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创建高新示范区做法体会与打算

时间:2022-01-01 15:22:04 浏览量:

 一、**高新区(滨江)概况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90年3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被宋健同志誉为“天堂硅谷”。滨江区于199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2002年6月,**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对高新、滨江两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党委、政府职能。体制调整后,区域规划总面积为85.64平方公里,由江北、江南和下沙三个区块组成。江北区块地处老城区中心,毗邻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是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江南区块位于钱塘江南岸,沿钱塘江而建,与西湖隔江相望,是**未来的城市副中心和科技城。高新区(滨江)具有五方面特点:一是体制创新。高新区(滨江)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设置党政机构。二是区位优势。沿江依桥,交通便捷。三是人才云集。我区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为6万。四是产业集聚。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高新区(滨江)已经成为浙江省最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人均创利连续六年位居前三位,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动画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先后成为国家级的产业基地。五是环境优化。近年来,我们按照“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的总体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创建和生态区建设,全区生态、居住、政务、人文、治安等环境不断改善,为全面打造“天堂硅谷”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12.2亿元,同比增长29.0%,财政总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15.52%,合同利用外资5.4亿美元,同比增长66.5%,出口总额20亿美元,同比增长48.8%。

  二、**高新区(滨江)巩固示范区的主要做法

  我区自建区以来,就十分注重环境建设,把营造和谐、清静、自然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2005年3月份正式被批准ISO14000国家示范区,特别是5月份隆重的授牌仪式以来,围绕“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的科技新城建设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全民积极参与,政策资金保障,以生态区建设为抓手,将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九个抓、九个努力”:

  (一)抓组织,努力加大领导力度

  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各生态区建设具有很多的相通性,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业务性强。为切实做好工作,我们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将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重新整合,进一步充实完善街道、部门内机构建设,落实具体责任人,形成区、街道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确立生态区建设为“一把手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抓手的战略地位。在区中心组学习中专门安排了ISO14000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区建设的专题,在党校的各类培训班专门设立有关知识课程。在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深入开展有关知识培训和宣传,增强各级干部群众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工作的自觉性。

  在2005年的环保生态工作会议中,我区明确提出把示范区巩固工作与**市“创模”复检、生态城区建设及文明城区创建有机结合,强化舆论、营造氛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大投入、创新方法,不断提升水平的创建思路。将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工作纳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中,同时在主任办公会议上多次专题研究示范区巩固和生态区建设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和推进办成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狠抓薄弱环节,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

  (二)抓宣传,努力营造创建氛围

  全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决策意识,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为示范区和生态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社会氛围。一是在《天堂硅谷》等宣传媒体上开设生态宣传专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二是精心组织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环境警示教育等活动,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并引导开展了保护母亲河活动;加强环保培训和宣传力度,先后开展了“绿色GDP与循环经济”等专题讲座、企业法人环保培训、社区环保讲座,进一步提高群众环保能力。三是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工地”等“多绿工程”创建活动和“安静小区”、“环保模范企业”的创建,扩大生态建设影响,并将其引入了基层。2005年我区新增市级绿色工地4家、绿色学校1家、安静小区3个和环保模范企业2家。四是通过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墙报等把循环经济理念引入社会各个层次。2005年全区在江南大道、东信大道、长河街道等主要道路和重要区域新增大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广告牌5块,在各个社区设立形式多样的宣传牌,从而使生态区建设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通过信息简报、媒体等及时通报、曝光生态环境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和难点,形成全社会参与关注环境建设管理的格局。

  (三)抓规划,努力提高创建起点

  我区将“科学合理、超前实用”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努力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为使生态区创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个较高的起点,确保2007年率先达到生态区建设要求,我区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2004年完成生态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生态规划体系,并在生态区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全面修订完善区内的排水规划、河道规划、绿化规划,同时着手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区园区改造建设规划的编制。我们还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对白马湖区域生态保护开发规划进行论证,并在区内各建设组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增加生态建设的专篇内容。在不断完善区级层面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街道、村(社区)开展生态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的编制。努力塑造环境优美、大气壮观、现代开放、富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个性的生态型新城区。

  按照“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弱势产业”的要求,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做到防治结合,坚持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重点推进信息港和医药港建设,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半导体材料及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高分子膜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通讯、软件、集成电路、动漫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钢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传统优势产品,提升竞争均势。在明确扶持重点的同时,对传统工业和产品坚持:一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积极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将污染环境严重和能耗、物耗高的产业及项目(如传统印染、颜料化工、传统电镀、铸造等)适时制定淘汰、关停计划,2005年先后拆除了用水、用煤大户长江实业和长河化工的醋酸乙脂生产线、关停了浙大精细化工和**腐乳酿造厂等沿江污染企业。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UT斯达康、华为三康等高新企业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全区累计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6家,正在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企业10家,市级环保模范企业2家。三是积极引导传统企业推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举办区电子商务推介演示活动和专题讲座,构筑传统企业与阿里巴巴、中化网络等区内著名电子商务企业交流平台,积极引导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化、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四是起动区域规划,抓好企业试点。在生态区建设规划基础上,联合科研院校,开展全区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同时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规划指导、政策鼓励、改革推动,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工作。

