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2-01-02 15:24:58 浏览量: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2005年12月11日,中办、国办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本文从对旌德县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入手,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振兴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对策

 

Develop the Rural Culture, and Build a Better Home
——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thoug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economy was a tremendous development, farmers basical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food and clothing, but the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low, the rural cultural life relatively poor, not only constrai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incomes of peasants, is also restricting the overall building of a comfortabl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sixteenth on new development practice, based building society, a harmonious society strategic height, a strategic plan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rural to rural cultural building new and higher demands.
  The CPC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f, township wind civilization, the village of his clean, democratic management, solid steady advance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Township wind civilization, the idea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and to ensure the spirit of motivation, energetically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ew rural culture is a key element of building new rural areas. December 11, 2005,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office, and State Council office also introduc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the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rural views," to solve the " difficulty of reading, watching a drama, seeing the film, listening to radio and watch-

ing television " outstanding issues made full deployment. The Jingde County in the rural culture from the investiga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behind the new rural culture, an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 new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ulture, the status quo, causes, suggestions

 

一、引言 —— 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来助阵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文化更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而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要求。也就是说,所谓新农村,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一翼突进,而是农村整体文明的腾飞。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使农民彻底摆脱贫穷,走上小康之路。农民除了拥有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拥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当前农民的普遍需求是求富裕、求安定、求健康、求教育、求文明、求民主,而在个别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的引导,赌博、求神拜佛等不良活动大行其道。农村生活奔小康,文化却拖了后腿。有的农民戏称现在是“饱了肚子,空了脑子”。农村的文化发展状况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热切希望拥有自已的“文化之家”和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科技致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离开农民,建设新农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建设新农村要充分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只有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三)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强劲动力

要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问题。广播、电视、电影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传媒手段,为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对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产生极大的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便捷、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的文化设施,迅速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指标,纳入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使得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真正做到统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全方位地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逐步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打造好农村特色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农村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地都具有浓郁的特色文化。要挖掘整理农村特色文化,做好各地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形成当地“文化品牌”,不断丰富“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各地的文化形象。要以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扶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培育地方文化品牌,打造“名村”、“名乡”、“名镇”。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和优惠,逐步培养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打好农村特色文化不仅对继承传统文化是一大促进,而且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给新农村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旌德县基层农村文化现状概况

(一)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他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在物质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丰富化的今天,农民的文化需求较之以往有什么样的变化?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怎样?带着这种种的思考,我们实践小分队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分别于7月24,25日前往三溪镇、白地镇,带着我们精心设计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顶着酷暑,深入基层走访农户。请两地的一些农民对问卷中所涉及的十几个相关问题给出书面回答,试图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对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现状有总体上的了解。
    白地镇地地处旌德西大门,是一个具有很浓文化氛围的古镇,全镇总人口1.3万余人,集镇人口3500余人,30至50岁的青壮年占全镇人口的35%。三溪镇位于旌德县北部,2000年被评为宣城市文化先进乡镇,1999年成为省文化厅 “杜鹃花工程”示范点,2003年省委宣传部“双百工程”示范点。
    我们实践小分队向白地镇和三溪镇的农民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93%。

● 新农村渴望新文化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回答“你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多少?”时有54.4%的人选择了解一点,22%的人一般了解,7%的人表示非常了解,但还有16.6%的人一点也不了解。

白地镇一位村民对我们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现在的党政领导是管大事的,什么是大事?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是大事。”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这体现出,目前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三是庙宇祭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也反映在了我们的问卷当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吗?”这一问题时,高达86%的农民群众认为国家应抓住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文化生活基本满意

在回答“对目前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的基本评价”时,47.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本满意”、24.5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满意”,28.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满意”。这说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要想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各级政府、文化等相关部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同时,它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

对“当地有无文化站(室)等活动场所”的问题,94.7%的被调查者回答当地建有文化站(室);其中41.7%的人认为参加文化站的活动还是相当方便的,30%的人选择还可以,只有28.3%的人认为不方便。

在就“是否经常参加文化站所举行的活动?”调查中我们发现,53.33%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参加” ,23.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参加”文化站(室)等组织的活动,另有23.33%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参加过”。

由此反映出当前文化站在繁荣当地农村文化生活中还是发挥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还不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尚有待焕发;同时映射出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活动开展”的现象——文化设施建好了,如果很少组织活动或开展的活动不对当地农民的胃口,就很难吸引更多的农民。

