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03-30 15:09:49 浏览量:
    摘要:“十七大”报告首次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使之相互协调。因此,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战略的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
 
    (一)生态文明要求生态平等
 
    生态平等,就是要抛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合理地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就是承认人是地球的一员,人和其他生命一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就是抛弃人类中心论,把所有生命都视为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和相同的道德地位实体,它们都有获得同等关心和照顾的权利。
 
    (二)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思考它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进行反思的结果。18、19世纪以蒸汽机、电的发明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是,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求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构成损害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
 
    (三)生态文明倡导的是文明、健康消费方式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改善,然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这种需要和改善也是无限的。不可否认时下存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一种是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把人生的幸福归结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消费与享受相等同,以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消费观认为幸福就是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追求享乐、消费是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及时行乐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事实上这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拥有的消费观并不是人类幸福、快乐的真谛。相反,正是这种人类不断扩张的消费欲望,使人类在与自然对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导致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而健康、文明的消费观提倡的是社会的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消费观,把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把热爱自然、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作为人生幸福的真谛。生态文明表达的正是人类与宇宙的共生共荣,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生命的相融沟通。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主张发展循环经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环境的污染为代价换来经济一时增长,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平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目前我国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我国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国家的环境、资源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社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主张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积极意义。
 
    (二)生态文明提倡构建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精神文明在各个领域展开
 
    生态文明对精神文明也有重要作用,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生态文明观认为,盲目地追求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因此人应该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那种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倡一种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观念,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点突出人的精神心理需求,走出一条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要求我们要重视环境卫生,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选择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会引发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全面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政府政治行为文明完善、环保法律制度健全以及公众政治意识文明提高,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许多国家,人们不断上街游行、示威和抗议,要求政府当局采取有利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在生态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促使社会政治从只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到也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使政治开始带有生态保护色彩。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政策和法律制度保障。发达国家已经系统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规定了政府、企业和国民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美国1976年首次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90年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物管理法令》,要求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废弃物。德国1996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把垃圾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现在我国政府对生态问题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越来越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公众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及环保宣传等方式影响政府决策,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制止政府从“利益自身最大化”出发而做出的短期行为,促进政府公共决策朝着更为科学、民主的方向迈进。因此,促使公众对政治活动的广泛参与,将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拓展和深入,从而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
 
    三、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一)确立生态文明伦理观
 
    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尊重所有的生命,赋予所有物种生存的权利,认为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在价值观念上,必须转变那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伦理观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既要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追求建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正与稳定的世界新秩序,实现社会、自然、人类的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代价的巨大和损失的惨重也是世界公认,这就是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我国在扮演“世界工厂”角色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由境外转移到了境内,城市空气污染、乡村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全面退化,都对我们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走生态化的科技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要求人类的生活方式必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应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神和文化的享受,提倡和鼓励绿色消费观。首先要倡导适度消费。人类应该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在能量消耗和转化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以节俭为特征、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其次倡导绿色消费。一般而言,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害,而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如果广大公众在购买商品和满足消费时青睐于绿色产品,则必然促使生产企业采用绿色生态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率,减少废物的排放,大量提供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
 
    (四)制定和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和政策环境。首先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和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立法工作,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通过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相应的法律,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 是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体系和机制,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丁宪浩.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
    3、刘兴先.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理论观察,2000(5).
    4、吴慧娟.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J].社科纵横,2006(1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推荐访问:可持续发展 文明建设 视野 生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