系,导致水循环完全没有了自然河流水源的补给,仅有雨污水与生活污水补给,水又以蒸发消耗为主,从而导致水质越来越差,虽然常有清淤与截污等工程措施,但总难见长效。

关 键 词: 主城区;水系变迁;水污染;南京

中图分类号: TU986.4+ 3 文献标识码: A

南京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长江、秦淮河穿城而过,城内秦淮河、金川河、护城河各支流河道纵横交错,玄武湖、莫愁湖镶嵌在城市东西,紫霞湖、南湖等点缀其间。这些水系与南京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秀色,但近几十年以来的水污染竟久治而难见成效。前人研究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较多[1~3] ,而对南京城市水系的变迁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南京主城区水系变迁,为南京市主城区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1 南京主城区的水系变迁

1.1 3000a前的古秦淮河在今南京城北汇入长江

约18000a以前的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世界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20m,受其影响,古长江干流和古秦淮河均普遍深切,并形成深槽。南京附近古长江深槽估计达到-55m左右[4] 。那时期的秦淮河,在今中华门和通济门之间往南流入今南京主城区,在北极阁和九华山之间流入今玄武湖所在地,后又折向西在狮子山北注入长江[5] ,它是一条穿越重重丘陵多弯曲的河流,在岩丘间槽深达40m左右[6] 。直到大约3000多年以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及南京附近长江水位的上升,从而导致这条古秦淮河因出水不畅而渐趋淤塞。南京714厂附近古秦淮河河道中深20m处的泥炭经###14 C测年年龄为8800±300a.BP.;深12m左右的泥炭,为6190±260a.BP.;南京教练场深10m左右的泥炭,为3310±120a.BP.[6] 。

1.2 秦汉时代的老秦淮河改在城南入江

东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在中华门外筑城,北控秦淮河口,西临长江,南倚雨花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径金陵邑,下令在今方山、石跪山一带切岭,导古秦淮河入江。也就是说在2000多年以前,古秦淮河可能在九华山附近已经淤塞,改为在雨花台附近入江,老秦淮河口泥沙淤积形成白鹭滩;而今玄武湖、古燕雀湖(前湖、琵琶湖)等均位于紫金山南麓沟谷中,并没有成为湖,南朝时曾在该地挖掘出王莽时期大司徒甄邯的墓葬[7] 。

三国时代(公元212年),孙权于南京筑石头城,又沿秦淮河口筑长堤,名横塘;公元229年,孙权自武昌(现湖北鄂州市)迁都建业,其都城位于覆舟山、鸡笼山之南,正门在今羊皮巷以南,距离秦淮河五里[8] 。孙权在建业城广修水利,《东南利便书》称“古城向北,秦淮既远,其漕运必资舟辑,然濠堑必须水灌注,故孙权时引秦淮名运渎,以入仓城。开潮沟以引江水,又开渎以引后湖(今玄武湖),又凿东渠名青溪,皆入城中,由城北堑而入后湖,此其大略也”。潮沟所引江水为古金川河上的江潮;运渎已引后湖之水,南京市主城区的运渎、潮沟和东渠等,主要功能为漕运和居民生活用水。

1.3 东晋—南北朝时期分出南河北湖水系

公元319年,东晋时期沿玄武湖南岸修筑长堤,东自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六里余,以壅北山之水,训练水军[8] 。南朝时期,该湖主要被用作训练水军和皇玄武家园林;公元445年疏浚秦淮河;公元448年,玄武湖出现黑龙[7] ,“黑龙”可能为扬子鳄,说明那时的玄武湖已壅塞成湖,但当时的金川河相当开阔,畅通大江。

1.4 六朝时期出现了“内、外”秦淮河分流

六朝时代的老秦淮河本在建康城南,五代杨吴建造金陵城,都城南移,把老秦淮河下游包入城中,成为今天的内秦淮河。又在城周开濠25里,史称“杨吴城濠”。城南外原有一条小河,叫“落马涧”,经挖深,复引老秦淮河之水而成“城濠”,便是后来的外秦淮河[8] 。

