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正文

IRP的基础工作——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

时间:2022-03-08 15:08:10 浏览量: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摘 要:本文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概念和内容,提出了数据标准化体系并论述了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IRP;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数据标准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7—0090—02
      在经历了MIS和MRPII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之后,我国企业在应用MRPII系统方面投资超过了80亿元,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ERP项目实施中又是哀声不绝于耳。据专家统计,目前很多项目的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互相之间彼此隔断,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信息系统迫切需要整合。信息资源规划(IRP)正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的是IRP中最基础的工作——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
1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是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基本的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信息系统的质量,并且已经在电子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成功地加以推广应用。
1.1 数据元素标准  
      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一类数据的总称。数据处理系统中的“职工姓名”、“员工姓名”、“职员姓名”等等,如不加以统一,其标识就可能是EMP-NAME、EMPLOYEE-NM、EMP-NM等。如果采用“员工姓名”这个统一标准,其标识为EMP-NM,这就是少数的“核心”数据元素;如果开发人员都这样做,可大幅度减少企业数据处理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元素的总数,并可大大简化其结构。数据元素的质量是建立坚实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在数据元素的创建和命名上作整体的考虑,借鉴化学元素的性质,就可以把握企业里有限数目的“核心”数据元素,这就需要建立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识标准和一致性标准。
      数据元素命名规范是用一简明的词组来描述一个数据元素的意义和用途,其一般结构是:


      类别词是指能对数据对象作一般性分类的词,是数据元素命名中的一个最重要名词,用来识别和描述数据元素的一般用途或功能,一般不具有行业特征,条目比较少。如“时间”、“编号”和“数量”等。
      基本词是指能对数据对象作进一步分类的词,是类别词的最重要的修饰词,它对一大类数据对象进一步分类,一般具有行业特征,条目比较多,如“设备”、“保险”等。修饰词一般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或副词。
      数据元素标识规范即数据元素的编码规范,使得计算机和管理人员能共同使用一种简明的标识。数据元素标识用限定长度的大写字母字符串表达,一般按英文单词首字母或缩写规则得出。
      数据元素一致性控制是指要使数据元素命名和数据元素标识在全企业系统中保持一致,或者说不允许有“同名异义”的数据元素,也不允许有“同义异名”的数据元素。这里的“名”是指数据元素的标识,“义”是指数据元素的命名或定义。
      数据元素的质量是建立坚实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如果在数据元素的创建和命名上不加以适当的考虑,整个数据结构的质量就会受到损害。结构良好的数据元素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各种用户提供便捷而准确的信息;数据库建立在清晰、简明、标准化的数据元素的基础上,就能保证用户方便快速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
1.2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
1.2.1 信息分类编码的定义。 信息分类编码是标准化的一个领域。管理专家认为:“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分类和编码,做好简化和标准化工作,才会出现任何真正的科学的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要,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最基础的标准。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信息对象(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具有分类编码意义的数据元素是最重要的一类数据元素。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顺序原则,建立企业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1.2.2 编码对象的分类规范。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将信息分类编码对象划分为A、B、C三种类型建立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A类编码对象:在信息系统中不单设编码库表,代码表寓于主题数据库表之中的信息分类编码对象。这类编码对象具有一定的分类方法和编码规则,其码表内容一般随信息的增加而逐步扩充,很难一次完成。虽然不单设编码库表,但其码表可以从数据库表中抽取出来作为一个虚表(是数据库表的一个投影)在信息系统中使用。这类编码对象一般在具体的应用系统中有较多的使用。如合同编号、供应商编号和船舶代码等,都是A类编码。
      B类编码对象:在信息系统中单独设立编码库表的信息分类编码对象,称为B类编码对象。这类码表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组织力量一次编制出来。这类编码表一般都较大,像一些数据库表一样,在应用系统中往往被多个模块所共享,作为一些单独的库表管理是方便的。如世界国家地区代码、国家行政区划代码和参数功能标示码等,都属于B类编码。
      C类编码对象:在应用系统中有一些码表短小而使用频度很大的编码对象,如性别代码、货币种类代码和设备状态代码等等,如果都设立编码库表,不仅系统运行时资源开销大(或内外存交换编码信息频繁),还给系统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把这类对象统一设一个编码库表来管理就可以了。
      信息分类编码对象的如此划分,对在应用系统中做分类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在多年的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可以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和系统运行效率。
在信息分类编码集中,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PI)和关键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是两个重要的编码子集。指标(PI)编码集用来支持管理层的一般性统计分析,而关键指标(KPI)编码集用于支持决策层的信息服务。
1.2.3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它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即被划分的事物或概念)按所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由可分成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按指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类目。
1.2.4 编码原则。惟一性:对编码对象的若干取值可能的每一个,赋予惟一的代码,即一个代码只惟一地表示一个编码对象的取值。合理性:代码结构要与分类体系相适应。可扩充性:代码结构有一定的扩容能力。简单性:结构尽量简单,代码长度尽可能的短。适用性:代码尽可能地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便于记忆和处理。规范性: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类型、结构及格式必须统一。
1.3 用户视图标准  
      用户视图是一些数据的集合,它反应了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包括单证、报表、账册和屏幕格式等。用户视图是数据在系统外部(而不是内部)的样子,是系统的输入或输出的媒介或手段。
      威廉•德雷尔认为,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义词——用户视图是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受端的数据流。
      企业要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就要取消大量的报表信息传递,而以电子化的数据格式所取代。为此,需要分析用户视图,建立用户视图标准。
1.3.1 用户视图的分类编码和登记规范。我们将用户视图分为三大类:“输入”大类代码为“1”,“存储”大类代码为“2”,“输出”大类代码为“3”;四小类:“单证”小类代码为“1”,“账册”小类代码为“2”,“报表”小类代码为“3”,“其他”(屏幕表单、电话记录等)小类代码为“4”;为区别不同的职能域的用户视图,需要在编码的最前面标记职能域的代码。
      用户视图的登记规范,包括用户视图分类编码、名称、流向(输入、存储、输出)、生存期(日、月、年、永久等)和记录数等。
1.3.2 用户视图组成的规范化。用户视图组成是指顺序描述其所含的数据元素或数据项,一般格式是:


