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讲话 > 正文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1-11-05 11:19:17 浏览量: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十五”时期“三农”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下面,我作一个汇报发言。

首先汇报传达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月9-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总结 “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上,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副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副省长作了会议总结并提出贯彻意见。

有关文件已经登报或印发,请同志们认真学习和贯彻。尤其是认真领会和贯彻好省委、省政府的三点要求:

第一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省委、省政府提出,当前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面临着许多有利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第二是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扎实推进此项工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十大目标,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八项工作: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村庄规划与整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是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把它作为当前农村的工作重点,作为“三农”工作的抓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共建活动。要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范围;要求各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同时也要防止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要求严禁借债搞建设新农村,做到不搞互相攀比,不搞评比达标,不搞统一标准。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拟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稿)》,《决定(稿)》分十部分39条,提出了我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十大发展目标和六项主要任务,并对各地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二再汇报“十五”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情况

刚才播放的专题片,简要、形象地回顾了“十五”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主要成效。5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面貌的变化,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措施对策是符合实际的。以下5组数字,可作为进一步的证明:

第一,中心镇加快发展。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农村的发展,是“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到去年底,15个中心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07.4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两税收入39.5亿元,同比增长28%;引进投资项目569个,实际投资30.5亿元;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约占当年全市转移就业总数的40%,各项指标大大高于农村其他地区同期的水平。

第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8%,去年达到220.8亿元,以占全省6%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省10%的农业总产值。累计完成了80万亩农田和鱼塘的标准化改造,改造后的农田每亩产出增加20%,鱼塘亩产增加50%,租金增加30-50%;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家),都市农业示范区20个;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65万亩,约占全市农田面积的33%;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劳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千瓦,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都市农业产供销总收入达693亿元。从农业对我市二、三产业的支持上看,虽然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2.5%,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农产品销售额约占全市商业零售总额的20%。

第三,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速度分别为5.9%、6.4%、5.1%、8.1%和6.9%,年均增长6.5%,去年达到7080元,在全国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如果把5年来近郊约40万“农转居”人员的收入计算在内,我市农民收入增速和绝对值更高。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的加快,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5.2%,去年达到4217元,占农民收入的60%;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收入逐步扭转了下降的趋势,去年达到1187元,同比增长10%。同时,我市于2004年比全国提前两年取消农业税,实现零税赋,农民负担持续减轻。农民收入、负担的“一增、一减”,使我市农民人均“净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2000元以上。

第四,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发展。我市1997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去年底,全市有2.5万户、6.8万名农民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发放低保金3464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等级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毕业生升学率和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接近城区水平,已经有13个镇成为省教育强镇。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健全,绝大部分行政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初步形成了市、区(县级市)、镇(街)、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网络,并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统计制度,2005年全市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74万人。农村各镇均建有1所以上医院(卫生院),1049条行政村建立了卫生站,基本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目前已达到86%,去年有5万多人次农民得到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助,平均每人次1300元。

第五,农村环境得到改善。5年来,我市建成了机场高速、街北高速、广惠高速、南部快速等连接城乡的高速公路,缩短了北部、东部和南部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区的距离;全部行政村实现了“五通”,并继续向自然村延伸,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城市林带林区工程建设新增或改造绿地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16万公顷,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达50个,初步构建起“林带+林区+园林”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完成堤岸防护、堤围加固及河涌整治588.4公里,水库除险、水闸加固工程108宗,前年战胜了50 年一遇的秋冬春连旱,去年有效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潮水袭击,表明我市水利防灾减灾的体系是经得起考验的。

回顾过去的5年,我们有四点体会: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和谐广州的战略高度,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来抓。二是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决策,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两个反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从实际出发的创新之举。三是在农业定位上,坚持为城市服务的宗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使广州农业在为城市服务中实现了质的飞跃。四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手抓提高、一手抓适应,不回避现实矛盾和问题,始终着眼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城乡发展的参与者和成果享有者,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关于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三农”各项工作的意见

市政府2月13日召开常务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委的决定,提出了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意见:

(一)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领域。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市农村人口还比较多,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0%;农村区域仍比较大,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大部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市发展相比,当前我市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村仍然属于相对落后的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于城市居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的势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这已成为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必须通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广州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市农村总体稳定,干群关系较好,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土地权益、利益分配、干部作风等引发的纠纷、上访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基本要求,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内容包括整个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完全可以通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

1、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纳入规划的剩余80万亩农田和15万亩连片鱼塘的标准化改造任务。在组织化程度方面,要求80%以上的农业企业、专业大户成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的成员;在产业化规模方面,要求80%以上的基本农田实现集约化经营,90%以上的农业产出集中在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80家;在标准化水平方面,要求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达到60个,所有园、区、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本市生产上市的农产品基本纳入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55亿元和146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按现行价计算),农业经济效益和现代化水平在全省保持先进。 

2、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0年达到1万元(按现行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有技能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培训,富余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到2010年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70%以上。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00元以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机制健全完善。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社会风气文明。全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农村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村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文体活动开展活跃;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5、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市自然村普遍实现通水泥路,95%以上农村家庭用上洁净水,农村电网通到家家户户,电话线路、有线电视网络通到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并力争到2007年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客运班车)。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处理,自然村基本建有公共厕所,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到2010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环境整洁的要求。

6、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健全,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农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到2010年,全市50%的区(县级市)、80%的镇、90%的村分别创建为村民自治模范区(县级市)、镇、村。