1.5 宋朝—元朝出现了人为的浅水湿地

北宋时期的玄武湖周长40余里,湖面200多公顷[9] 。公元1075年,王安石废玄武湖成农田。南宋时期(公元1165年),开西园河道栅寨门(今铁窗棂),使被堵青溪得入老秦淮河,今内秦淮河中段即为疏浚的青溪下游。因青溪上游出水不畅,又成为宽浅的湿地,史称古燕雀湖。在元朝(公元1301、1342年)两次疏浚十字河,但玄武湖始终为废湖状态,直至公元1343年,才清淤为湖。据南京地方志记载,在那270年废湖期间,该地曾发生过两次大洪水。

1.6 明清分出城里城外多个孤立的河湖水系

公元1358年,朱元璋在今龙江等处屯田,即今石头城下的古长江岸边。公元1366年,朱元璋将古燕雀湖大部分填平作为建造皇宫的路基,其残留部分隔在城墙外即今前湖与琵琶湖。南京东城墙阻断了青溪,成为今城墙外的月牙湖;城南与城西以外秦淮河作为护城河;城北将金川河包入城中,又导致玄武湖出水不畅而水位涌高。进香河,六朝时为潮沟的一段;宋代湮没,明初又开挖疏浚,清末至民国又日益淤塞;建国后,又改为排水暗道。

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城区水系更趋复杂

20世纪50~60年代,在外秦淮河以西建河西区围堤,使河西区成为独立的水系,1978年,为秦淮河分洪,在江宁开凿了秦淮新河,原秦淮河下段到武定门闸前成为“牛轭湖”。90年代后期,玄武湖周围截污,十里长河又被隔成为不流入玄武湖的小河。

南京城区最终形成互相分隔的7河4湖水系,即外秦淮河、北护城河、西护城河内、秦淮河(水系)、金川河、河西新城区沟渠体系、南十里长沟以及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南湖等。

2 水循环模式的重大变更

2.1 长江水位上升对南京出水的顶托与堰塞

大约6000a以前,由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导致长江口海侵,长江河口位置节节退缩到今扬州—镇江一线以西的仪征附近,河口水位渐接近于现代海平面高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距今2000a前后的秦汉隋唐时代[10] 。近2000多年以来,长江河口位置则较快向海推进,向海延伸了大约350km[11,12]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距离长江河口越来越远,南京附近的长江水位也必然会有明显的上升,特别是南京附近长江的洪水位会有明显的升高,估计要升高3~4m甚至更多[13] 。更何况,在宋代以及近百年以来,长江河口的海平面曾在波动中有所上升,势必也会对南京附近的长江水位产生明显的影响。

南京附近长江水位的上升,导致南京地区的河湖及地下水出水受到顶托,因而河湖水位及地下水位也随长江水位的上升而上升,特别是南京河湖的洪水位,随长江潮高水位而上升,甚至比同时的长江潮高水位还要略高一点,洪水位的不断上升,导致南京地区洪灾不绝,而且先期的防洪工程防不住后期又出现的大洪水[14,15] ;其二是从秦淮河上游来的泥沙,或由雨水从南京城区地面洗刷下来的污垢,都会在南京的河湖中沉落下来,形成淤塞。

2.2 防洪筑堤造成水系的闭塞

近几千年以来,南京附近长江水位的上升,特别是洪水位的上升,使南京的秦淮河口内泥沙堆积,形成边滩、心滩、江心洲、河漫滩等,两岸洪水经常发生泛滥。近几百年来,南京的洪水威胁越来越严重,南京的防洪大堤越来越完善,越筑越高。沿江有江堤,沿河有河堤,内外秦淮河都有多道水闸,内湖湖滨也有防止湖水泛溢的湖堤。从而,南京主城区的大大小小的河湖水系都被分隔为孤立的小河、小湖。

2.3 转为以污水为源及蒸发为主的水循环模式

2000多年以来,南京城区已由秦淮河河口地区转变成为互相分隔的7河4湖小水系。原来的秦淮河来水,因上游河源广筑水库而流量大大减少,且来的洪水经秦淮新河泄洪入长江了;从长江洪水倒灌入外秦淮河的长江水,又全被挡在了江堤、河堤之外。因此,南京主城区,基本上已没有自然外来水的补给了。