● 文化需求多元化,参与热情待提高

在“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的17个选项(可以多选)中,参与调查的农民的选择是多元化的。其中,75%的被调查者不约而同地选了“看电视”一项,这充分说明当今社会电视极高的普及率和它在包括农民在内的百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60%的被调查者选了“看报”或“看杂志”、11.7%的被调查者选了“上网”、38%的被调查者选了“听广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电视、报刊、网络、广播这四大媒体被当地农民作为获取信息、文化娱乐的主渠道,这种选择顺序与城市居民的喜好大体一致,这方面城乡日益趋同。

此外,33.3%的被调查者选了“看演出”、18.3%的被调查者选了“唱卡拉OK”,这说明歌舞、戏剧、曲艺等文艺节目同样深受农民喜爱,在欣赏专业演出的同时,一部分农民也乐于通过唱卡拉OK来展示自身的才艺。调查显示,“打麻将”或“玩扑克”也颇受一些农民喜爱,分别占到了58.3%和22%。其实,棋牌活动在城市同样活跃。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以防不健康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我们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遏制赌博之风。

“四难现象”明显好转

我们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四难”现象也做了调查,发现“四难”现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已有明显好转,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

 

“四难”都没有的占43%,最突出困难的是看戏难占33.3%,其次是看书难占25%,看电影难第三占17.4%,收听电视广播困难的只占10%。其中农民突出反映的是看科技、农业方面的书籍比较困难。相关部门应在今后的“三下乡”活动中加大送科技下乡的比重。据调查全县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7.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四难”的问题,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 “咱农民自编自演的戏最好看”

面对“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的问题,2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2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当地农民主要通过文艺院团送戏(演出)下乡或民间剧团走村串户的演出,来亲近和欣赏舞台艺术作品。在采访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地农民对专业院团送戏(演出)下乡的渴盼,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化部门和专业院团“送文化下乡”天地广阔,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古城村,我们看到的现象令人鼓舞。

深受农民欢迎的古城村合作社,除拥有养猪协会、养鸡协会等五六个农民互助组织外,还有一支军乐宣传队。村长罗道贵告诉记者,当初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我们试着搞农民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没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20多名有表演天赋的农民参加。

村里有什么喜事,乐队马上就组织节目,义务演出。有打鼓的,有吹军号的,有吹萨克斯的,非常热闹。乐队队长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原来有头疼的毛病,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白天文娱活动多了,一到晚上就能睡好觉,头也不疼了。

三溪镇马镇长告诉我们,每年春节前夕县里都要为农民送“文化大餐”,过去的做法是草草组建一个临时班子,抽调一批文艺骨干,开上“大篷车”送文艺下乡。而县里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后来,县里换了一种思路:第一,取消领导致辞;第二,节目以“平民文化”为主,贴近乡土农村生活;第三,大量吸收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让农民自娱自乐,还舞台给农民,减少甚至不要专业演员。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农民积极参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一大早就赶来看演出,场面十分火爆。

马镇长说,虽然许多农民都是第一次上舞台,唱的水准自然比不上专业演员,可是这毕竟是农民自己的文艺,更重要的是农民在这种参与中找到了体面和自尊,许多人激动得流泪。因为不管饭,交通费用也是自理,每场演出后,县里就给每位农民演员发20元的生活补助,可他们坚决不要。他说,每年的文艺下乡活动只有一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现在,三溪镇不少村子建起了自己的乐队,文化站的苏站长也会定期的去给他们指导,帮助他们进步。 马镇长说:“这是一支永远不会走的文艺队,当我再次走进这些村子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村民的精神面貌变了,家庭和睦了,村子也有人理事了。”

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

毋庸置疑,送演出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要看到,上至市里的文艺团体下到县里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演出团,各种级别的大小明星下到基层,演上几场就走了。演员们来了,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的满足,演员们走了,带走的是农民对下一次演出的期盼。

我们的问卷结果显示:农民对各项“送文化下乡”活动虽然参与积极,但是参与的面不广。其中送电影下乡23.7%,送图书下乡15.2%,送科技下乡10.5%观看送来的演出26%,义务写春联19.2%,义务诊疗10%。有关部门应在以后的活动中多多开展真正适合老百姓胃口,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的活动,如演出,电影等。

 

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一位冯姓青年农民告诉我们,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有着特殊经历的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

