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长江流域湖泊水华防治对策(臧小平,吴国平)

时间:2022-02-23 16:55:17 浏览量:
  三大湖泊水华频发

水华的发生是水体富营养化最常见的一种表征,但对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长江流域水华发生的典型区域主要是“三湖”(滇池、巢湖、太湖)、三峡库区一些支流库湾和汉江中下游。

滇池位于昆明市城区西南,是云南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主要功能是供水、渔业、景观、防洪等,现在已不作为昆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而是备用水源。滇池流域面积约2920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至90年代,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自1993年实施治理以来,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建设、面源控制、底泥疏浚、湖滨带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葫芦打捞、除藻等多项治理工程,但湖区氮磷含量降低不明显。

巢湖位于安徽省境内合肥、巢湖两市之间,主要功能有供水、养殖、蓄洪等,是目前巢湖市的供水水源(东半湖)和合肥市的备用水源。巢湖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是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富营养状态。2005年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巢湖西半湖为劣Ⅴ类,东半湖为Ⅳ ~Ⅴ类水质,西半湖水体污染程度重于东半湖;西半湖处于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蓝藻水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已有发生,但以往发生的范围与程度有限。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湖泊富营养状态的加重,蓝藻水华频次增多、规模扩大。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出现大面积蓝藻暴发现象,其中2003年局部水域蓝藻最大厚度达1米以上,为历年所罕见。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地跨江浙两省。太湖为一大型碟形浅水湖泊,是集饮用水源、工业用水、防洪蓄洪、旅游、航运、养殖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水体。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太湖水质优良,以Ⅱ类为主;水体营养状态以中营养—中富营养为主,很少有蓝藻大规模暴发现象。

太湖蓝藻水华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始,据统计,80年代中后期太湖水华每年暴发2~3次,范围扩大至梅梁湖;90年代中后期上升到每年暴发4~5次,并逐渐向湖中心扩展;自2000年起,在太湖的湖心区已出现水华。2006年8月发生了全湖性的水华,2007年5月再度暴发水华,而这次水华直接影响了无锡市最主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日供水90万吨)的取水口,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给200万无锡市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防治存在四大制约

一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忽视资源环境保护。毋庸讳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或者说,在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时,往往是后者重于前者。最近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三湖”等水华频发地区富营养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由于认识不到位,重经济发展、轻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原因,在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人口规模、农业发展、湖体利用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再加上治理措施未能及时到位,导致入水体污染物总量大大超过水体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水体水质恶化。如滇池流域属于缺水地区,但昆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排污量不断提高,至今污水年排放量已占滇池年水资源量的50%,即使全部处理达标排放,对滇池的水污染也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极不相适应。

二是综合协调不够,统一管理乏力。按照现行管理体制,水资源保护涉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等,像太湖、三峡库区还涉及跨省问题。这几个区域都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规划,进行了大量投入,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综合协调不够,各部门各管一事,缺乏国家层面的强有力的部门协调机制,未能形成部门的整体合力;二是流域统一管理乏力,以流域为单元,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未能很好落实,没有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各地方各管一块,导致严重的分割管理。

三是综合治理措施缺乏,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湖库富营养化和水华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和“就水论水”等问题,综合治理措施缺乏。水华的控制不仅仅在水体本身,应拓展到流域层面上进行污染源控制以及水体生态完整性的维护,首先对湖库的外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其次才是去除内源污染负荷,进而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目前外源污染控制重点为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的重视程度和控制力度不够;内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技术方法,虽有短期效果,但难实现长期效应;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正在被逐步地认识和接受,但修复技术与措施尚需摸索。此外水资源调控、生态引水、城市节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和法律建设等综合措施也考虑不够。

“九五”、“十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治理“三河三湖”,特别是在污染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存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大部分投资用于点源治理,面源控制力度不大,内源治理效果不明显,生态修复和水资源调控等其他措施欠缺。以太湖和滇池为例,近十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在太湖和滇池治理上投入超过百亿,其中大部分投资集中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但目前点源并没有完全解决,面源问题凸现,内源负荷仍在加剧。湖泊各有特点,一个湖泊成功的治理方法未必具有普适性。现有治理措施与各湖泊的污染特点不相适应,针对性不强。

四是基础工作薄弱,机理研究不够。目前,国内对湖、库富营养化的研究不够,观测资料在时空上缺乏系统性,水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薄弱,难以对相关水域进行系统的覆盖。从现有的资料,我们还难以对湖、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规律,不同环境背景条件下水华暴发的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因而难以建立起有效的预报、预警体系。也难以对湖库富营养化过程演进以及突发性事件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水华发生机理研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在湖、库富营养化形成与水华暴发的机理研究方面,特别是在气象、水文等大尺度的综合因素对湖、库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的诱导作用、水土界面微生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富营养化的贡献、水体物理和化学过程对内源营养物质释放和转移的影响、宏观和微观生态过程对水体营养物质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的控制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缺乏。

循序渐进破解难题

根据对长江流域不同类型水体富营养状况、水华发生特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水华发展趋势的分析,长江流域富营养化现象将长期存在,治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应充分认识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采取行政的、工程的、法律的、经济和科技的手段努力减少目前富营养化状况严重的水体中氮磷含量,改善水文条件,逐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是要加强流域综合管理。水体治理是跨行政区、跨部门的系统工程,以流域为单元统筹考虑综合治理措施,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建立高层次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地区和有关部门的沟通,明确各自职能,做到科学分工,互相支持,建立水质监测、预报和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提出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切实落实。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尽快制定和完善水华高发区的水污染应急预案。对于湖泊水华,可以将除藻、设置隔离带、应急调水改变流态、建设备用水源等作为应急措施的主要内容。同时将水华预警预报纳入流域水污染应急预案中,严格监测和报告制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保障流域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是要控制污染源。水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富营养化,要采取切实措施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氮磷来源主要有点源、面源和内源,需要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点源,要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推行使用无磷或低磷洗涤剂,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氮磷排放的控制。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强化技术改造,提高其脱氮除磷的能力。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确保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同时要加大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力度,防止污水处理厂发生污染事故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面源,要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特别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面源污染。加快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努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快畜禽养殖分区建设,提高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率,发展有机农业。控制网箱养鱼规模,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水产及养殖污染,减少氮、磷进入水体。

对于内源,要加强底泥疏浚的研究,采取措施强化并逐步恢复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改善生态结构,恢复水生高等动植物种群,实现营养盐良性循环。

三是要改善水文条件。深入研究调水引流方案和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增加湖库的稀释容量,改善湖库的水动力条件,加快湖库水体循环交换。

四是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禁止围湖造田、围湖养殖。建设生态湖滨带,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因地制宜地采用生物操控手段,通过食物网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用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五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水华典型区域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特点,加快制定区域管理条例,从法律法规上解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切实落实防污治污责任。同时将水污染治理问题放在整个流域层面上进行综合考虑,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相关配套法规。

六是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把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作为国家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对监测、生态调度、应急、科研等基础工作列专项资金,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进行参与,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取得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七是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组织开展长江流域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状况普查,对生态安全问题进行评价,全面掌握长江流域富营养化状况和水华可能发生区域的基础信息,为湖库水华防治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水华发生机理、水华治理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引进国外湖泊治理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对当前较成熟的技术与经验,进行试点性推广应用。

(作者分系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水保处副处长)

    

推荐访问:长江流域 湖泊 对策 防治 吴国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