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迎国庆60周年看科技事业跨越发展成就

时间:2022-01-19 15:05:57 浏览量:

从奠基铺路到引领发展 建国60年教育科技事业大发展
 从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因科技落后而受制于人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问候地球———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科技事业取得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就。
    回首60年,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会挺立潮头,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党中央无不高瞻远瞩,为教育科技事业的进步描绘蓝图。
从人口负担到资源优势教育强力支撑经济腾飞

    今年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从建制上被取消了。曾任扫盲教育处处长的王岱说,此举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而是我们的文盲快扫完了。
    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中国几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是共和国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汉语拼音好处大,帮助我们学文化。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在当年被推崇为汉语拼音学习模范的山西省万荣县,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记着这首在扫盲运动中最流行的打油诗。
    历史不会忘记: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努力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推动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教育奠基中国。”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最爱说的一句话。他指出,新中国6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这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这种奇迹也发生在他身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高考,朱永新可能永远拿不到上大学的那张推荐表,只能继续当搬运工、泥瓦匠、翻砂工。
    1977年那场高考,不仅让一代人的命运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个个数字与事实向世界显示着中国教育的实力和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周济说。

从落后挨打到引领未来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创新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一系列科技成果无不彰显着中国的综合实力。
    然而,历史不能忘记:旧中国曾经因科技落后、国力贫弱而被动挨打,旧中国的人民曾经生活在“洋火、洋油、洋布”的落后社会。
 上世纪50年代初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吴明瑜说:“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它不仅是新中国的壮举,更是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共和国诞生初期,国家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就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取得,曾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自力更生、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潜力。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科技事业也陷入寒冬。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4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宣告,令老科技工作者吴明瑜至今难忘。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此后,中国科技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当时,向“哥德巴赫猜想”谜底挺进的数学家陈景润、“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第一人”王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制订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并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自主创新战略成为创新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跃升。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再一次彰显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绿色环保的奥运场馆,北京奥运的1200多个科技项目进一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创新精神。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一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的赞叹。外媒纷纷评价说,“神七”发射成功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此举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从奠基铺路到引领发展 教育科技事业齐头并进

    2009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要求,制订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7年以来,中国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成本分担,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起覆盖400万高校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中国还建立起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祖国已今非昔比。始终与教育事业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科技事业也在期待着新的飞跃。
 2009年,中国民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了一个新名词“3G”,就像“纳米”“克隆”“转基因”等60年来中国自主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科技理念。
 如今,由中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投入商用。专家预言:未来两三年,3G视频拜年将取代短信成为新民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好比铺路石,为祖国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将成为加速器,为祖国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推荐访问:跨越 成就 周年 事业 迎国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