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28 15:16:22 浏览量:
第一,对当代社会思潮发展状况的一点认识。

  当今中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互相激荡。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主流,但也不乏一些“杂音”。当下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宗教思潮等等。这些思潮的兴起主要缘于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一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传入,它们对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二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阶级、阶层由于在改革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同,因而对改革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与外来思潮彼此呼应,相互结合,就催生了令人目眩的多元社会思潮。

  在课堂上,党校老师指出,当代社会思潮十分复杂,它们具有历史性、理论性、多元性、群体性等许多特点。我理解,最值得关注的有这样四个特征。

  一是外源性。相当多的社会思潮都是舶来品。有些思潮看起来是“中国制造”,比如历史虚无主义,但实际上却是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产物。

  二是现实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人不管是认同还是反对某种思潮,总是与他的切身利益或所感知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比如,有人在拆迁中利益受损,就很羡慕西方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人对反腐败丧失信心,就倾向于瑞典等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有的甚至主张实行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两党制;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后“道德有所滑坡”,因而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治病的良药。

  三是冲突性。社会思潮的冲突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同一思潮内部的冲突,如自由主义中不同派别就存在很大的分歧。二是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冲突,如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争论在我国影响十分巨大。三是各种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如有人赞同民主社会主义关于多党制、思想多元化的主张,这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

  四是互补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不可能解释所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好,其他社会思潮也好,都不能无视对方,而必须从对方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以增强解释力,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好的方案。

  当代社会思潮有双重影响,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党的理论创新。如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冲突与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实现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它还有助于制度创新。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曾从生态主义等思潮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消极作用:其一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侵蚀了人的精神空间,导致道德失范,人心涣散。比如干部队伍当中暴露出各种腐败和作用问题。其二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如近几年来宗教思潮的兴起,导致信教群众逐年上升,有的甚至加入邪教,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三干扰公共政策的制定。比如,过去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曾将医疗、教育等公益性、公共性职责简单地推向市场,使一部分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第二,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整合多元社会思潮工作现状的一点分析。

   我们党向来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原有的引领和整合方式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

  一是体制内的引领力强,体制外的引领力弱。在体制内,我们党的引领与整合力量比较强,效率也比较高。但在体制外,党和政府只能通过媒体、文化活动,以及党员、公务员等的言传身教,对社会施加影响;对于体制外的人,只要其言行不触犯法律法规,不管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程度如何,我们都无权直接干预;加之我们对社会转型中的许多问题还不能做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体制外的人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普遍不高,其他思潮在他们当中则有较大的市场。

  二是传统媒体上影响大,新型媒体上影响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基本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因而唱响主旋律比较容易。但由于各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思想宣传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管理与利用已大为加强。但在新媒体的应对上,我们仍处于弱势和守势。如政府网站虽然建了不少,但真正有影响的并不多。如在手机、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游戏等新媒体上,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还非常少见。

  三是直接控制较多,间接控制较少。过去,宣传文化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改革开放后,经济、法律等方式不断被引入思想宣传领域。但经济手段用得还不够多,更不够熟练。很多文化问题的处理依靠的主要还是政策,而不是法律;文化法规的立法层次普遍比较低,权威性不高;对一些新媒体上出现的诸如侵犯他人隐私权、散布不健康信息等行为,要管理和查处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四是重外控,轻内化。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在努力用它来武装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但在教育过程中,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习惯于传统的单向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思想实际,因而无法激发起人们政治学习的兴趣。

  五是重城市,轻农村。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农村的引领与整合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城市。近几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比如党员电教室、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都建了不少,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投入不稳定,文化活动开展不正常,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等等。当然,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宣传文化人才严重匮乏。

  第三、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引领与整合多元社会思潮工作的一点建议

  1、健全引领与整合社会思潮的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对体制外的领导,利用我们掌握的资源和调控手段,对民间社科研究机构、自由文化职业者的活动施加影响。二是各级党委宣传部应当成立理论研究机构,主要从事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社会舆情、社会心理等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工作。三是发展并整合图书、报刊、网络、广播电影电视等审读和评论队伍,以形成一个有层次、有分工、有合作的社会监测与引导网络。

  2、完善引领与整合社会思潮的体制机制。一是改革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管理考核办法,以有效避免从业人员为了收听率、收视率、发行量,不惜打擦边球,闯禁区,甚至公然践踏法律法规,炮制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媚俗节目和低劣作品。二是建立政治理论研究的“宏观调控”机制。对于出版社、报刊杂志出版和发表宣传、研究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著作或文章,要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同时设立专项基金资助质量高著作和论文的出版和发表,以防止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浪费有限的宣传资源,削弱党的理论的影响力。三是在文化生产中引入市场机制。要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并进行多元化的经营开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这些文化产品辐射和渗透到全社会。四是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应提高一些文化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将一些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对于各种新媒体必须及时立法加以规范,如对于博客等新兴传播方式,可立法将其纳入出版行为,依法对其进行管理。

  3、巩固引领与整合社会思潮的基地——高校。一是切实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新形式,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要大胆摒弃专业教材的编写方式。要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考核办法,特别是要改变目前主要靠论文,而不是靠教学效果来晋升职称的片面做法,要追求方永刚式的教学效果。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在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加大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比较研究的比重;多组织一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专业相互交流的对话活动或理论研讨会。三是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传入途径加以规范和引导。对于一些流行思潮,高校应当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并及时纳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思潮。

  4、构筑引领与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的高地——网络。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网络航母”。要切实加强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文化网站、教育网站建设,引导和规范商业网站建设。政府网站建设一定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二是鼓励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三是对政府网站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5、提升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洼地”——农村。一是逐步改善农民的电视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农村频道或栏目,提高农村节目的质量二是组织农民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文化活动。利用文化下乡、文化宣传人才下基层,以及大学生暑期实践等机会开展集体文化活动,并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培养和指导;对于集体文化活动所需资金,政府应予适当资助。三是循序渐进改造农村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农民建祠堂、建土地庙、举行庙会等问题,要变堵为疏,因势利导,比如鼓励农民将祠堂改造成家庭、家族的道德教育场所,鼓励一些剧团参与农村庙会的演出等,既可保留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又可以借此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

  6、培养胜任引领和整合工作的优秀人才。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应持续不断地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并对文化人才实行“滚动管理”,促使现有文化拔尖人才更加拔尖并不断发现新的拔尖人才。要打破体制界限,把优秀的民营文化企业家、自由文化职业者等吸纳进来,以利于拓展引领和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为引领和整合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队伍保证。

推荐访问:思潮 引领 几点思考 整合 核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