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正文

编辑工作漫谈

时间:2022-02-14 15:14:50 浏览量:

    编者按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报纸永恒的追求。作为“新闻产品”推向市场前的最后加工者,编辑与读者离得最近。这就要求编辑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创新编辑理念,增强鉴赏能力、编辑水平和奉献意识,力求编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美版面。在近期本报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讲座上,《大众日报》原副总编辑、《齐鲁晚报》第一任总编辑于冠深先生,就编辑工作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授。本版特刊发于冠深先生的讲稿,以期与广大读者共同学习、思考。

    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爷。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铁匠的祖师爷是老子。干编辑这一行的,是否也有自己的祖师爷呢?《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如何如何。这样看来,《诗经》就是孔子对《诗》加以删削亦即编辑的结果。那么,孔子也许就是编辑这一行当的祖师爷了。孔圣人是他那个时代在文化上的集大成者。他说他是“述而不作”。就是说只记述,不创作。认孔夫子为编辑的祖师,我们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是不是多多少少也有点自豪感呢?自然是不应该仅有点自豪感,应该自我加压、自我勉励,切实做好自己的编辑工作。不然,别的不说,连祖师爷孔夫子老人家也对不住了。
    下面,我就编辑工作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编辑功底,首在鉴赏

    我觉得,对报纸或刊物编辑来说,就其组稿、看稿、编稿等诸多方面的职司和能力而言,首要的一条乃在于鉴赏:看稿子要有眼光,能准确分辨出不同稿件的高下优劣,以保证取舍正确和处理得当。
    一张报纸或一份刊物之能否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喜爱,归根结底在于它刊登什么样的稿件。换言之,即取决于其所登载的稿件是否为广大读者所需要和喜闻乐见。或说得更准确点,是其所登载的稿件,就数量和质量而言,在多大程度上为读者所需要和喜闻乐见。
    众所周知,每天的报纸和每一期刊物,究竟登载哪些稿件,正是报纸、刊物编辑的职司或曰权力所在。编辑之能否在大量可供选择的稿件中,将那些相对而言最为广大读者所需要和喜闻乐见的稿件推出,起决定作用的是编辑的鉴赏水平。因此,我说,我之所谓首在鉴赏也者,其一,一张报纸或一份刊物的命运,与其编辑的鉴赏水平密切相关;其二,看一个编辑的水平高低,首要的是看其鉴赏水平高低。不言而喻,我这里所说的编辑,既包括一般的编辑同志,又包括编辑部门的负责同志,还包括总编辑同志。顺便说及,我曾闻有同志对总编辑这样作解:“总编辑者,总是编辑之谓也。”这样的解释有别于人们的通常理解,即总编辑乃总的编辑之谓,但我以为也合于实际。
    或许有同志认为,不过是分辨稿件的高下优劣罢了,何难之有哉?一般说来,这的确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问题在于,不一般的情况并不少见,或干脆就说是经常遇到。
    回想我在初当编辑的时候,主任交我编一篇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稿件。那时,我只非常一般化地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不知道它们又特别是不知道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内涵,所以我能够做的所谓编辑工作,基本上是贴一下稿笺而已。面对这样的稿件,如果不是主任决定采用而交我编辑,我便无法决定弃取。可见,对一个编辑来说,凡涉及其学力空白领域的稿件,他就根本不具有鉴赏能力。
    作为新闻媒体的编辑同志,大体说来,没有人不知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至关重要性。故每每面对稿件,总是慎之又慎,有时恨不能放在显微镜下反复观照。遗憾的是,仍旧不能杜绝有着这样那样问题的报道或文章出现。比如导向有失偏颇,比如意旨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这叫力不从心。力者曰何?当然乃鉴赏能力之谓。
    鉴赏能力不足,也就难免好稿件看不出好、差稿件看不出差来,甚或视好稿件为差稿件、差稿件为好稿件。这是最典型的鉴赏能力不足的表现。凡是这样的同志,更有可能过于迷信名家。
    总而言之,鉴赏的能力是一种软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没法用现成的标尺去衡量。尽管如此,就不同的编辑而言,其鉴赏能力确有高低之分,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认识能力。作为报刊的编辑,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有这样三条:其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掌握唯物论和辩证法。倘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有捷径可走的话,我以为就是认真研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其二是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读好书是接受陶冶熏沐的过程,必于提高鉴赏能力有利。其三是多练笔。眼高者固然不一定手高,手高者则必定眼高。故尽管编辑的职司是编,但还是应尽可能地写一点东西,通过写的实践提高鉴赏能力。

