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谈创新精神培养和基础教育创新

时间:2021-11-09 15:11:23 浏览量:
一、基础教育是民族创新精神的源泉和基石 
  人类在跨入21世纪之际,正要经历一场跨入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正在迅速向全球扩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使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已成为中华民族紧迫的历史使命。 
  这里讨论的“创新”主要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事业创新,所谓知识创新是指能够从根本上影响科学、技术、管理方面的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它们往往产生于激情驱动之下的盲目直觉思维,这是一种元创新,是人类知识大厦中的顶尖部分,一旦产生就将对人类的社会和生活有重大影响;所谓技术创新则是指在新知识统帅下对科学生产、社会管理、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操作层面的革新与创造;所谓事业创新则是指人类建立在革新基础上而创立的产业或事业,是基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结构单元的创新、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结构单元运行方式的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事业创新将构成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发展的“不竭动力”。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事业创新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某种“超人意志”的体现,它们的实现是人类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创新精神在人类生活中高扬的成果。 
  何谓“创新精神”?各家解说、解释颇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认为:不同凡响的思维品质(每天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创意),合作、行动和实践能力,以及奠基于社会责任感之上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三大支柱。 
  人们往往批评,在年小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创造力要比在年长些儿童或成人身上观察到创造力容易得多。年纪稍长的人并不是缺少创造力,而是他们的创造力被压制了,例如在学校中,有数百种途径使儿童知道犯错误是不可以的,因此他们变得害怕出错,也害怕冒风险独立地思考。如果我们一方面对循规蹈矩的儿童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又期望儿童成人后具有创造力,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压制他们的创造力,而是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教育就能成为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大源泉和最有力的基石。 
  美国心理学家R.J.斯腾伯格指出:你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惟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角色榜样。要想激发别人的创造力,你自己必须有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开发儿童的创新潜能,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基础教育本身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创新 
  中原油田基础教育的创新首先在培养目标上进行转变。1996年《中原油田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思路》提出,中原油田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让他们能成为适应中国和世界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生活行为方式,具有开放的胸怀、合作的精神和全球意识的新一代公民。尤其,“国家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更加鼓励中原油田的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和发展性学习能力,这种学习不单纯以头脑贮存“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兴趣、态度、思考力、判断力、个性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要素,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从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出发,中原油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敬业”精神。这是所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事业创新得以发生和成功的根本。实践表明,当人们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时,最具有创造性。同时几乎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阻抗,而创造者在碰到阻力时是否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和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直至成功则成为创造能否成功的关键。事实已经有太多的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归于沉寂,问题就在于创新者认为为了那些创新而付出的努力不值得,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创新带给他们的往往是惩罚而不是奖励时。而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敬业精神将帮助创新者升华他们的创造动机,从而成为支持创造者获得足够的勇气和毅力的源泉。因此,当欧洲劳动社会研究所向欧洲的6个大跨国公司董事长调查“企业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时,几乎无一例外表示:希望大学生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第二,以合作、创业、实干为特征的开拓能力。其内涵包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有效组织注重实干的综合管理能力等。在21世纪发展日益加速,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合作取胜,协作取胜、共同发展将成为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的学生是难以融入集体的孤雁,那么充其量只能成小才而不能成大器。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以及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 
  第三,以国际关怀为视野的全球意识,在世界经济发展加速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原油田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级文明、卫生、旅游城市——濮阳市的一部分,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正朝着国际化、多功能,现代化城市方面飞速发展,其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内涵中必然要将培养开放的胸怀和全球意识纳入其中,以适应濮阳市“入世融入WTO”国际化开放城市的要求,并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事业创新提供更广泛的天地。为此中原油田的基础教育将加强外国语言的教学。自1995年来,开设专门课程或在有关课程中渗透国际教育内容,增进国际间、民族间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多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一些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广泛的教育合作;加强人员的交流和互访,不断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友谊、理解和信任,提高国际交往能力。
    三、基础教育内容的创新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基础教育内容创新正在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世界各国正在课程教材领域涌现着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在中国,基础教育内容的革新也正方兴未艾,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方针指导下,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原油田自1991年开始实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以来,历时1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基本构建了以社会发展、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点”,以必修、选修、活动为“三个板块”的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探索了素质教育在课程教材和学校课堂的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中原油田又及时推出了面向新世纪要求、体现中原油田创一流基础教育精神的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试图进一步对基础教育的内容实施改革与创新,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原油田的基础教育内容创新中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特征,以科学教育为例: 
  第一,在科学教育中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比较注重的是科学知识、操作技能和制作技巧的传授,而在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过程的体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染、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的发展上比较薄弱,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以期促进未来公民和科技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科学教育中注重培养“领袖型”和“创造型”人才素质。改变传统科学教育中以接受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书生型”、“工匠型”人才素质培养模式,而更强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感悟能力,以及领导和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 
  第三,在科学教育中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内容的开发,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和生活实际,脱离大多数学生发展水平的传统教学内容,着力于开发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具有时代精神、更新教育内容、增强科技含量、依托高新技术、激发创造潜能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科学教育项目和内容。 
四、基础教育培养方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对青少年的培养是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书本学习有余,实践体验不足;选拔淘汰有余,提供选择不足。为此基础教育培养方式创新的重点就在于改变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开展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中原油田教育处倡导在全局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选取有关的问题(专题、主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在现行的所有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已将研究性学习列入活动课程计划,作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油田也已在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中将研究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共同构建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研究性课程体系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自然、历史中发现问题,撷取课题,探索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锻炼创造性思维、体验创造过程与情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这种新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创新 
  基础教育要真正承担起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大源泉和最有力基石的历史重任,那么还必须寻求发展方式上的创新。 
  首先,在教育事业发展上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迅速扩大规模,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除了培养一大批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带领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外,还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他们能在高科技的环境中去生存,去发展。因此迅速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才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的根本。然而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大国穷教育”的状况在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仅仅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使尽可能多的人接受尽可能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将会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中原油田在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小学的办学中去,扩大了基础教育的容量,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水平。至2000年底,中原油田的13年基础教育(含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9%,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超过了40%。 
  第二,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政策创新形成学校依法办学的机制,鼓励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压抑了学校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中原油田在教育管理改革中提出“局教育处宏观指导,区域整体发展,学校为本实施”的学校发展政策,鼓励学校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办学治教。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根据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客观基础和条件,自主选择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例如教育处正在通过政策创新,逐步下放课程开发的职责和课程管理的权限,让各级各类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让中小学拥有一定的课程开发和开设的自主权,通过课程体制的创新,确立学校开发课程的主体地位,使学校的自主性、人格化课程行为得到生长和发展,使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贴近学生发展多样化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学校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三,在教育技术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提供技术平台。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等学习与工作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又使人类智慧连为一体,正如比尔?盖茨所预言,“各地方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教师讲授。”孩子们的学习也将变得富有个性。中原油田正在大力进行基础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包括为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技术设备,实现学校间、区域间的联网、教育软件的开发、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等等。可以预见,当人类智慧创造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时,教育也将完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历史性转变,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开发与合理配置,从而从根本上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创新精神 培养 创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