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县生态文明塆落创建纪实

时间:2021-11-11 15:59:30 浏览量:

忽如一夜春风来

巍峨壮丽的大别山,像一条绿色巨龙,横卧在长江北岸。在大别山腹地的青山绿水之间,荡漾着一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曲,这就是罗田县乡村广泛开展的“生态文明塆落”建设活动。

走进“生态文明塆落”,人们会惊奇,同样是山村的塆落,这里的塆落没有猪牛散放,屎粪横流,有的只是规范的猪圈牛栏,干净的塆前屋后;同样是农家房舍,这里的房屋没有乱搭乱建,柴草乱堆,有的只是整齐洁净,光亮清爽;同样是农民,这里的农民没有抹牌赌博,吵嘴打架,有的只是勤劳致富,文明生活。难怪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同志在参观了这里的“生态文明塆落”后,不由地赞叹道:“小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如果说,从建国前的农舍茅屋遍山野,到改革开放后的楼房林立满山村,让人们感受到了山乡物质文明上的巨变,那么,如今“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的蓬勃兴起,更是罗田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真正飞跃。

贴近实际选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在罗田的一个个村庄,一栋栋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农家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房屋建设凌乱,猪圈、牛栏、厕所乱搭乱建,脏乱现象严重,塆落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仍然落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对此广泛调研后认为,现在是农村和农民最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只要有一个好载体,农民肯定愿意参与进来。总结多年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的经验教训,大家发现,在山区农村,抓十星级文明农户,只能提升一家一户的文明素质,难以解决户外的公共问题;抓一个村一个乡镇,又很难把所有的村庄塆落全部动员起来,达到统一整治的目标。而农村自然塆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小区”,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大体相当,民风民俗、人际交往自成一体,以塆落为单元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是涉及范围适中,整体容易显效的好载体,且更贴近实际,更容易动员群众,更快让群众得到实惠。1999年,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选择了罗田县三里畈镇的古塘河村毛家塆这个具有典型山村塆落特点的地方作为试点,拉开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的序幕。

半年多的上下齐心协力,古塘河村毛家塆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毛家塆,依山傍势,塆前屋后绿树成荫,一户一个景,全塆是幅画,塆落环境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如脱胎换骨一般。周围的村民被吸引了,全县的目光聚焦了,一个小小的“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竞把千百年来农民生活中的落后习俗改掉了许多,竞把过去多少年来家家户户都想解决的塆容塆貌问题全方位地解决了,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魔力。先行试点的毛家塆,很快引起了全县农民的热情和期待。凤山镇饼子铺村丁家塆一位德高望重的71岁老农说:“咱要能过上一天‘文明塆落’那样的好日子,死也闭眼。”于是,丁家塆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骆驼坳镇学堂村瞿家的14名老党员听说这件新鲜事后,你出200元,我捐100元,帮助塆里的困难户改善居家环境,自发地在塆里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凤山镇栗林咀村张家塆在省纪委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后来居上地建起了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塆落”。凤山镇夏家塆的十几户农民看到张家塆的巨大变化,自发地在自己塆里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三里畈镇大金塆村农民原来对创建“生态文明塆落”活动持观望、怀疑态度,认为是上面在搞形式主义,看到其它塆落创建“生态文明塆落”的好处后,110多农户联名向镇党委、政府写信,要求派镇干部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具体规划指导创建工作。与此同时,一场以“破除落后习俗,改造村落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现代农村”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在罗田县部分条件较好的乡村悄然展开。

从2000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广下,全县十二个乡镇,都办起了“生态文明塆落”创建示范点。此后的几年,县委、县政府年年都把它作为一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上。不少乡镇干部说,好的载体本身就是号召,很少有象“生态文明塆落”这样的好载体,能让群众自发地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贴近生活抓规范

在创建过程中,罗田县在对创建示范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抓规范工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相对规范的创建内容和基本标准,创建内容概括为“五个五”:大力实施“五小”改造,就是农家户户建成规划有序的小猪圈、小牛栏、小厕所、小沼气、小晒场,形成科学的农家生态建设链条;“五通”配套,就是塆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使农村建设富有现代文明气息;“五园”开发,就是农户在塆前屋后建好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花园、小药园,把塆落建设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五治”固本,就是要把治穷、治愚、治脏、治乱、治差作为“生态文明塆落”创建工作强身健体的根本;“五到户”服务,就是道德教育和婚育新风教育到户,科技知识普及到户,村规民约签订到户,法律常识宣传到户,卫生环境整治到户。基本标准有十条:塆落布局合理,塆容塆貌整洁,“五通五治五小五园”达标,星级农户创评,邻里关系融洽,社会风气纯正,科教意识浓厚,计划生育先进,家庭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文明。

