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策略

时间:2022-03-11 15:28:12 浏览量: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摘 要:文章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角度,在讨论图书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有关知识源、知识转移中介者、知识转移接受者、知识转移的渠道等几个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图书馆成功实现知识转移的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转移;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02—0112—02

在当今获取知识极为快捷的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已经不只是保管和传播社会知识的集散地,更是人们迅速获取有价值并最终实现知识转移的信息咨询中心。图书馆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内外各种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整合,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使知识在读者、载体、馆员之间流动和转化,缩小知识差距、实现知识共享,从而提高读者获取、共享和创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能力是目前在网络环境下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拟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角度阐述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克服知识服务中的障碍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向读者成功进行知识转移的策略。
1 图书馆知识转移概述

对于图书馆知识转移,图书馆学界的专家学者论述的已很充分,其概念基本相同,只是在表述上略有不同。总结他们所表述的概念是:图书馆知识转移就是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 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输出图书馆内外资源, 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有用的知识服务。我们知道,在图书馆的具体工作中,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咨询检索服务,定题跟踪服务,以及文献开发所形成的一、二次文献及其各类数据库等都应该看作是图书馆转移知识的具体形式。但不容忽视,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具有层次性,例如日常的书刊外借、阅览服务是属于显性知识的传递, 在知识转移中属于低层服务, 是简单的知识流动。而在课题的咨询检索服务中,咨询人员的检索信息的技巧,查询适合读者所需知识的能力无一不是咨询人员在长期的知识转移活动中内嵌于其头脑或经验中,应该属于隐性知识的转移,是较高层次的知识服务,是一种知识增值的流动。对于图书馆自主开发的专题文献数据库,更是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资源通过选择、挖掘、整合、存储、输出等工作,为读者提供溢价的知识服务。因此可以知晓图书馆知识转移功能主要有开发已有知识和支持知识创新的二个方面作用,以此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图书馆把读者所需要的知识转移给读者, 以满足提高读者获取、共享和创新知识资源的活动及其过程,具有转移过程目的性、动态性、创造性、知识资源的增值性、知识拥有者与知识接者之间的互动性等特征。其本质特征就是因为图书馆具有中介性。这一本质特征要求图书馆在将馆内外的信息和知识转移到读者的过程中,其关键点是把有用的知识高效转移给用户, 让知识流动起来, 使其内在价值得到最大实现。
2 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实现因素及障碍

在图书馆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知识源、知识转移中介者、知识转移接受者、知识转移的渠道等几个方面。这几个因素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可能成为障碍图书馆成功实现知识转移的因子。
2.1 知识源

知识源主要是指知识的拥有者以及知识的各种载体。为了区别知识的可表达程度,英国哲学家波拉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用文字、公式、图表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辑的结构化知识,具体表现为著作,文章、数据库、说明书、文档、规章制度等形式;隐性知识指的是较难用文字、公式、图像等形式来准确表述清楚的知识,难于共享的知识,隐含于过程和行为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具体表现为个人经验、印象、感悟、技术诀窍、心智模式和组织惯例等形式。隐性知识常常嵌入于活动之中,这种知识的转移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关联通过体会、经验、言传身教等方式才能实现。

对于显性知识,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可通过描述知识载体的外在特征进行传送给读者,而对于隐性知识,即包含于知识拥有者所要表述的经验、论述主体等内容需要进行有效的揭示。当文字、声音、图像作为知识载体保存到图书馆的时候,显性知识转移成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主要内容,图书馆长期以来是凭借显性知识来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其转移效率和效果成为衡量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尺度。

在图书馆的馆藏的各类文献载体中,是知识拥有者通过其载体进行表述的隐性知识,它较难以被言喻、难以表达且难以传递,需要知识接受者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是造成知识转移困难和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隐性知识深深根植于行为本身,倘若得不到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与交流,这种知识转移的有效性不会很高。在实践中,隐性知识的这种天然属性形成知识转移的障碍;而显性知识则要求编码准确,否则也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因此,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都有其自身障碍。
2.2 知识转移中介者

从知识转移模式来看,知识转移可以分为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的直接转移和在第三方参与下的间接转移。图书馆是社会知识间接转移的核心中介机构之一,作为知识转移的第三方,介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以促进知识转移为己任的知识管理个体或组织,它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充当策划、组织和控制的角色。

对于图书馆这个知识转移的中介者来说,其在知识转移中具有发送者与接受者的双重属性。图书馆发送知识与接受知识的统一使得图书馆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核心平台。也就是说,图书馆作为知识转移平台身兼两职,一方面它吸纳知识、整理知识,是知识的接受方;另一方面也担当着知识发送方的角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对象和用户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许多新的业务工作和服务项目正不断地出现和发展,例如,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为读者提供有效快捷的参考咨询、开展个性化服务、对读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实现资源共享等。这些不再单纯依靠图书馆的某一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能力所能实现的。图书馆要做好这一中介者角色的障碍主要在于图书馆的其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除此以外,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和制度安排以及外部环境的文化、制度安排与图书馆内部文化、制度安排的差距都是形成障碍的因素之一。那种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图书馆文化必然会阻碍知识的转移流动。
2.3 知识转移接受者

实现知识转移, 离不开知识接受者的接受动机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同时还必须考虑知识接受者和知识提供者在任务和背景上的相似程度如何。

