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情感化

时间:2022-01-08 15:18:00 浏览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转化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是促进人的行为变化的内驱力。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情感共鸣,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情感错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境,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转化学生情绪应该是中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呢?

一、以情说理,坚持课堂科学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参与能为行为参与提供情感态度的准备,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学科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中学的各门学科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要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构建课堂教学体系,揭示教材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展示教材的整体性和严密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紧扣教材脉搏和逻辑顺序,抓住一条主线,用简洁传神的语言,高屋建瓴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感受教材体系的科学性、逻辑性、严密性、完整性、流畅性中认识和感受到理论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油然而生出崇敬之情,从而坚定学习和实践理论的自觉性;同时,要善于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和与实际的结合点,适时善举事例,激发学生情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以此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这门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知之深,爱之切”,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了。
    二、以情激趣,强化课堂感染性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1)讲好开头,引起“注意”。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教师要讲好开头首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2)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让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3)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以情映景,创设课堂情境性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促进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创设问题情境即模拟实践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体验、感悟,达到以景起情,因情见志的效果。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情境创设的素材和原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景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思想和情感沟通,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不仅创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还要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是连接、贯通与学生的情感的纽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境,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听一段抒情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唱一首歌,让学生听一个小笑话等,都会舒解课前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以轻松、平和的心境进入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情境,进一步学生的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唤起学生的学习心境。在教学中,由于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情导行,生成课堂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探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就有可能使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是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的有效手段,关注现实、解释社会现象也是学生对学科最大的情感要求,因此,能关注现实的教学肯定会很受学生的欢迎。鉴于此,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努力做一个关注现实的社会观察家,并且还要会把社会问题以及自己的评判灵活地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也学会观察和判断。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会反对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显示理论的生命力和实际价值。由此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理论知识太有必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事实证明,师生间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以情通理,注重课堂德育性
  良好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拉进人与人的距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到达“亲其师,信其道,乐其行”。教师要有饱含爱的深情、无私忘我的热情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情感上给每个学生以呵护、关爱,用情感去熔化渴望知识的心灵,这样在教学中会做事半功倍的效果。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平等、民主眼光和亲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差别的办法。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差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差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有些差生思想特别活跃,其中不少是错误的思想。但只要能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事实证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学习。另外,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留给学生自己反思、自我探索、自我感悟的空间。

    总之,情感教育通过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不仅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它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必要因素。

推荐访问:略论 课堂教学 新课程 情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