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构建旅游者生态旅游思想观念研究

时间:2022-04-04 15:05:16 浏览量: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单纯的温饱,转变为现在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更高层次的生活,从消费物质商品到非物质产品,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繁荣,催进了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消费,但同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经常容易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这种不文明旅游行为往往成为导致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加强对旅游者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文章以现时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背景,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条既满足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的需求,又能保护环境的道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思想教育;意义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
 
    生态旅游作为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扩展和派生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命名,“生态旅游”正在大众化。有学者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互化’的理论。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大众旅游截然不同的旅游形式,而且也有别于其他替代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虽然生态旅游尚无明确定义,但是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特征: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例如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等一系列生态景区,不仅将自然风光与大众旅游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和运用,更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并为当地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很好地宣传了生态旅游这一观念。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各地都有依据自身环境优势而建立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态系统的对象主要是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成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容不得任何耗竭性的消费,因此,无论是经营开发者、管理决策者,还是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生态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必须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生态环境保护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循环稳定的维护,同时也包括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系统的维护,即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这种对旅游对象尊重与保护的责任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二)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基本上没有超出游山玩水的旧模式,只不过是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增设了一些垃圾箱、公厕和宣传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养成了不乱扔垃圾,不采花草之类好习惯。但这一切,充其量只能算是干净的旅游,还算不上是生态旅游。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旅游主体与客体双方还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关系,即游客花钱享受自然。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同时,很多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在破坏者生态旅游的发展。游客外出旅游,是希望求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缓解工作疲劳。然而在各个景点景区难免看到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景点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危害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最根本的危害而言,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极易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着旅游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三、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是以党的组织管理为主要内容,协调各级部门系统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合力管理。一般地说,党的各级组织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负主要责任,直接加强对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工作。旅游者虽然只是人民群众主体的一小部分,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旅游者在生态景区的保护和建设中是最直接的参与者,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发展,有旅游者的行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因此,加强对旅游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对生态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来做的,教育工作者的构成状况,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他们有良好的马克思理论修养和奉献精神,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但这部分人员的数量较少,并且他们的研究视线还没真正涉及到生态旅游者领域。而负责旅游者生态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景区的导游、负责人,或者仅仅是景区的告示牌等。
 
    (三)对生态旅游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细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它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生态旅游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年龄结构、行业特征、受教育水平非常多元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细化教育内容。那种不调查研究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主观主义地提出不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教育,很难达到效果。
 
    (四)探索旅游者建立生态旅游观念的对策
 
    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依靠单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
 
    1、树立生态意识,进行全民教育。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后代,也为了全人类和我们这个星球能够持续存在,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让我们记住恩格斯说的这几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其次寻回并发扬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抛弃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以短视的工具理性和狭隘的经济理性为指导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建立以身体健康、精神丰富地生存为目的,以确保子孙后代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为根本前提,以环境是否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态系统是否稳定和谐为终极衡量尺度或判断标准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2、加强生态道德建设。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倡导生态道德,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环保事业的实践证明,解决生态问题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还要靠道德的手段。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道德建设,应着力解决好三个重要问题,即以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刻把握人对自然的需要关系的基础上,选准生态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在科学认识发展、科技、消费与生态平衡的矛盾关系的基础上,把握生态道德建设的期望值;在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把握生态道德作用于生态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掌握生态道德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需要理论科学地阐明了这一问题。他们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就没有人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缺乏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与进步,人类就不能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入手,把需要区分为一般需要与高级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个人需要与整体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解决好节制人的过度需求的问题,才能解决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实践,关键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伦理关系的本质,是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循,则取决于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生态道德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填补道德真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个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明,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作为旅游者来讲,旅游环境的保护是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不仅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反映了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人民素质的程度,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成就,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推荐访问:旅游者 思想观念 生态旅游 构建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