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06年长江流域抗旱的反思与对策(洪卫,廖鸿志)

时间:2022-02-25 15:27:33 浏览量:
 

摘要: 2006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大面积、长时间的旱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流域内各省防汛抗旱及水利部门科学应对,及时启动预案,统一调度和合理配置水资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取得显著减灾成效。但大旱造成的损失仍较严重,抗旱中暴露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必须认真总结,以之借鉴,以利将来的抗旱工作。

关 键 词: 长江流域;抗旱;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1 旱情

2006年长江流域旱灾主要发生在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其中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最为严重。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流域内旱情具有以下特点。

1.1 降雨少

四川省降雨量严重偏少,其中偏少3成以上的有26个县,偏少5成以上的有20个县,有93个县偏少8成以上。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9成。湖北省5~9月汛期全省降雨与历史同期均值相比,鄂西南、鄂东北少4至5成。6月22日至7月17日的25d梅雨期全省均雨量138mm,同比少5成以上,鄂西北、鄂西南大部偏少6~9成,降雨之少为历史同期罕见。

1.2 气温高

7月下旬以来,四川盆地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持续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日极端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日数超过20d以上,四川盆地东北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温度达40~42℃,个别县(市)突破了1961年以来的极大值。重庆市干旱期间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35℃以上高温天数普遍为35~60d,全市共有20个区县日最高气温突破42℃,其中綦江8月15日最高气温达到44.5℃,9月1日,綦江再次达到44.5℃。潼南等20个区县40℃以上的酷暑天数达到10~21d。高温加剧了土壤中水份蒸发和作物蒸腾,极大地加重了干旱程度。

1.3 持续时间长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旱灾天数超过70d,6个区县超过100d,巫山长达111d。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伏旱长达40d,南充、遂宁等地达70d以上。

1.4 江河来水严重偏少

当年汛期长江寸滩站、嘉陵江北碚站出现了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乌江武隆站出现了历史同期第4低水位。由于川渝大旱,在三峡水利枢纽来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主汛期湖北长江河段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长江宜昌站5~8月总来水量仅有1400亿m3 ,比同期均值少40.3%,致使8月22日长江宜昌站出现当年汛期最低水位40.46m,比1877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还低0.94m,同时长江沙市站最低水位33.06m,比1903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低1.37m,湖北江段其它各站也分别接近或达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时间持续20多天。7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游沿线涵闸引水困难。松滋河东支、藕池河和虎渡河分别于8月10、12、20日断流,影响了沿河两岸涵闸引水。湖北省内中小河流也普遍因降雨少,导致流量小、水位低、引水难,增加了抗旱取水难度和成本。

1.5 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由于持续干旱,抗旱用水量增加,致使工程蓄水急剧减少,水库水位大幅度下降。截至8月底,四川省水利工程蓄水41.55亿m3 ,占蓄水计划的52%,比上年同期少蓄29.11亿m3 。66.2%的小型水利工程干涸。重庆市有2/3的溪河断流,275座水库水位处于死水位,472座水库、3.38万口山塘干涸见底。1081个乡镇(街道)中有2/3出现供水困难。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已经不足9亿m3 ,只占到正常蓄水的1/3左右。

1.6 损失大

2006年长江流域内1928万人、1694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流域内各省(市)因旱少种面积为79.927万hm2 ,作物受旱面积1103.8万hm2 ,受灾面积755.7万hm2 ,农业旱灾损失:粮食2215万t,经济作物118亿元,其中以四川、重庆、湖北最为严重。

流域内各省(市)其他行业因旱受灾造成经济损失共计62亿元。其中林业因旱受灾面积165.4万hm2 ,牧业中草场受旱13.45万hm2 ,牲畜受灾6050万头,其中死亡137万头,水产养殖因旱减产31.2万t,水力发电因旱减少发电量45亿kW•h;内河航运因断航造成经济损失2437万元。

2 抗旱措施及成效

2006年长江流域大面积的旱灾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对抗旱救灾工作专门作出批示,回良玉副总理率中央有关部委负责人深入灾情严重的地区慰问,国家防总、长江防总也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到各地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抗旱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

2.1 确保人畜饮水

确保城镇居民供水和农村人畜饮用水是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长江流域解决了1928万人、1694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四川省有6164处(占92%)集中供水工程和41.68万处(占73%)分散工程运行正常。依靠这些饮水工程,445.2万户、2003.37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有了保障。重庆市大力实施“机井供水”工程,紧急开挖机电井3.45万眼。全市有39个区县(自治县、市)开展了向饮水困难群众送水活动,日最多投入抗旱人力达680.21万人、机动送水车1.51万辆,累计送水超过67万辆次,解决了近600万人、500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

2.2 合理调配水资源

作为抗旱的主体工程,水利工程在这次抗旱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水利工程的抗旱减灾效益得到了充分体现。四川省都江堰、玉溪河、长葫、武引、升钟、通济堰等6处大型灌区共提供抗旱水量22亿m3 ,灌区内近2000万城乡人民没有发生饮水困难,保证了54.33万hm2 水稻、27.8万hm2 旱地作物基本不受干旱影响。