锦上添花,职司所在

    照我理解,编辑职司之对稿件的编辑工作亦即整理、加工。大体说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改正错谬、删削增益、文字润色,有时候也对主题加以提炼。以我个人的经历和对他人的观察为据,由于不同的编辑水平有高下之分,以及同一个编辑在编辑不同稿件时,态度有认真与认真不够之别,故所给予稿件的影响,至少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锦上添花。这里我之所谓“锦”者,并非惟锦绣文章亦即好文章是指,而是指所有由编辑编发的文章。所谓锦上添花,也就并非是说仅在原本就好的文章上添花,而是说所有经过编辑的文章,质量得以提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是“布上添花”也可以的。单是应有的删繁就简,去繁言,剪枝蔓,显主干,突重点,就能产生言简意赅的效果。至于画龙点睛甚或点石成金,其于文章质量的提高,就更显而易见了。
    (二)肉里扎刺。有的编辑同志,一方面学养不足,一方面太过自信。所编文章的用词造句原本没错,编辑同志却以为错了,于是大笔一挥,改对为错。对于此种情况,作者深恶痛绝,一般隐忍不说,私下则抱怨“仿佛肉里扎刺”或“好像给吃了苍蝇”。
    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例如掌握词汇数量的多少,总是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说的。翻开《汉语大词典》看看,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要说有大量的词闻所未闻,就是字也有很多不认识的。当编辑的当然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词汇,即使一时掌握的少些也没关系,勤查词典就是了。有的编辑同志看见生疏的词汇,因掌握的词汇量偏少,又不肯查词典,或查了词汇量不多的词典,没有查到,就以为是作者疏漏或硬造,反正是错了,于是就改。除上述改对为错的情况外,有时候是改换为意思相近的另外的词。忘记是哪位外国的大家说的话了,其大体意思是,一件事物,只有一个词语能够最为准确地表达它。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编辑所作的改动,有可能就是把最准确的表达换成不够准确的表达了。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是文字功底差池一些的编辑,越觉得别人的稿子当改之处多。
    (三)专门掐尖。凡是好文章,必有出新的东西在。或者是新思想,或者是新理念,或者是新概括,或者是新提法,或者是新的别的什么。因为新,所以生;因为生,所以疑;因为疑,所以删----如果不是索性打倒的话。因为删的是出新的东西,留的是不新的东西,或者是为出新所作的铺垫,所以我名之曰专门掐尖。有同志告诉我说,他的一篇文章,在某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他的一个朋友将此文推荐给另一家报纸。这家报纸在刊登的时候,竟将文章中由以获奖的几句精彩的话删掉。显而易见,这是编辑同志把文章的精彩之处看作问题或觉得有什么不妥了。
    面对一篇稿件,或稿件中的某一个意思,是不是适于发表或应该不应该删去,常有令人踌躇的时候。在我看来,这是最能考验编辑水平的时候。许多同志的通常做法是,不予发表,或加以删削,与其冒风险,干脆求保险。如此这般,保险固然保险,但也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打倒好稿子,删削最亮点。照我想来,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跟其他同志商量一下,也可以请示领导,总之不宜草率处理。实事求是地说,编辑专门掐尖的情况不多。一者,出新的文章本就不多;二者,多数编辑具备识新的能力。虽则不多,终究是有,谨此聊备一格。
    (四)顾此失彼。属于顾此失彼的情况比较复杂。或因删削不当,致前言不搭后语;或因增添多余,使后语重复前言;更有甚者,拦腰一刀,斩断文脉。人有经络,文章亦然。好文章尤其如此。编辑编稿之前,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原稿,以求了然在胸。不然的话,顾此失彼便在所难免。
    (五)一字不改。虽然一字不改,不等于没渗透编辑的心血:正面肯定的心血。在有些情况之下,也许恰恰是一字不改更体现了较高的编辑水平。凡是可改可不改的地方,我以为以不改为好。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省了编辑的气力。
    就编辑的职责而言,肉里扎刺、专门掐尖,以及顾此失彼等,都是工作的瑕疵或失误,而锦上添花则是编辑的本分。
    这里,我顺便讲一种错误的编辑方式,愿大家引以为戒。不同的编辑编稿,编法是不一样的。我做编辑工作,是从编评论稿件做起的。那时没有电脑,报社领导要求编辑编稿一律用报社统一印制的稿纸,即使对原稿一字不改,也须认真誊清。作为编辑新兵,我见有的老同志所谓编稿,其实就是重写:意思大体还是原稿的意思,行文则完全以编辑为主。我于是也学习这样的编法,孜孜矻矻,吭吭哧哧,稿子见报以后,除作者的署名没变以外,整篇文章很可能连原稿的一句囫囵话也找不到了。此种编稿方法费力(编辑费力)而不讨好(作者讨厌),或可称之为“重写式编辑法”了。

无私奉献,当“大编辑”

