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湖水清,旅游兴——《中国环境报》记者对话云南省丽江市市长王君正

时间:2022-02-23 16:09:49 浏览量:
 

 

和谁对话?

王君正,1963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博士研究生学历,1988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云南省委办公厅正处级秘书,云南省昆明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现任云南省丽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为什么对话?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泸沽湖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想了解丽江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坚持以自然为本的原则,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王君正怎么说?

保护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规划,重点在于精细的管理和服务,根本在于切实掌握好度。守护好泸沽湖Ⅰ类水质,就是保护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保护云南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明珠,更是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对话人 王君正 云南省丽江市市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 记者郑劲松 见习记者资敏

点击一

焦点关注

丽江如何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思路

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从实际出发,突出比较优势,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记者:您曾说过“丽江正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和谐发展之路。”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王君正: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3项世界遗产于一身的城市,山川秀丽,民风淳朴。丽江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连接部位,境内山峦高耸,峡谷深嵌,江河跌宕。金沙江流经丽江651公里,径流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分布有中国1/3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有植物1.3万多种,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草药1000多种,是多种中药材的产地。丽江是世界上分布地海拔最高的珍稀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也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特种最丰富、特有物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788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约200种属于喜马拉雅山地区——横断山区特有种。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均属罕见。

切实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而且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及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项国际责任,同时也是保持丽江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近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江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从实际出发,突出比较优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快生态保护和综合开发,相继开展和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物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等工作。在生态产业中,加快发展了特色经济林、中药材、食用菌和森林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项目,全市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兴林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可以说,丽江正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和谐发展之路。

点击二

焦点关注

丽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关键思路  

丽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分为发展生态产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

记者:丽江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王君正:具体来说,丽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分为发展生态产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

就丽江的实际情况而言,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生态,以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体系;坚持生态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以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部门协作、合力攻坚,依靠科技、共建精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丽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是不可替代的,一旦丧失就不可再生。为此,丽江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全局,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强化对玉龙雪山、老君山、泸沽湖、程海、拉市海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着力抓好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切实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

一是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工作。我们完成了丽江市环境保护“十五”、“十一五”规划,泸沽湖流域和程海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十一五”规划,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重点问题、重点区域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具体的解决落实措施方案。

二是抓好重要生态区域综合治理工作。对玉龙雪山区域,我们在加强保护管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全面提升了环境管理能力。玉龙雪山景区植被恢复较快,水、气环境质量得到优化。严格按照省政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切实加大了程海、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力度,狠抓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实施“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行动,泸沽湖水质状况继续保持Ⅰ类,水质优良;程海湖水质达到了Ⅱ类,水质状况已优于水环境功能类别要求,水质有所改善。

三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针对丽江的实际,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云南省宁浪彝族自治县泸沽湖风景区管理条例》、《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高原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一城全县禁猎五年的布告》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同时环境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相关部门加大了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各级人大、政协对政府环境执法实施有效监督,坚持开展环境执法检查。

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由全球环境基金(GEF)援助,环境保护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开发并实施的“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和洪水控制老君山示范项目”,投资74.481万美元,实施期为2006~2010年。目前已开展了老君山—拉市海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相关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的协调、社区能力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五是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结合丽江实际,策划并实施了较大规模、形式多样、有特色、有影响的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在丽江掀起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会议之后的又一次环保宣传热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点击三

焦点关注

丽江如何处理旅游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思路  

在坚持旅游与文化结合的道路上,紧紧把握以自然为本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中保护

记者:丽江在获得众多荣誉后,今年又增加了“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君正:丽江坚持把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作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的重要工作,切实将本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使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让游客在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领悟深邃的民族文化,在品味厚重的民族文化中徜徉于如画的仙境。

在坚持旅游文化结合的道路上,我们还紧紧把握以自然为本的原则。现在,人们常讲“以人为本”,对旅游来讲,我的体会是“以自然为本”,就是要保护好原始的自然风光,保护丽江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让每一个来丽江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大好河山的壮美。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记者:风景好的地方,大多处于保护区。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一直制约着这些地方的发展,丽江是怎样处理这种关系的?