  (四)抓投入,努力提高建设标准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四高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完成污水预处理厂、污水外排泵房、污水输送专用管线等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实施国内首创的GIS自动监控系统,实行区域内自来水、污水、雨水“三位一体”的高效集中的运行监控与管理;配套建成路灯、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厕等设施;改善电力、公交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基础设施体现了由单项建设向综合配套转变,由单纯强调功能向注重生态环境转变,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了建成污水管网210公里、自来水管网200公里、雨水管网150公里。日处理垃圾450吨的**绿能垃圾发电厂运行正常。

  我区在完成大气自动监测点建设,实现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连续监测的基础上,加大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控)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投入130万元完成了区域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控)平台建设,部分污染源的在线自动监测(控)已进入调试,争取在年底前完成40家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控)设施的安装,使之真正成为我区打击违法排污的一双电子眼。

  (五)抓审查,努力提升产业档次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始终坚持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项目不批,污染严重的项目不批,治理难度大的项目不批;坚持优先引进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环保型的项目。抓好建设项目日常审批管理工作,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审查,实行污染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将有污染的项目拒之门外,2005年共否决了20个污染项目。对已批准入区的产业项目,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区环保分局同时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跟踪管理办法,强化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竣工验收,确保“三同时”制度的严格执行,从而保证高新区进区项目的高技术、高产出、低投入、低消耗,有效地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六)抓制度,努力强化环保职能

  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施总量控制工作,确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和生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万元的奖励,同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产业扶持、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七)抓整治,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强化水环境治理。以实现“河深、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认真实施“万里清水河道整治”,高质量地完成高教园区河、解放河、西兴后河、新畈里孙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和水生态系统恢复。不断提高河道长效管理水平,根据当前河道管理的现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片包干,各自负责本街道区域内的河道管理,区农业、城管等部门负责全区河道的巡查和抽查,做到一般河道每周巡查一次,重点河道每周抽查不少于两次。同时,加强水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乱倒垃圾、侵占河道等违法事件,较好地保证了区内河道的整洁与畅通,从而使区内北塘河、建设河、永久河、新浦河、花园徐直河等主要河道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我区加大了对钱塘江沿线单位的监管频次,取消所有沿江排污口,至此提前两年完成排污口拆除任务,从根本上消除排污隐患,确保了饮用水源的安全。

  强化大气环境治理。积极开展大气环境污染第四阶段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实施“禁燃区”中期工程,开展全区炉窑的监测工作,对列入2005年“禁燃”范围内的22家企业进行了总动员,并对其按拆迁、改造、取缔等进行分类管理。

  (八)抓执法,努力提高治污水平

  不断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工作,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切实转变建设项目重审批、轻管理的状况。注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我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含新、扩、迁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批后分类管理,同时加大建设项目现场查处力度,对建设项目存在的环保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违反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已造成污染的建设项目,加大打击力度,纠正各类建设项目的违法行为,提高了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实际执行率。注重三来件和人大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根据不同时间的生态环境管理重点,环保、卫生、工商、城管执法等部门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安全执法检查、无证经营专项大整治、噪声专项治理和纳管企业集中整治。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疏堵结合方式,加大现场查处力度,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05年先后出动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污染设施场地900余处,责令限期整改单位100多家次。开展截污纳管规范整治工作,重点组织对西兴工业园、长河工业园、浦沿沿江企业截污纳管情况进行地毯式摸底调查,逐片逐企规范接管行为。经过努力,现我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全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2%。

  (九)抓管理,努力提高环境绩效

  不断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加大对体系有效性运行的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真正将体系运行落到实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真正实现“持续改进”目标理念。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充实完善机构建设,落实具体责任人,形成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确立生态区建设和示范区持续改进为“一把手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抓手的战略地位。按照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巩固ISO14000示范区创建成果。认真按照ISO14001标准,组织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的编写、修改相应的体系文件、及时进行内审、管理评审,定期召开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积极推进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同时在区内主要场所(如政府办公楼、会展中心等)设置一定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宣传标牌,在区内主要道路、公共场所设置一些生态环保的公益广告,浓厚全区创建氛围。

  (二)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

  按照《高新区(滨江)生态区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年度任务分解表(2004—2007)》和《加快推进高新区(滨江)生态区建设若干意见》,全面实施《**高新区(滨江)生态建设规划》,细化生态区建设具体指标任务,在全面完成省、市任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2007年底我区基本达到生态区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尽快实施三街道生态建设规划,争取每个街道完成3-4个市级生态社区(村)的创建;督促有关部门加快长河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西兴垃圾中转站的改扩建,同时强化农村垃圾收集示范村建设,确保2006年年底前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这一生态区指标率先达标。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全面启动铁路河、西兴后河、花园徐直河、长河、永久河等区内河道的整治,提高全区水环境质量。加大生态示范项目的建设,在现有沿江景观工程实施的基础上,融入生态理念,使这些项目也成为一个生态建设的亮点。

  (三)进一步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重点对钱塘江边、西兴、长河、浦沿集镇及科技园的截污纳管进行专项整治,真正实现雨污分流。通过增加对区内锅炉烟尘排放日常监督监测,消除冒黑烟现象,逐步淘汰小吨位燃煤锅炉,加强对燃油大户的油质监控,巩固“烟控区”、“噪控区”创建成果,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进一步改善我区的环境质量。在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切合我区实际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引导区内产业结构调整。

  (四)进一步依托科技,提升水平

  在继续做好总量控制、环境污染信访、排污收费、建设项目审批等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力度,使全区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的企业数达到40家,从而完善我区污染源在线监测(控)系统网络,使其真正发挥电子眼的作用。

推荐访问:示范区 打算 做法 体会 创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