近几十年以来,南京主城区的河湖唯有生活污水和雨污水补给。每天几十万吨到120万t自来水,经管道进入城区,成为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后,就地注入城内、城外的河湖。还有平均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的雨水,在荡涤了地面污物成为了污泥浊水之后,汇入河湖。然后,只有极少部分河湖洪水,通过排污管渠外泄,或者通过排污管道流入远在城缘、城外的污水处理厂。平时,城区河湖水主要通过蒸发消耗,其后果是增大了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玄武湖的水面面积为3.68km2 ,其每天的蒸发水量就有近5万m3 左右。

2.4 城区水系功能的变化

最早的南京人是择长江之滨、秦淮河口的岩石岗地或下蜀土台地,作为生存居住地或水陆交通码头的。后来,因为河口河滨淤积成可选用的滩地,以及人口增多与岸线用地增多,人们不得不不断地与洪水争地,修堤筑坝,开发河湖滩地。因此,那些原本远在居住地之外的河湖,逐渐地成为城缘、城内的河湖,藏垢纳污。

从历史变迁来看,南京的外秦淮河—护城河的功能变化最为明显。它的前身是南唐时期在城外开凿出来的“壕”,用以泄洪;明代初期筑南京城墙,外秦淮河成为护城河,主要功能为安全防御,附带还有泄洪功能;几十年以前,开凿了秦淮新河之后,外秦淮河—护城河的主要功能转变为防洪排污,外加部分的水上运输。但是,近10多年来,外秦淮河—护城河已由城外的河、城缘的河转变为典型的城中河,其功能也应由泄洪排污转变为城中生态河、景观河、亲水游览河。

20世纪50~60年代以前,南京城区的河湖水质,可概括为时好时坏,50年代,每年大部分时间还可用于淘米洗菜,但到70年代越来越糟,沿江沿河地带成了污染带,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自来水厂的水源。玄武湖中监测到酚、氰、汞等污染物。

3 讨论

通过对史料记载、实地调查和测年资料的详细分析,结合南京市主城区的水环境治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南京市主城区水系变迁的研究,初步认为:3000a前的古秦淮河在今南京城北汇入长江,先秦以来的老秦淮河改为在城南入江,东晋—南北朝时期分出南河北湖水系,六朝时期出现了“内、外”秦淮河分流,宋代—元朝出现了片片人为的浅水湿地,明清时代分出城里城外多个孤立的河湖水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城区水系更趋复杂;长江水位上升对南京河湖出水的顶托与堰塞,防洪筑堤又造成水系的分隔,主城区水循环模式复转变为以生活污水与雨污水为源、以蒸发消耗为主的水循环模式,水质越来越差,水系功能的变化如外秦淮河—护城河由泄洪、护城、泄洪排污、水上运输等转变为城中的生态景观河。如果考虑到由主城区水循环模式变化而导致水污染治理难见成效,那么今后就应该认真考虑调水引水方案,部分恢复原来的水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百浩,熊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城市规划,2003,27(10).

[2] 周岚,童本勤,何世茂.寻求老城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城市规划,2004,28(9).

[3] 张落成,朱天明.南京城市发展与布局思路探讨.城市规划,2005,29(6):76~49.

[4] 杨达源.晚更新世末期以来长江中下游的水位变化.第四纪研究,1989,8(1):114.

[5] 杨达源.长江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6] 蒋斯善,昂潮海,杨惠成等.南京市秦淮河古河道及沉积物时代的初步研究.地质学报,1986,(1):89~101.

[7] 蒋玉芳.玄武湖史话.中国地名,2003,(4):24~25.

[8]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水利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

[9] 李源,黄永武.烟波浩淼话后湖.江苏地方志,2001,(4):42~43.

[10] 杨怀仁,徐馨,杨达源等.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与地生态系统.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

[11] 徐馨,朱明伦.镇江地区15000年以来古植被与气候变化.地理学报,1984,39(3):277~284.

[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2):168~189.

[13] 施雅风,朱季文,谢志仁等.长江三角洲及毗连地区海平面上升影响预测与防治对策.中国科学(D辑),2000,30(3):225~232.

[14] 姜彤,施雅风.全球变暖、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78~284.

[15] 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杨达源,男,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

    

推荐访问:水系 南京 变迁 主城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