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28 15:16:21 浏览量: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公众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及雷人话语,往往会引发热议。特别是个别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公共事件时,运用玩数字游戏、“躲猫猫”、不负责任地慷慨陈词等手段和方法,由此造成局部地区的群体性公共事件,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从中折射出的如何保持并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政府公信力问题既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提升政府公信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水平,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 有利于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人民当家作主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人民对国家政治的参与程度,而人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又取决于人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人民认同和信任政府,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因此,只有努力提升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才能激发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进而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二)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也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也是任何社会变革都难以避免的现象。但矛盾只有得到有效化解,才能避免激化,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能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较高的政府公信力又有助于政府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政府具有较高的公信力,百姓就会相信政府,当出现社会矛盾时,民众就会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托付给政府,并全力配合、帮助政府解决矛盾,从而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

  (三) 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将更加复杂。这场经济危机持续加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特别是人们对金融体系信心的丧失。重塑民众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信心是尽早摆脱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基础。有效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震荡,保障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向前发展,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进。只有负责的政府才能给民众以信心,才能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危机,从而减少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   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意识和行政能力的低幼化、简单化和武断化,明显低估了网络时代民众的智商和需求,这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而且增加了地方政府运作的成本。仔细推敲每一例演化为公共事件的地方政府部门行政行为,究其背后原因,都能找到一些共性因素。

  (一)  公众和政府信息不对称。政府权力人民赋予。公众作为委托人,将公共事务委托给代理人——人民政府来操作。政府本应根据公众的授权采取行动完成委托事务,而委托人要有效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要完全掌握代理人的全部信息,做到能够随时随地掌控代理人的行为,然而事实上政府占有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公众却成为掌握信息的弱势群体;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权力而成为管理者,出于个体利益的考虑,会利用权力寻租而忽视委托人的利益诉求,使公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

  (二)  管理中沿袭传统官僚体制。近年来,个别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公共事件中的作风依然严重脱离实际,保守、消极、被动、喜欢并善于隐瞒欺骗,以保在位时能平平安安。当冲突发生,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忙着掩盖和封锁信息,把事情压在自已所能掌控的范围内,结果却是流言四起、公信力受到质疑。

  (三)  公共政策制定失范和执行低效。公共政策是联系政府和公众的纽带,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建立起来的。而劣质公共政策的出台或优质政策在执行时变质等情况的出现必然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意愿的公共政策,其利益取向和公共利益相违背。再加上公共政策普遍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了“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预期。有些地方政府基于地方及自身利益,随意制定同上级政策相抵触的土政策,导致公众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体系的相互矛盾而逐步失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四)  某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公职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公权力的代行者,又有为谋求自我利益的个体特性。这种双重身份为其扩张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公务人员手中的权力本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使用应该以实现公众的最大利益为目标,但一些公务人员却把手中的权力看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工作中恣意妄为或不作为,不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自身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公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五)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与民众利益不对称。健全的绩效评估机制和公正的绩效评估结果是政府树立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但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评估标准不科学、不能真正反映公众满意度等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心态骄奢虚浮、追名逐利的官员抓住绩效评价体系的漏洞,通过大建“形象工程”加官进爵,而真正的结果大多是劳民伤财、于民无益,这些形象工程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一)建立政府信用法律制度,保证权责一致。要从政府自身的信用建设入手,彻底摒弃传统官僚体制的做法,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制度,保证政府权责一致。要加强对政府信用的评估,把定性与定量、定期与不定期评估结合起来,敦促做到诚实守信。要完善信用问责制度,建立刚性的失信惩罚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把失信的惩罚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要建立健全失信赔偿制度,不断拓展行政赔偿的范围和额度。

  (二)紧盯权力运行重点环节筑牢内部问责防线。导致职能部门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在于部门主要领导不负责任和对下属的纵容。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要跟踪到哪里,问责就要紧盯到哪里。问责内容具体: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工作中的难点,既要关注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疏于管理等渎职失职问题,又要关注公务人员的房子、车子、杯子等作风问题;问责领域全覆盖:涉及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违法建设、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责任追究形式多样:集体谈话、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调离岗位、责令辞职、免职;除党政纪处理或移送司法机关外,还必须按比例赔偿经济损失。管好权、事、人,断其私利,使“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增强问责追究的威慑力,最终带动政府公信力的全面提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要建立包括上级评估、外部专家评估、公众评估等多重评估主体在内的评估体系,要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政府评估标准,要建立绩效评估奖惩机制,保证评估全面、客观、公正。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调查作为,启动权威独立调查机制;要进一步加强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力度,形成检察工作管理一体化,有效排除地方因素的不当干扰,增强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

  (四)健全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传播,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舆论的力量,加强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是实现仁治善治的途径之一。要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大依申请公开的力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和公众的有效沟通,拓展信息公开范围。要通过电子政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实事求是在网上公开公众关心的事务,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范围,为参与政务提供便捷渠道,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有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矛盾;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荐访问:公信力 地方政府 几点思考 提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