这一系列的创建内容和基本标准,都是在创建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练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再到农村实施的。由于环境脏乱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罗田县在创建“生态文明塆落”之初,就把治理环境作为突破口来抓,首先对各农户的猪圈、牛栏、厕所、沼气、杂房进行综合建设,并与改灶改水改厕相结合,实现五位一体,仅此一改,农村的脏乱现象就已完全改观。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广大农户在创建“生态文明塆落”中真正得到实惠,人们对创建活动的热情便高涨起来。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这一发展势头,一方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的领导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对全县“生态文明塆落”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力度。在“生态文明塆落”的科学规划上,罗田县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组织规划人员下乡,分批为农村塆落编制系统科学的建设规划,对道路、房屋、池塘、绿化和“五小”等设施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突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山村如画的生态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进度上不搞一刀切,设计上不套一个模式,不盲目超越实际拔高创建标准,力求体现自然发展特色和文明生活模式。这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做法,得到了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许多农民都说,搞“生态文明塆落”建设,真正看到了干部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领导动真心,自己更应该真干,早日干出农村的新生活来。

贴近群众求效益

有形的“生态文明塆落”建起来了,并不等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到位了,群众就能长久受益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让农民受益,到手的成果还会丧失。只有让生活在“生态文明塆落”中的群众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得到持久的好处,“生态文明塆落”才能在农村扎下根,才能成为农村走向全面小康的真正现实。为此,罗田县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创建活动的落脚点,在每个“生态文明塆落”中,因地制宜地开展扶持一个文化中心户,建立一个思想道德建设小组,制订一套村规民约,每户培训一个科技明白人,每季度召开一次学习教育会,每年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每年表彰一次“十佳婆婆”、“十佳媳妇”等先进个人的“七个一活动”,着力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培养村民的文明生活习惯,帮助村民走上科技致富的生活道路。

通过连续的教育引导,如今“生态文明塆落”的人普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游手好闲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小富即安的少了,富而思进的多了。科技种田讲门道,市场弄潮显身手,成为“生态文明塆落”的一道新风景。该县凤山镇栗林咀村张家塆原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在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中,村民们对致富奔小康缺乏信心,大家习惯了一样穷、一样玩、一样闲。通过“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农家的生活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更激发了大家勤劳致富、尽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现在这个塆里涌现出了以彭新良为代表的运输大户,以张新贵为代表的蔬菜产销大户,以张光明为代表的农产品经营大户等一大批致富能人,现在这个塆的人均纯收入已达3千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塆里不仅家家建起了楼房,而且80%的农户有存款。

一场“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使罗田农村甩掉了过去散乱落后的形象,在二十一世纪初出现了“五个不一样”:

生产生活环境不一样。农家庭院四季花香,塆前园田风光,屋后庭院经济,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便畅。在部分“生态文明塆落”,农民真正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生活方式不一样。在“生态文明塆落”里,过去农村那种“人畜不分家,人在房里睡,猪在堂屋养,鸡舍马桶臭气闻,做饭浓烟满屋薰”的落后生活习俗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楼上到楼下,一应现代化,做饭烧沼气,禽畜喂饲料,农余看书报,早看新闻晚看戏。全县沼气做饭的农户已达6000余户,加之大面积普及农家省柴灶,每年减少砍伐山林面积6万亩,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69%。

思想观念不一样。如今“生态文明塆落”的农民,许多人变成了有科技头脑、有经营意识、有市场经验、有文明素质的科技型、市场型、现代型的新农民。

精神追求不一样。在“生态文明塆落”里,民间诗社、小戏班、家庭图书室、文明小康学校、青年读书小组、文体娱乐室、戏迷小组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崎乡乱石窠村的“生态文明塆落”戚家边塆,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个“明月诗社”,毗邻的麻城市农民都来参加活动。三里畈镇三里畈村7组青年农民成立“青年读书组”,大家少打麻将多读书,蔬菜大棚比科技,个个成为“当家人”。

致富手段不一样。特色产业,规模经营,种养加一条龙,成为“生态文明塆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到2003年,全县板栗、甜柿、桑园、银杏等经济林总面积已达100余万亩,全县农村人平拥有1.8亩“摇钱树”。这些生态经济林每年为农民带来近3.5亿元经济收入。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好门路。全县农民塆前屋后的30余万亩“五小”生态园,每年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2亿多元。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塆落”的创建是一条新时期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好路子,符合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客观要求,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罗田县委、县政府决心把这件造福农民的好事、大事抓实、抓出成效。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生态文明塆落”建设已成为罗田广大农民的执着追求和向往,全县广大乡村的“生态文明塆落”建设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山乡儿女更加充满信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完)

推荐访问:纪实 生态 创建 文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