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增加农民收入与启动内需的关系

时间:2022-02-17 15:10:09 浏览量:

  自9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能力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由此引起的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扩大需求来实现。

  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切入点

  一般来说,需求包括三个方面: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被称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只有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民的消费需求有比较大的增长潜力。

  1、投资需求缺乏效率。投资需求包括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但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民间资本难以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因而即使利率一降再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始终难以调动;为扩大政府投资,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连续四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然而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政府投资的增加,虽然可以拉动部分产业发展,但对启动整个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并无多大益处。

  2、出口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加入WTO对我国出口是一个利好,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长了14.1%,对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了一个百分点。这个成绩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比较有限。而且出口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的,在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继续大幅度地增加出口的可能性不大。

  3、城镇居民的消费短期内难以启动。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相比,消费需求是首要的、原发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比重最大,约占60%左右。消费需求上去了,企业效益就会提高,就会拉动投资需求,解决供求矛盾,走出通货紧缩。近几年,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但消费市场却仍然启而不动。原因有二个:一是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不足,却对未来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预期增加,因而消费倾向弱化,储蓄倾向增加;二是在增薪中受益的城镇居民对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而汽车等大额消费品,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即使较大幅度增加城镇职工的工资,短期内也不会形成较大的有效需求。

  4、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我国农村有8亿农民,占我国居民的三分之二,还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未被满足。以生产能力过剩严重的家用电器为例,2000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为48.7、12.3、28.6台。如果这些产品在农村每百户居民的拥有量提高10个百分点,就足以消化现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供需平衡。

  5、启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消费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收入,农民买不起的实质是收入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自1997年以后,农村产业、就业出现了逆向调整,乡镇企业滑坡,城镇企事业单位清退农民临时工,1998、1999年农村工业从业人员减少了1000万人左右。农民就业机会减少,增收缓慢。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4.2%,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66.4元人民币。这其中包括约30%的实物收入,实际的现金收入只有1748元。其中,还有20%的现金要备来年之需。这么下来,农民手中真正用来购买消费品的现金只有1500元左右。由于农民收入低,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疲软,从而影响到整个消费市场更加萎靡不振,以至造成通货紧缩,反过来又影响到企业效益继续下滑,城镇职工收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农民增收可通过政策调整实现

  农民增收难主要是政策和体制造成的,因而增加农民收入不需要政府过多的投入,完全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

  首先,允许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使土地经营相对集中。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曾在八十年代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每户经营的方式,不能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应用,农民用于农业耕作的时间越来越少,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种地的农民没空玩,不种地的农民有活干。如果允许农民把土地使用权长期有偿转让给他人,一方面可使大部分农民从土地里走出来,利用土地转让的资金从事非农生产,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使土地相对集中,搞规模经营,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农民对土地和农业机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又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其次,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集中经营,大部分农民就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如何安置?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途径,一是让农民进城谋职,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两个途径中,第二个途径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乡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农民收入的55%来自非农产业,其中进城打工收入是非农业收入的主体,可见进城打工对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但现行的户籍制度,在农民进城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大部分进城农民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甚微,而且不能享受城市职工在住房、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各种福利待遇,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制度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机会均等,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与城镇居民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启动内需、拉动我国整个经济增长的需要。

  第四,加快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美国新颁布的《农业法》规定,政府每年对农业的补贴达1900亿美元,每个农户每年享受的补贴达3至5万美元。而我国农民不但享受不到补贴,还要承担各种沉重的负担。如本该由政府负担的义务教育费、基础设施建设费(修桥、铺路、水利工程)等,经常被地方政府摊派给农民。税费改革后农民的人均负担仍达90多元,户均负担达360元以上。减负与增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充分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缓解供求矛盾,克服通货紧缩,拉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推荐访问:内需 农民收入 增加 启动 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