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式浅析

时间:2022-03-29 15:22:26 浏览量: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行利率体系有了一定的市场化成分。文章在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基准利率
 
    一、利率及利率市场化
 
    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现代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利率市场化就是政府放松利率管制,由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利率的水平、结构和波动幅度。央行只根据国民经济运行实际和经济政策要求,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利率市场化、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等方面。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目前,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并从中获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以来,人民银行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了一些新举措。主要步骤为: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下限浮动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1996年6月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放开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1999年10月,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实现了金融机构间的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在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放开了外汇贷款利率。1998-2004年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0月,完全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自主定价,至此实现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市场化。2005年3月,将存款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下调至0.99%,2005年9月21日起,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款的计息方式,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总体来看,我国现行利率体系有了一定的市场化成分,但由于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尚不完备,运行的仍是利率管制下的双轨利率体系,利率价格失真,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阻碍我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作为调节社会资源分配,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在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
 
    (二)是金融国际化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
 
    (三)现行利率体制的弊端
 
    在计划利率机制下,程序复杂、周期长、决策滞后,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地获得与传递,导致决策失误,银行不得不通过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分配有限的贷款,导致贷款过程中腐败现象严重。另外由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大中型国有企业享有很大的贷款特权,其资金运用的软约束使银行贷款面临过大的风险;没有贷款特权的广大经济主体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必要的间接金融支持,导致利率违规现象频繁,金融体系不稳定。利率管制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由管制利率转变为市场利率这一大的转变,将对一国的经济运行造成冲击。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应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宏观经济形势选择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方式、速度和时机。
 
    (二)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个充分竞争、交易活跃、结构合理、信息通畅的金融市场。而我国金融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尚不成熟。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而不是风险性监管,不能确保利率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监管标准、方式等也不能确保金融机构之间有序竞争,现行监管体制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规范化的金融监管需求。
 
    (三)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不足
 
    我国银行并未成为金融市场的真正主体,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机制未充分实现市场化,银行仍要进行政府指定的政策性融资,同时银行本身的经营理念也较落后,内控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机制还有相当距离。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建立货币政策预测机制和贷款对象内部评级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管理,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化贷款定价能力,但仍显不足。尚未形成科学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部分银行下属分支机构贷款定价权不足,降低了银行的应变能力和经营效率;部分银行未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库,不利于针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异化贷款定价。
 
    (四)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
 
    作为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和我国银行信贷资金主要使用者的国有企业改革未取得更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而中小企业社会信用偏低,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失效。企业对利率不敏感,诚信意识淡薄,已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障碍。
 
    (五)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
 
    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掌控,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金融市场被人为分割,资金不能在整个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价格信号的传导渠道被阻断。因此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市场的反应并不敏感,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严重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
 
    (六)利率种类单一,缺乏基准利率
 
    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作用,基准利率应有风险度低、影响面广和市场透明度高的综合特征,应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必须具备期限结构,以反映资金从短期到长期的供求态势,银行存款利率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理论上最适合作基准利率的是无风险的国债利率,因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国债的利息收益可以被视为无风险收益。但我国目前利率种类单一,国债利率品种不全,造成基准利率的缺失,是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素。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具备的条件
 
    1、宏观经济运行比较稳定。
 
    2、借贷主体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能实现自我约束。
 
    3、金融监管到位。
 
    4、金融市场要有相当的发育,其结构、层次要多样化。
 
    (二)基于以上条件及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提出的建议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根据西方经验,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减弱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以至经济的波动。因此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成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基础。
 
    2、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一是加强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之间联系,提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二是逐步开放货币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市场交易成员。三是开发创新货币市场金融产品,建立规避系统性利率风险的机制,增加交易品种,完善金融商品期限结构,扩大交易规模。四是建立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为货币市场交易各方提供投融资决策参考。市场化的利率是货币市场交易的结果,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有利于市场化利率作用的发挥。
 
    3、推进金融机构的企业化经营。在利率市场化弹性传导机制中,只有金融机构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资金运行以追求效益为目的,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和利益约束机制,才具备有较好的利率市场化传导性能。因而,要推进和完善金融机构的企业化经营,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落实经营自主权,规范金融主体行为,实行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经营方法,按市场要求组织资金借贷关系。
 
    4、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企业既是资金需求者,也是利率调整的对象。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与企业改革同步进行。一是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企业投融资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增强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
 
    5、加强市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保证。我国在选择利率渐进式改革的同时,要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监管分析系统,加强风险性监管,更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平稳进行。利率放开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现层层负责;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明亮.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制约因素及破解方略[J].改革探索,2008(4).
    2、孔德刚.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7(2).
    3、王胜,叶菲.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成效研究[J].现代商业,2008(3).
    4、付爱敏,武晓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研究[J].时代经贸,2008(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推荐访问:浅析 制约因素 利率市场化 方式 我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