      对于用户视图组成的表述,不是简单地照抄现有报表的栏目,而是要做一定的分析和规范化工作。一般来说,存储类用户视图在表述其组成时要规范化到一范式。
1.4 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  
      概念数据库是最终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是对用户信息需求的综合概括。简单说,概念数据库就是主题数据库的概要信息,用数据库名称及其内容的描述来表达。
      逻辑数据库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观点,是对概念数据库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一个逻辑主题数据库由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构成。基本表是按规范化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来的数据结构,一般要达到三范式(3-NF)。由概念数据库演化为逻辑数据库,主要工作是采用数据结构规范化的理论与方法,将每个概念数据库分解、规范化成三范式的一组基本表。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概念主题数据库规范化到逻辑主题数据库,并且得到行业内有关人员的共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一般来说,这项工作不是一次性的,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要完成这项工作,决定性的因素是需要训练有素的规划团队,需要正确的理论与技术指导,还需要计算机辅助工具的支持。
2 数据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及其作用
      上述五项信息资源管理(IRM)基础标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满足建立和运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化需求来说,既是完整的,又是足够的。大部分系统需要采用中心数据库和异地数据交换技术,以实现企业管理过程中各类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贮共享、查询与报告,及时为管理和决策行动提供准确信息,有效辅助各级管理和决策人员开展工作。为此,必须首先建立数据标准化体系——按上述五项IRM基础标准建立起来并在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全过程中贯彻执行的标准化体系。这是落实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
      该数据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维护和斯用,必须有专门的软件支持工具。这样,不仅后续的系统开发和运行维护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使用这些标准,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换也按此标准建立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为系统集成打好坚实的基础。
      建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工作,在发达国家里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工业化的必然过程。我们是在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搞信息化的,所以,建立基础标准工作就更加困难,阻力更大,对此,企业信息化主管领导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技术骨干要切实掌握有关技术方法、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1] 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http://www.sound-net.com.
[3] http://industry.ccidnet.com/.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标准化 基础 数据 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