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人类文明演进及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张凯,王淑军)

时间:2022-02-25 15:34:06 浏览量:
 

要点提示

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要在这个过渡期内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编辑心得

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协调相处的一种社会形态,是文明的一种更高的形式。要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我们要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变人类的生态意识、消费模式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深刻认识到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并摒弃这些弊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文明与文明的演进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中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工业文明

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对工业社会的反思

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是大自然的种种报复与惩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通过发展重污染工业和环境破坏来换取利润,带来的后果是再花费几倍、几十倍的代价都难以弥补对大自然的损害。目前,污染治理基本上仍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即末端治理的思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实给人类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认识——我们在享受工业社会的胜利成果时,千万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环境污染。

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其三,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和要素,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进行的场地。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

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所提倡的绿色科技,要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促进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更高级别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转型。

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像鱼类、水资源、公共草场等这一类公共物品具有无归属性的特征,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因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则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外部负效应的产生。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物不加处理就进入大自然,这样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但会对环境保护、其他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呈现出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无节制排污、由社会埋单的尴尬局面。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社会负担,甚至会使社会成本大于企业利润,从而造成社会净利润的负值。

工业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是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随着人类物质需求的提高,需要企业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盲目扩大生产,把废弃物大量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然而,这些废物其实有很多是可以经过回收、再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的,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正是工业社会的这种盲目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成本和不合理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也最终导致工业文明向以提倡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文明的转型。

人类处于文明过渡期

生态文明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里生态文明是指植根于自然界中的人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协调相处的一种社会形态,是文明的一种更高的形式。

在生态文明社会中,人们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产业结构合理,以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模式。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目前在以上各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人类尚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生态文明的循环经济特点

生态文明提倡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工业社会所提倡的线性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线性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化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人类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善待自然,由发展线性经济转向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了循环经济,自然界就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过渡期的特点

人类逐渐认识到工业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弊端,并开始修正、改进甚至摒弃这些弊端,向生态文明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标转变。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进入过渡时期的一段时期内,人类仍以线性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用后的产品被随意丢弃。但随着自然资源的日趋匮乏,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发展方式,并逐渐认识到废物的可回收和可再利用性,开拓出以“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生资源—再生产品”为特点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

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社会下的产业结构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的,因而并不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在内,致使大量非环境友好型行业得以生存并迅速发展。这些行业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垃圾等,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过渡期内,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开始把产业结构向生态化方向调整,减少高废弃物排放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等,逐步形成并完善绿色产业结构。

三是人类生态意识的转变。工业社会中人们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妄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引发全球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过渡期内,人类逐渐认识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意识逐步提高,逐渐摒弃人类中心主义错误思想,提倡热爱、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是消费模式的转变。工业社会下的消费模式,是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缺乏可持续性。过渡期内,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消费模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改变这种消费模式、优化消费结构,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减少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排放,增加对绿色消费品的偏好,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逐步形成绿色消费模式。

五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过渡期内,人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认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而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在过渡期所应采取的措施

人类迈开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而要在这个过渡期内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意识,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和制度,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地前进。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践已充分证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其四,在政府推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使环境意识妇孺皆有,生态文明人人为之。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

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作者单位:张凯山东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淑军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推荐访问:演进 人类文明 文明建设 途径 生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