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实践活动”的“亮点”

时间:2021-11-29 16:09:55 浏览量:

海安县角斜镇兼职教研员:夏云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一学段(1-3年级),要求在这一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先实践再活动。教者应首先关注学生有无参与实践,有无积极思考;活动时有无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笔者试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数学第一册P98_99页的“愉快的周末”两则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实践活动的“亮点”所在。

片断一   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课一开始,教师就介绍自己来自某个学校,并用媒体展示该校校貌,接着问学生愿不愿去参观?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进学校得先经过一座桥,然后去参观。老师不失时机地用媒体出示学生过桥情形,画面是桥上3人,桥下6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自行解决;媒体继续出现过桥情形,这次画面是已过桥2人,桥上4人,桥下5人,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然后画面出示到达学校后美术小组正在绘画,其中4人已画好,8人正在画,教师同样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接着媒体又出示学校电视台正在录制节目,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唱歌的、伴奏的、伴舞的各有多少人,并完成统计表,看着表格再引导学生:你还能知道些什么?;最后组织了几名学生玩实地套圈游戏,选一人报分,一人捡圈,每组推选一人套圈,每人套3次,老师将4名学生的得分填在统计表中,并请其他同学汇报套圈的过程,即:第一次套得几分,第二次套得几分,第三次套得几分,共得几分等,同时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老师套圈得了9分,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可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

    整节课教师按事先准备好的设计环环相扣地进行着,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顺顺当当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片断二  自选顺序  亲身体验

    本节课的一开始,教师就问:今天是星期几?再过几天就是星期六?你们喜欢星期六吗?为什么?这个周末老师想邀请你们到活动中心来,媒体出示各种活动场景,教师介绍这里可以画画、套圈、过独木桥、唱歌、接力比赛等。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最想先到哪里玩,商量好后将本组的小花贴在相应的活动名称下(事前将活动名称贴在黑板上)。贴好后引导学生观察想先玩什么的人最多,结果是套圈,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套圈道具(6个),让学生看着道具先猜一猜:(1)让你套一个圈你可能得几分?(2)套两个圈最多得几分?(3)有一个小朋友套中两个圈得了8分,他可能套中了哪两个小动物?学生积极动脑争相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接着媒体展示小明套中3个圈的过程,观察他套中哪3个,共得几分?然后分组自由活动,每组6人,每人套3个圈,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小组长组织好并报分,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投身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成绩,所有学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接下来是学生也很感兴趣的“过独木桥”,教师同样拿出课前准备的独木桥道具,首先请最勇敢的同学上来走一走,谈一谈感受,接着邀请两组同学来过独木桥,要求是:音乐起就走,音乐停就停。教师看准学生形成了已过桥的、桥上的和没过桥的三种对象时切断音乐,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并自行解决。美术组活动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分钟想像画比赛,给喜欢画画的同学每人一块画板   ,要求在圆形(事前画在白纸上)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时间到了以后,让画好的站一边,没画好的站一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当场解决,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自己介绍画的是什么(包括没画好的),学生的想像力可真够丰富的,一下子想出了十几种画面,有太阳、钟、足球、篮球、向日葵、小姑娘、乌龟等。

    最后教师让学生观看运动会接力赛的画面,并围绕红队赢还是蓝队赢展开激烈的辩论,想方设法用足够的理由说服对方,学生观察细致洞察入微,终于在群体的智慧下得出了结论,教师顺其自然用媒体演示并证实了结论的准确性。学生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

反思

循规蹈矩——让“活动”成为“形式”

    片断一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只是将书上的插图放大化、真实化,单方面诱发了学生的视觉,却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与兴趣爱好,学生感觉是在看录像,所有数学问题都是事先设置好的,不真实,学生只是在老师的牵制下按部就班地回答着有关问题,一层不变地完成了课堂教学形式,表面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课后询问学生这节课学懂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学生很惘然,主要原因就出在教师忽略了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活动即学习即运用。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案例一中教师没能更新教学理念,尽管使用的是新教材,可教学模式太陈旧,课程标准中的诸多要求她都没能做到。

自选顺序——实践活动的“亮点”

   片断二真正实施了课程标准的诸多要求。课的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那么多的套圈道具,先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再动手实践,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将所有能在课堂内实施的活动,准备了充足的道具,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学生的兴趣盎然,参与率高,思维域广,尤其是想像画比赛,让各科知识都融入数学课堂,真是一举多得。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有一句名言:“ 教一个活动的 最好办法是演示.”他主张要打开学生的各种器官,那就不仅是被动地通过语言依赖听觉来吸收知识,也包括眼睛看甚至手的触摸及动作。弗来登塔尔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实践”,这一提法的目的是将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为运动的效应。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走自己的路,大胆创新。教者在评价过程中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决不是按部就班式的,尤其是“实践活动”教者要敢于打破常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寻找学生身边的物、事,引导他们实地观察、大胆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让他们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他们才能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发现与获得数学经验。

推荐访问:实践活动 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