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正文

大学教育与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04-04 15:10:26 浏览量:

    摘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带有科学研究的许多特点,又具有自身特有的内涵。文章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研究性学习与大学创新教育、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关系;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大学从塑造学生转变到学生自我塑造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随着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强调学习应带有研究的性质,怎样的学习才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这需要我们对研究活动的特点有所认识。有人对研究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归纳,认为研究意味着学习已有的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意识与努力。研究的特点:第一,深刻性,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材料为依据,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本质性的认识;第二,专题性,即对事物进行专题的析理;第三,主体性,研究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对客体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比较鲜明;第四,广泛性,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它包括的范围比较广。
 
    研究性学习基本含义大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落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上。即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指学生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
 
    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和学习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学习理念,即不能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基本结构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主要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学习生活。研究性学习在结果和过程两者之间更重视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以个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依靠学习团体智慧、分工、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在学习与实践中持续产生学习动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式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因此,作为高校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选题、搜集资料、实施调查或操作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环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是研究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对所选课题进行共同研讨,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所以,教师的教也是研究性的;学生学习的形式多以小组合作进行,经过组员的通力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研究性学习是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并重的学习活动,尤其强调研究过程,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发现科学真理的正确方法,这与现在学生只注意记忆科学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根据布鲁纳对学习的分类,研究性学习属于他所说的发现学习的范畴,与接受学习相对应。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现代教育中之所以突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废除接受性学习,而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传统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居于中心位置,而发现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边缘化。
 
    二、研究性学习与大学创新教育
 
    大学的精神内核是创新精神。大学鼓励、倡导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地方,是追求学问的热土,它为人们提供知识与思想,形成自由气氛,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从而改变世界,改造人类自身。大学作为文化传播与增殖的重要园地,通过教育培养千千万万继承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并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形成绵延不断的文化流,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繁荣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阐释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和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不创新,中国就没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历史,超越自我,才能赢得发展、赢得未来。江泽民同志还从教育角度阐述了创新这一时代精神,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教育的特殊地位、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创新以创新人才为主体,而创新人才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创新以创新精神为先导,而教育是创新精神的动力源;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为基础,而教育是生产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的主要基础。总之,教育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大学的创新教育必须依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保持经济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发展向高校提出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世界各国都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中提出了“基于研究的学习”。认为基于研究的学习是建立在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学习过程。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也都纷纷采用旨在提高大学生研究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国也先后三次(1999,2005,2007)以文件的方式强调高校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全体大学生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学习方式,唯其如此,大学的创新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三、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导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是重点,道德素质教育是方向,身体素质养成是前提,心理素质是动力。大学教育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大学目的理想的新飞跃,是指导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优良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人类的学习是一个自我认知、管理和调节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完善自己、促进发展,完成知识的社会化建构。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活动,也是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大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巩固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品格、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困难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解决,从中可以得到意志的训练。这些经验对学生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大有益处。再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选择的课题都是从社会、生活等方面入手,如国际形式、人类和平与战争、饥饿等宏观的问题,又如女童入学、心理健康等微观的问题。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大学生自觉地认识社会,认识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自己的责任。最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个体在长期的对科学真理探索、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深化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表现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崇尚创新,倡导并体现为有所进步、有所贡献的人生取向与精神追求。通过研究性学习,大学生探索科学真理,认识科学本质,逐渐形成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是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之路
 
    近些年来许多大学将塑造“大师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进行了很多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面向大学的各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中出类拔萃者稀缺难觅。同时,大学生对当前的大学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满意度偏低。据华中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北京、武汉15所大学近28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人才培养现状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评价为“一般”的占49%,居首位;“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21.3%和7.7%;而“满意”和“较满意”合计仅为22%。约50%的被调查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持不置可否的态度,近1/3的学生提出了批评,只有两成学生予以肯定。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与大学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培养方式可以称为“外塑式”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外在因素(如教师、教材、教育环境)对人才的塑造,因而重教不重学,学生在教育中仅仅被当作教育塑造的对象,把培养学生的过程等同于制作雕塑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存在巨大差异,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是用做雕塑的原材料是没有自主性的,雕塑家的意志可以完全地在原材料上得到实现。但是学生却是具有自主性的,外在的塑造仅仅是学生成才的一个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外塑的结果。传统教学的塑造性与雕琢性使学生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客体,人为地过分雕琢使学生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因此,有人提出“大学教育的生产与自我生产”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的“自我生产”,是学生基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在一定教育“生产”基础之上,自行采取某种或几种相关的形式及方法,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的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自主消化、吸收、积淀和内化并通过实践进行演练、验证的过程,其特点是学生基于自身原因或环境原因,自觉加工知识和进行自我塑造。
 
    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的导入,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自我塑造的过程或自我生产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只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才能摆脱“被塑造”、“被生产”、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局面。正基于此,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观,积极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自我塑造,使大学教育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3、蔡文书,王希辰.研究性学习与理想和现实的大学教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3).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江泽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6-16.
    6、刘振天.志当存高远——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学理想的新探索[N].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2).
    7、卫平.大学教育的“生产”与“自我生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本文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一般项目[粤教高[2007]68号]《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成果。
    (作者单位:向海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詹文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
   

推荐访问:研究性学习 大学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