(三)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

根据需要与可能,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必须认真抓好的六项工作。

1.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点,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镇域经济是承接城市经济辐射的主要载体,是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源泉。经过调整后,我市还有34个镇,其中列为中心镇的17个。我们在实施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战略中,一方面要求列为重点的5个中心镇要率先发展,树立榜样。另一方面也要求其他非中心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借鉴中心镇发展的经验,主动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各中心镇则应更加珍惜和抓住发展的机遇,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加快同民生息息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继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市农业土地资源不多,用有限的农田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要努力扩大现代化农业园区覆盖范围。在高标准规划建设20个都市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引导推进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畜牧等支柱产业的产业化基地和专业村建设,逐年扩大以至到2010年达到80%的基本农田由产业化园区来经营。

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通过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完善农业产业化园区、基地的防疫检疫制度,加强农产品进入广州市场的监管、监控,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队伍建设和完善疫情报告、预警和防治机制等,有效抵御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影响。

三是进一步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继续推进江南蔬果批发市场、广州花博园、广州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嘉禾生猪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建设示范性三鸟批发市场。通过这些批发市场同外地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经济协作,拓展为广州市场服务的农业基地。

四是提高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水平。发挥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在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主体带动作用,在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鲜活农产品保鲜和加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装备和实施名牌战略等方面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3.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广州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有赖于城市化的发展和中心镇建设的推进。就每年的工作来看,我们提出要在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引导农民创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今年要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一人一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进技工学校的资助政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就业服务,继续实施企业招收本地农民的招工激励,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机制,逐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

此外,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村各种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的监管,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议事程序等工作。希望各区(市)和有关部门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逐步将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纳入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共事务负担。

还要进一步完善以低保为核心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落实低保政策,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不错保、不漏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多种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物救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救助和重大疾病医疗资助制度,并资助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农村困难群体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要在解决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医疗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体系。

4.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风气文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事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5.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普遍性的要求,我们提出要大力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

一是编制“两规”,即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拨出专门经费,指导各区(县级市)组织编制农村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要在严格土地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完善土地整理政策,开展旧村用地的复垦整理,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安排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开展“三清”,即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要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开展经常性的“三清”活动,力争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善;指导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实现制度化、日常化管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三是实现“四有”,即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要指导、扶持农村建立集中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开展下水道暗化建设;指导和扶助农村家庭应用水冲式三格化粪等形式的无害化厕所,建设或改造农村公共厕所;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三废”管理和整治,大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扶持农民发展沼气事业;指导和扶持农村结合实际和自身特色,建设村民公园,开展村庄周边和道路、屋前屋后的绿化建设,营造村道绿化林带和农田林网,大力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是推进“五通”向自然村延伸。要加快实现自然村通水泥路,提高农村水、电、电话、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在“五通”的基础上,要协调落实公共汽车班次和路线等问题,力争到2007年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实现通公共汽车;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尽快实现行政村通信息网络。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民主管理。

我市农村基层组织整体状况是健全的,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职能,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管理职能得到不断加强。当前有两个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农村不稳定的因素时有发生,围绕征地、拆迁、财务管理、干部作风等问题诱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增加,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与和谐。二是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蝇逐臭,总想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无事生非、制造事端,发泄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民主管理。

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党支部建设。要通过先进性教育,结合“十百千万”活动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在此基础上,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引导和帮助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强化村“两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两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体系,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此外,还要重视加强村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学习党章教育和民主决策、公开监督等形式,防止村干部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及承发包、财务管理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以权谋私行为,坚决查处村干部贪污腐败等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引导村干部树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公道正派、发扬民主的工作作风。

对五个“难点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市委已有部署,要坚决按市委的要求在3月底完成选举任务,并趁此机会一并扭转落后面貌。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市“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进这项民心工程。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促进这项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镇、村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把广大农民宣传、发动、组织起来,建设自己生活创业的美好家园。

其次是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的要求,明确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无论是生产发展,还是改善环境,都涉及到钱的投入。而我市村级经济负债不轻,改善环境建设的能力十分弱。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贯彻中央和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明确领导责任的同时多负一点投入的责任。主要是落实两项政策:一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政策,按照“存量调整”、“增量倾斜”、“三个高于上年”的要求,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哪个区、哪个市投入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就是没有执行中央和省的政策。二是“两个延伸”的政策,即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门扭转“重城轻乡”的偏向,加大部门工作延伸到农村的力度,逐步把农村环境建设纳入广州大都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和预算计划。

要采取多种形式发动城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的活动,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互动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各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募捐活动,多方筹集社会资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扶助农村困难群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动态发展的任务,必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当前应当重点把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好,让农民尽快得到好处。要树立典型、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市政府决定,由市农业局牵头抓20个试点村,市委由市文明办牵头抓14个文明村,此外各区(市)结合文明村建设,也因地制宜地一批批抓试点,各镇村亦广泛发动开展创建活动,当前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也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来开展。这样五年下来,绝大部分农村就会呈现新面貌。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防止官僚主义、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等违反科学发展观的倾向,切忌追求高标准、高指标,盲目攀比,造成农民负担反弹。要严禁借债搞建设,向农民强行摊派搞建设,做到“三个不搞”:即不搞互相攀比、不搞评比达标、不搞统一标准,同时也要防止无所作为的倾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市委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市政府也将建立农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日常组织工作,主要是调查研究,加强工作协调,办好试点,推广先进经验,检查、督促、指导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有关区(市)政府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农村具体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上意见,供同志们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意见,安排今年“三农”工作时参考。此外,希望各区(市)对当前春耕生产、防灾减灾、动物防疫特别是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农村经济普查以及扶贫济困工作妥善安排,力争今年“三农”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上 讲话 农村 在全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