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农民们迫切希望,文化下乡能够——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我们在问农民“送文化下乡”活动还存在哪些不足时。得到最多的回答就

是时间太短,次数太少,占到了78%,其次是缺乏自身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和送来的文化不适合老百姓的胃口,但分别只有11.7%和8.3%。由此可见时间太短次数太少还是农民群众抱怨的主要内容。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遍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种”下去的文化火种,正日益影响和带动着农村文化的发展。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

(二) 基层农民群众文化十盼

我们实践团队冒着酷暑,顶着骄阳,走进了本地部分农村,就群众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看法和期盼进行了专题调查。提起这一话题,农民们有牢骚、有理解、更有期盼。归纳起来人们对基层文化建设有十盼,因为只有我们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给予他们什么,才能更好的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好。

 

基层农民群众文化十盼

 一盼有好的电视节目。目前,基本上农村家家都通了有线电视,频道虽然不多,但一打开大部分是打打杀杀、卿卿我我,阔老爷、少太太,“耀眼”的选美大赛和各种离奇的广告,而真正像《刘老根》、《圣水湖畔》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剧目不多。
    二盼有好歌曲。人们盼望有更多振奋人心、群众易接受、好听、易学、易懂、内容新的大众歌曲。现在一打开电视,一放收音机,一听录音带,大都是什么哥呀妹呀的,要不就是呜哇喊叫的“刺耳乐”,农民风趣地说:“现在心脏病人多,都是这些东西搞的鬼。”
    三盼有自己的活动阵地。乡镇机构改革后,文化站原有的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大都变了性质,有的有房屋没设施,成了空架子,有的干脆挪做它用。
    四盼基层活动有“正头香主”。对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政府领导应该给予关心、引导、支持和帮助。文化站应该名符其实。
    五盼经常搞一些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群众也叫“开眼界活动”。因为上档次的活动,靠群众自发组织还很难办到。地方财政困难是事实,关键看有限的资金往哪方面倾斜。群众说:“少吃几顿饭,能建个文化站。换个普通车,添置设备新又多(对文化站设施的投入)。”
    六盼正规艺术团体多下乡群众盼那些台风正派、演出认真、内容健康、乡土气息浓的正规团体下乡演出。
    七盼有自己的宣传队。农村有一大批能歌善舞,能吹、打、弹、拉,能编会导的艺术人才。政府部门应该有人把这些人才很好地组织起来,培养壮大乡土文化新军。
    八盼基层文化站有专业干部。现阶段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不专业。群众想搞文化活动,找个辅导教师,简直就像淘金一样难。
    九盼群众文化要有力度。考核各级领导政绩应把群众文化工作列为重要内容,应实行目标化管理,动点真格的。
    十盼有正气压邪的生活环境。在城镇、农村应充分发挥宣传窗、板报、广播、图书室、活动室的独特宣传作用。用这些阵地来阻止、削弱、抵制封建迷信和各种歪风邪气的泛滥。

(三)基层文化站,三大难题凸显后劲不足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听文化站长说“农村文化工作难搞”。难,道出了农村文化的尴尬,难,并不是文化工作本身难,而是文化机制运行艰难。现有的文化机制从建国初延续到现在,一切依旧,这样的机制在五六十年代不是将农村文化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的吗?那时只听文化站长说累没有说难的呀。

到底现在的农村文化工作难在哪儿呢?我们带着这一疑问,展开了我们的走访调研,在这一过程中,“空壳文化站”、“人才断层”、“内容陈旧”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基层文化工作者之口。他们表示:“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农村文化工作恐怕后劲不足。”我县10个乡镇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式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我县农村文化站进行了调查。
  

1、阵地不稳,设施落后,硬件不姓“文”

(1)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

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全县10个乡镇,建有文化站7个。1990年以前乡镇共有影剧院,电影院12个,到2002年底还剩影剧院3个,且大部分年久失修,有的还不归文化站管理或已挪作他用。如白地镇影剧院已改为商店等。

(2)农村文化站工作难以开展,作用减弱

全县部分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还是“一无牌子、二无桌子”,如我县云乐乡、孙村乡、蔡家桥等乡镇根本就没配备文化专干,更没有牌子和桌子。部分乡镇虽已配备文化专干但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从事其他工作。这种状况在全县农村乡镇约占1/3左右。