2.3 有序抗旱

2006年汛前,部分省市已制订抗旱预案,根据旱情发生发展程度,适时启动抗旱预案,做到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干旱灾害。8月8日重庆市启动全市特大干旱(Ⅰ级、红色)预警,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措施,保证了抗旱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四川省根据全省受旱情况于8月11日启动了《四川省抗旱预案》Ⅱ级抗旱响应,同时发布了Ⅰ级干旱红色预警,使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当前旱情的严重性和抓好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 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2006年长江流域旱情与旱灾情况,长江流域抗旱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水源工程薄弱

缺少骨干水源工程;已建的水源工程标准低、老化严重、病险多、渠系配套差。部分山塘、小堰、小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由于疏于管理,蓄水量少,无水可放;提灌站因管理不善、维修不及时,无法提水;一些渠道长期淤积,致使渠水受阻,无法通过。大多数小型水利工程由于蓄水少、渠系配套差等原因,在大旱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信息网络系统落后,旱情监测预测乏力

目前旱情监测站点少,分布不均,代表性差。气象、水利、水文等旱情信息分散,收集难度大,没有整合集中,没有建立集气象、水文、墒情一体的旱情信息数据库。对干旱预测预报能力弱,特别是中长期的旱情监测、预警、预报精度不高,对抗旱工作的指导性不强。预警、指导准确性不够。旱情收集上报手段落后,调度、指挥反映迟缓。

3.3 抗旱专业队伍自身能力建设差,设备不足

各级防汛抗旱部门编制少、人员紧,无法深入细致地开展抗旱研究和分析等基础工作。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受建设投入制约,抗旱机具设备量少质差,装备不足,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抗旱行动。

3.4 防旱意识差,抗旱投入不足

由于长期水患意识教育,各地将防汛作为天大的事,防汛意识比较强,但有的地方不同程度存在重汛轻旱的思想,尤其是对抗大旱、抗长旱准备不足。同时抗旱资金缺口大,各级财政没有足够的抗旱经费预算,使抗旱日常管理工作和水源工程建设等受到影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4 建议

水是生命的基础,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在2006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计”。2006年特大旱灾,为我们再次敲响了水利建设刻不容缓的警钟。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新时期治水思路,大力推进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抗旱能力,夯实防汛抗旱的设施基础,以适应抗旱工作需要。主要建议如下。

4.1 思想上高度重视抗旱工作

长江流域抗旱问题也十分突出,面临着水旱灾害的双重威胁和双重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对抗旱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抗旱工作的认识,改变过去对抗旱工作的认识深度、投入强度、调度力度等措施远远不足的被动局面,积极主动地调整抗旱工作思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抗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宣传教育,立足防大汛、抗大旱不动摇,做到预防为主,既要抓好防汛准备,又要抓好抗旱准备,从思想上、工程上、措施上和组织责任上把握防旱抗灾主动权。

4.2 高度重视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雨在1086.6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960亿m3 ,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流域内仍然存在季节性、地域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等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应高度重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项目、水库病险整治、集镇供水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从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深入研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修建更多的水利工程设施,以提高蓄水保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3 加强旱情预防预报、增强防御能力

应建立旱情分析及抗旱统计信息系统,加强旱情监测网络建设,利用长江委水文站网,增加墒情监测设施,对土壤墒情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准确地捕捉旱情分布及其演变信息,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加强旱情的预测和预报,提升灾情研究、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及抗旱信息。科学地评估旱灾损失和抗旱效益,为防旱、抗旱、减灾决策准确及时提供科学依据,使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4.4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水和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程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实现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进一步树立节水意识和观念,加强节水推广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强化对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的指导,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节水技术。加大农业种植结构与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改变以往的种植习惯,尤其是从灌溉方式上考虑节水,同时应改变种植品种,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促进企业加强技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4.5 科学利用雨水,重视洪水的科学调度问题

我国属人均严重缺水国家,而我们大量雨水却白白地流走。“排”走的雨水,也是少数几种稀缺的资源之一,雨水利用将成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丘陵山区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为留住雨水,科学利用指明了方向。当然,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只能探索适合自己的集雨用雨之法。应该立即采取有效行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满足城乡用水需要。

科学调度洪水是夺取防汛抗旱工作胜利,减轻洪旱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水利工程防洪标准的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的提高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加上一些地方在洪水资源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效益,这都为科学调度洪水,提高雨洪资源的利用率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农民有句生动的语言:“望天下雨不如水库有水”,其中不乏道理:已储存的水才是可支配资源。在水库调度上应敢于解放思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调整防洪调度方案,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防洪、灌溉、发电、生态等综合效益,使雨洪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6 进一步提高抗旱管理能力

要建立健全抗旱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强水资源规划、抗旱规划和抗旱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工作,特别是跨省和省际边界河流的管理,逐步走上依法抗旱和科学抗旱的轨道。要进一步理顺抗旱管理的体制,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确保抗旱机构的设置和应急抗旱专业队伍的建设,保证日常抗旱工作的开展,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对干旱灾害的能力。要逐步加大抗旱资金投入,从抗旱物资储备、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抗旱科研等方面加强抗旱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旱抗旱的整体水平。

作者简介: 洪 卫,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工程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推荐访问:江流 抗旱 年长 对策 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