知识能否从转移中介者处有效地转移到接受者处,受到知识接受者主动学习和接受意愿的影响很大。知识接收方的动机即从知识源获取知识的意愿,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知识接受方对所接收知识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一个人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可能的知识转移效果,知识接受者学习的意愿强, 则知识转移的效果就好;如果知识接受者没有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强烈意愿, 则会大大影响知识的转移效果。各业务单位学习意图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 学习意图越强, 能够学到的知识就越多;而不重视学习的部门和个人, 则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

此外,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对于知识转移的层次与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人们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将取决于自身吸收能力的高低。知识转移接受方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接收方先期知识禀赋不足,是造成知识粘滞的一个重要根源。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好;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弱,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差。
2.4 知识转移的渠道

图书馆知识转移到接受者时,需要通过一个比较完善的传送渠道,保证知识能够顺利转移到接受方。图书馆在知识服务过程中的采集、筛选、整序、加工、存储、传递的各个环节是影响知识转移是否顺利的因素,伴随着图书馆知识转移业务活动的进行,知识也在图书馆组织结构内外发生转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加大知识转移的难度, 导致知识转移的失败。

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解决了知识源过于分散的问题。同时,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非常广泛, 大部分人都会有意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这样也拉近了知识源和转移对象之间的距离。同时,图书馆还能利用它自身的便利性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服务,促进知识转移的进行。图书馆传统的查询和借阅服务促进了显性知识的转移。参考咨询服务有面对面的实时服务、电话服务、数字化参考服务等形式。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和服务的服务模式。这两种服务模式不但能促进显性知识的转移,同时也促进了隐性知识的转移。图书馆开展培训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辅助形式之一。另外 图书馆所开展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以及其他学术性活动,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学术交流,而且极大地方便了隐性知识的转移。
3 图书馆成功实现知识转移的策略
3.1 充分挖掘整合图书馆知识资源,努力实现知识转移的增值

目前,我国的许多公共图书馆虽然馆藏方面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但所藏的文献资源还仅仅立足于浅层次文献信息上,在服务方式上被动服务较多,主动服务不足。即使所藏的文献价值较高,也是深藏而不用,注重于保管。今后,图书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知识发现的力度,主动开发现有馆藏文献资源,建立相应的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角度挖掘具有社会共识与具有馆藏特色的知识资源,整合散存于各种载体中的知识单元,将相关知识聚集并相互关联在一起,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3.2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注重馆员知识转移能力的提高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知识转移能力的提高是成功实现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先决条件,需要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不断学习图书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充实自身知识。在这方面,图书馆应该要努力致力于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学习、会学习的风尚。首先在组织内部采取轮岗制“老带新”方式,使每位馆员能够系统掌握图书馆业务知识,使优秀馆员的隐性知识得到传授,在无形中提高其他馆员的工作技能;其次建立良好的继续教育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奖励学有所成、取得科研成果的馆员,鼓励馆员进行业余自学、参加脱产进修、学历教育;第三,抓住学习机会,为馆员提供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学术会议、有条件的图书馆可组织馆员出国访问,以此了解图书馆工作的动态和研究热点及方向,提高馆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积极组织馆内读书会、讨论会、业务讲座,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馆员的职业精神、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此外,图书馆还应注重从外引进各类优秀人才,输入新鲜血液;
3.3 注重读者的图书馆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学习能力

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最终目标在于所转移的知识在接受者身上重新构建成新的知识体系。如果知识仅仅转移到接受者而未被他消化理解成为自身的知识, 那么知识转移的过程就是失败的。我们知道,影响接受者学习能力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接受者的素质,另一个是培训的有效性。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对接受者进行培训是提高他们的素质及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 图书馆对读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十分必要,它是保证知识转移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培训的目的在于强化接受者寻求知识的主动性、方法性和知识接受能力, 促进知识转移的最终完成。对接收者的培训包括对其使用图书馆基本能力的培训和对吸收知识、捕捉知识源、接受新知识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训。
3.4 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形成知识拉动力

图书馆馆员在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个人经验、对事物感悟和深层次理解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形成是投入了很大成本的。要想使原本属于馆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成为共享知识,图书馆应该制定相应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保障知识拥有者的利益,并用利益来驱动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利益回报可以是物质的,如奖金,也可以是精神的,如职位的提升。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其最关键的目的在于:图书馆致力于培养馆员的创新意识, 创造一个鼓励馆员积极参与图书馆各项事务的氛围,使馆员有机会表达和表现自己。如果能在这一层次上得到激励,馆员创新知识的潜力也必会得到激发,馆员也就会超越他们本来所拥有的知识。
3.5 改变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推进体制创新

在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由于公共图书馆属于全额拨款单位,资金相对比较匮乏,长期困扰图书馆。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必须改变等、靠、要的被动思想, 改革图书馆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模式,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开辟多种途径, 广泛主动与非政府组织、社团组织、经营实体合作,吸收社会资金资源用于图书馆的发展;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加强图书馆系统之间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文献资源开发中,最好的形式是组成图书馆实现知识转移联盟,形成知识共享交流机制,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 建立网上联合参考咨询站点,让不同的众多用户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解答等方式, 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转移服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所需的相关知识需求,使知识转移能够成功。[参考文献]
[1] 徐洪升图书馆知识转移机理与方式探析[J]情报杂志,2007,(1).
[2] 陈立红关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5).
[3] 苏延云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
[4] 王嘉关于图书馆知识转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10).
[5] 石玉琦试论图书馆的知识转移功能[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 徐娇扬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机制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8).
[7] 王嘉浅谈图书馆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

推荐访问:转移 图书馆 策略 环境 知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