(3)县文化局失去了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撤区并乡扩镇和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对原文化专干县财政每年拨付500~10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足。这一简政放权事实上大部分乡镇并没有真正接受,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专干只能拿县财政给的500~1000元。造成这种状况,乡镇无人管,县级文化部门从行政上也管不了,仅仅是业务上的培训。鉴于此,县文化局一无人事任免权、二无财务监管权。在我们调查时有3个文化专干向我们说道道:“不管是两边管、还是文化局垂直管,关键是要有人管,希望有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我们不愿失业,更不希望农村文化如此衰败下去”。

(4)农村文化产业凋零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招商引资,开发的项目是工矿企业、超市等,和文化挂不上钩,有的乡镇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准备将部分影剧院转让、租赁,改造成仓库、办公室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不断的消失、挪作他用,造成恶性循环。

 

2、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1)文化专干不专职

 全县共有文化专干1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专干文化程度的仅1人,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2人,有文化专业特长和一定组织才能的也只有30%左右。如我县10名文化专干中,2名是由电影放映员转任,2名是安置的复退军人,3    名是招工顶职的“子弟兵”,3名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只有3人,有4人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文化专干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有60%以上的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原定的10名文化专干,在这约有40 %的在岗人员中,基本上没有从事文化站本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的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2)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

2/3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的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由于人财物事四权均下放县级文化部门管不了。   省市相关文件对乡镇宣传文化站的主要任务作出了一些规定,在县一级就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或者说没有协调好。如乡镇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站是管理主体还是协助管理一直不明确,文化专干对此一直莫衷一是,造成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错位。

3、经费短缺,创收无门,文化站无法运转。

(1)人头经费严重不足

全县除三溪解决较好外,其余都在500~1000元之间,70%的乡镇未将不足部分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使乡镇文化专干生计难以维持,无心干工作。目前文化站还无法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财政对文化站实行脱钩断奶,只能造成文化站工作开展困难。

(2)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

我们调查中了解到90%以上的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几乎等于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大幅减少,文化站要开展活动,完全靠拉赞助,四处讨钱。

(3)文化站属于体制改革的“怪胎”

由于体制原因,文化站既不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又不是县文化局的派出机构,成为乡镇可有可无的单位,我县除三溪等极少数乡镇文化站自成一体外,大多数乡镇将文化站作为包袱。重视文化工作的乡镇,将行政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职责,享受乡镇其他干部同等待遇,不重视的乡镇将文化专干作为包袱甩开。特别是宣传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后,这一机构就撤消了,其工作职能也就自然消除了,群众文化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群文活动日益匮乏。

 

三、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由于文化公共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电影少、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出门旅游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

    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

三是文化项目难引进。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扶持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专项资金扶持农村文化建设,诸于我县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好机会经常擦肩而过;

 

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吸毒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当地的农民跟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农村文化生活太单调,法律意识淡薄,农闲时,农民三五人聚一起,一局一两块、三五块地打麻将,不干这个,干啥?有的农民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得头破血流,有的家庭为赌博妻离子散,小偷小摸现象也时有发生。加之基层管理松散,唉,真是难办!所以,现阶段,广大农村急需有一种能够结合农村特点、适合农民口味、不能收取费用,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四、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设施基础薄,贫富不均。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财政又切块包干,各地的文化基础千差万别。有的乡镇虽穷但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基础设施齐备,活动条件富足;有的乡镇富了口袋,贫了脑袋,文化基础设施奇缺,文化阵地破旧不堪。各地文化站经济也是天壤之别,有的有固定场所,气派堂皇,有的却无立锥之地;有的文化站有现代化的歌舞厅、图书馆、游艺厅、网吧……有的站只有几张破旧的书橱和几本落满尘土的书。真使人不敢相信,这是并存于二十一世纪文化设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工作摊子大,效果不佳

农村文化网络瘫痪,文化站一般设在集镇,涉及面不广,村文化室因诸多因素,常常是流于应付;文化市场混乱,且娱乐市场相对集中于集镇,民艺演出市场在农村游荡,逃避管理,常引起一些消极影响;如此广袤的农村,众多嗷嗷待哺的饥渴农民,区区几名文化干部怎能手提肩担把文化送给每位父老乡亲呢?

2、干部队伍少,水平不齐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兢兢业业地为群众服务,为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推移,知识高速更新,科技迅速进步,文化干部原有的知识结构老化,

推荐访问:新农村 文化建设 调研 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