    大编辑另有别解,即所谓开宗风、导风潮者流,孔夫子就是这样的大编辑。我之所谓“大编辑”者,是我听《大众日报》的老同志说,“文革”之前,在《大众日报》编辑部,曾有“大编辑”一说。同一部门的其他编辑所编的稿件,由“大编辑”先过一过目、把一把关,然后交给主任。这样的“大编辑”,不是经由什么特定的程序选出来或评出来的职称,而是编辑部的同仁对由工作实践证明是业务骨干同志的一种褒扬性的称谓。
    惟其如此,凡被人称之为“大编辑”者,领导倚重是不用说了,同志们也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大编辑”本人当然也受到鼓励,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提高业务水平。由是观之,这种基本上可说是自发的群众性之“大编辑”的不评之评,较比眼下有的单位一年一度轮流坐庄式的所谓先进工作者评选,更有激励作用。
    我是1967年到《大众日报》做编辑工作的。当时,过去的“大编辑”们被批判或有“反动权威”之嫌,“大编辑”的称谓自然从人们的嘴边消失。以我后来的观察、了解为据,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大编辑”,大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高。
    所谓业务能力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知识面宽,或有“杂家”之誉。二是敏于鉴赏。稿件经眼,高下立分,有否新意,多大分量,能否刊用,判断准确。三是文字功底扎实,经手的东西刮净漂亮。四是多面手,能编能写。
    所谓职业道德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记者、作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所谓尊重又表现在两个方面:收到稿件,及时阅读;阅稿既毕,抓紧处理。二是具有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精神。
    “大编辑”是会写稿子的,已如上述。或毋宁说惟其会写所以会编。然而职司在编而不在写,其心血体力,聪明才智,尽皆倾注到所编之他人的稿件中:删繁就简,改错剔刺,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抄写誊清,加按(编者按)拟题等。这叫无私奉献。
    我刚进《大众日报》的时候,编辑部还有个“一编辑,二记者,三通联”的说法。向人请教,得到回答曰:一张报纸办得如何,跟记者和做通联工作的同志比,编辑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不是说编辑的本事一定较后两者大,而是说由于编辑的任务是组织稿件和选择编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登什么和怎么登,处于版面筹划的中心地位。换言之,即势使之然。但记者有名而编辑无闻,或曰读者容易记住记者而忽略编辑,这叫做英雄无名。
    关于无私奉献,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我以为应这样看待:既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是编辑职业的必然要求。换言之,要么你不当编辑,要么你就得无私奉献。或曰,你就是干的这么个无私奉献的工作。这种奉献,一者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一者奉献给了文稿的作者。作者对于编辑所作的奉献,一般说来,是怀有感激之情的。报载,作家茹志鹃曾将这样的赞语献给编辑同志:“你的成功,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别人的失误,你却要分担惩罚。掌声和鲜花,只属于作者;你只在无声无息的后台,完成自己的价值。”
    较比全面地分析一下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可归纳为这样四点:(一)相互依存。作者写了稿子,交给编辑编发,从而成其为作者;编辑靠作者写了稿子才有的可编,从而成其为编辑。(二)相互制约。作者不写稿子,编辑没的可编;编辑不予编发,作者写了白写。作者的稿子不好,编辑水平再高,难以将差稿编成好稿。编辑水平不高,有可能将作者的好稿子打倒或编成差稿。(三)相互学习。如同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教学相长一样,编者与作者也是可以相互学习、“编作相长”的。(四)相互成就。作者的成功,尤其在开始写稿子的时候,很需要编辑的帮助和青睐。编辑和作者因文字之交而成为好朋友的很多。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总是编辑在成就作者。事实上,作者也在成就着编辑。最明显的例证,是评好新闻的时候,作者的稿子获奖,也有编辑的一份。做编辑工作而获得编辑、副高级编辑、高级编辑等这样那样的职称,说到底就是编作者的稿子编出来的。想当初,孙伏园诚请鲁迅为《晨报》专栏作家,从而诞生了《阿Q正传》,孙伏园也成了编辑大家。既然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如此,那么,编辑也应该感谢作者。
    在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中,编辑处于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编辑应加强与作者的联系。通过与作者的联系,沟通,交流,把稿子编得更好,避免这样那样的错误,以及催生新的作品等。
    按照我的猜测,编辑工作之被喻为为他人作嫁衣裳,十有八九乃源自题为《贫女》的一首唐诗,以为凡当编辑的同志都应该熟悉。诗曰----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跟古代贫女以给他人作嫁衣为恨不同,“大编辑”则不以为恨,反以为乐,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大编辑”之所以为“大编辑”,其首要之点当在这里。
    愿所有编辑同仁,倘能够当个开宗风、导风潮意义上的大编辑,无疑再好不过。不然的话,则起码要当个《大众日报》“大编辑”意义上的大编辑。这样的大编辑,是不是也可以称为编辑家了?
    曾作《编辑歌》一首,我现在读一下,愿诸位不吝赐教----
    编辑哥和姐,听我对你说。
    所负责任重,导向手中握。
    导向对或错,攸关福与祸。
    为民作喉舌,党性贵自觉。
    权力可谓大,稿件判死活。
    首要在鉴赏,准确辨优劣。
    多做抢救功,废弃费斟酌。
    惟质是求之,关系往后搁。
    职德讲奉献,不吝倾心血。
    编功过得硬,文章能增色。
    多添锦上花,刺莫肉里戳。
    佳作盈版面,方可悦读者。
    学当五车富,要把杂家做。
    杂而能成家,比专更难些。
    有志事竟成,勤学莫蹉跎。
    跬步致千里,积土成山岳。
    滥竽诸事易,自应求卓越。
    欲当好编辑,此歌可参阅。

推荐访问:漫谈 编辑 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