王君正:对于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认为应辩证看待。没有开发就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就没有物质支持。但过度开发就变成了掠夺和破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丽江市确定的方针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扬长避短,相互促进。不论是传统文化保护还是环境保护,我们都坚持这个方针和原则。

比如,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其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天人合一的建城理念,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城的建设中,丽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新城建设与古城风貌协调,把传承古城肌理、延伸城市文脉、挖掘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形成山、水、田、城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针对泸沽湖的生态环境,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积极探索旅游开放型高原湖泊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发展的新路,努力实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目标,在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丽江模式”之后,在实践中又创造了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发展模式。

保护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规划,重点在于精细的管理和服务,根本在于切实掌握好度。适度开发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保护是为了长远的开发。

点击四

焦点关注

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

关键思路  

走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双赢的新路,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

记者:我们了解到,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泸沽湖是“九湖”中水质保持最好的湖泊。在泸沽湖的保护方面,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君正: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北部的滇川交界处,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云南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旅游区。在泸沽湖的保护中,我们也曾走过弯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内外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落后,加之规划和保护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景区一度出现无序发展的混乱局面,对泸沽湖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在保护和开发泸沽湖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根据景区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力,总共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委托省内外资深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泸沽湖风景区综合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委托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群体机构开展了《泸沽湖景区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等项目研究工作。

通过对泸沽湖的保护开发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和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努力学习借鉴巴厘岛、九寨沟等国内外知名旅游地的成功经验,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重点抓好了泸沽湖水体、自然景观和区域内原生态村落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以环湖道路、湖滨游路、排污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了经营性招商项目的实施,使人与自然、旅游与文化更加和谐,景区建设发展步入到良性轨道。

根据云南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在2005年初分步启动了环境整治“八大工程”。经过3年的攻坚克难,2007年底,我们实施了23.1公里排污综合管网建设,建成处理规模为40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固体垃圾15吨的垃圾处理场1座。建设恢复湖滨带55.5公顷,沿湖岸治理了13.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完成栽种陆生、湿生乔灌木草被带350亩。

切实加强了泸沽湖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工作,先后成立了丽江泸沽湖省级旅游区管委会、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8个市县属管理机构。注册成立了丽江泸沽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泸沽湖环境管理公司等景区旅游开发建设、服务管理的重点企业。初步建立起运转高效、执法规范、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景区管理机制,确保了景区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

为了防止污染源进入泸沽湖景区,丽江市县两级各部门从上到下,牢固树立守护好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杜绝了湖面经营污染项目进入景区。从1994年,泸沽湖省级旅游区成立至今,泸沽湖的湖面上没有一艘机动旅游船只营运,全都是人力划行的船。

记者:泸沽湖的保护和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

王君正: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泸沽湖是国家投入的高原湖泊保护资金最少的湖泊。近年来,国家投入治理九大高原湖泊资金达数百亿,其中去年完成的九大高原湖泊治理资金投资42.8亿元。而多年来泸沽湖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总数只有1亿元左右,其中省里补助3000万元。泸沽湖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显而易见。

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泸沽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每年有数十万的游客进入泸沽湖景区之后,湖区的生活污水、垃圾等问题日益显现,如不下决心及早防治,泸沽湖同样面临着重蹈湖泊生态悲剧的危机。

根据环境保护部提出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奖促治”的思路,不能等到水体被污染才来治理。因此,泸沽湖的防治,特别是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须加大投入。我们要在积极争取省和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形成良性投入机制。

记者:泸沽湖的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双赢的探索和实践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王君正:泸沽湖保护管理与旅游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迈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景区旅游业也走出了一条从无序到有序、从保守到开放、从粗放到精致、从观光到休闲的特色发展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保护第一,环境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绝不能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泸沽湖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守护好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

湖水清、旅游兴。进一步树立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核心资源、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守护好泸沽湖Ⅰ类水质,就是保护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保护云南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明珠,更是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推荐访问:丽江市 云南省 湖水 中国 市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