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时间:2021-11-07 21:30:54 浏览量:
“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泰兴市农业局
  为切实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省编制“十一五“政府投资专项规划工作的要求,编制《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2006-2010年)》。
  一、规划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农业各项工作的领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客观分析“十五”时期的农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科技服务及保障体系与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够、质态不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亟待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其主要原因便是因为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已较大的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泰兴现代农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家、省、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与方针,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及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我市农业实现产业化、外向化和生态化。
  三、基本原则
  坚持联系实际,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规划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预见性。投资应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侧重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建设项目、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四、战略目标
  通过增加投入,使农业服务体系功能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各产业和门类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规模更大,优势更强;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五、投入重点
  1、支撑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七大体系建设;
  2、结构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培育;
  3、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4、农产品质量建设;
  5、农民技术培训。
  六、投资的重点项目初步安排及主要方向、规模、任务
  (一)、农业支撑和保护体系建设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推广更新、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服务和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年来,全系统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水产中心、林业中心、畜兽卫生监督所、执法大队、农科所、农干校等7家事业单位的办公费等公用事业经费并未列入财政拨款计划。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很大地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最大发挥。“十一五”期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按标准拨足公用事业经费(每年约150万元),不断增加运行费用支持和投入的额度,使之与建设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相适应。
  2、农作物、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现有的农作物、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在近几年稻麦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经受住了考验,但限于监测手段落后和服务实力的不足,仍存在不少缺陷。为适应现代农业无公害标准化发展的需要,亟需加大投入,建设成为预测预报准确,反应迅速,措施及时到位,综合防治效益良好的工作体系,把病虫危害损失率降到最低,化解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安全风险。
  3、市乡基层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体系建设
  我市现有畜牧兽医水产技术人员652名,多年来,他们全靠“一双眼”、“一双手”、“一双腿”服务。由于诊疗仪器、设备简陋,常造成一些误诊、错诊,跟不上畜牧渔业发展的新要求,并给养殖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拟通过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和提高畜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符合我市特色的养殖业支持与保护体系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继续深化养殖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我市从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跨越,渔业生产达到更高更优的水平。规划建立1个市级畜禽疾病诊断中心,不断完善诊疗设备,大力提高诊疗技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1个市级鱼病自动诊断系统,每个乡镇都建立完善的鱼病防治体系。
  4、动物防疫基础免疫体系及实验室建设
  禽流感、牲畜口蹄等疫病在国内外频繁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损失的事实充分说明,动物防疫工作是关系到畜牧业安全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我市是畜牧大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还会越来越高。但我市动物防疫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目前的动物防疫职能仍由兽医人员承担。兽医人员虽承担防疫的公益性职能,却不享受财政拨款,工资靠临诊收费自收自支,畜禽流感越多,收入会自然增加。而免疫注射不向群众收费,防疫到位后,发病得到控制,兽医的收入反会下降。防疫队伍自身存在的定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严重妨碍畜禽防疫安全的重大隐患。要想解决这对矛盾,必须改革现有体制,将属于公益性的防疫工作由政府投资,解决防疫人员的工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免疫、监测和治疗,杜绝无规定疫病的发生,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我市生猪饲养量140万头,家禽饲养量1000万羽以上,需专职人员250人,预计每年需400万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国际上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我市畜产品无法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对动物疫病监控和药物残留监测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强化实验室建设。目前我市动物疫病实验室60m2,且仪器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冷库15m2。按照上级要求县级实验室必须达到200m2以上,冷库100m2。需扩建实验室150m2,冷库80m2。需资金100万元,仪器设备100万元,分两年实施。实验室完善后,负责全市的动物疫病的监控监测和药物残留的监测,有利于推动我市畜牧业安全生产和发展。
  5、牲畜血吸虫病监测及防治体系建设
  近几年,长江水系发生了血吸虫病疫情,邻近县市局部地区钉螺扩散明显,自2002年起,我市也发现了多起输入型血吸虫病病人。目前全市生猪饲养量为140万头,奶牛为1200头,山羊为60万只,其中沿江8个乡镇中,生猪饲养量为30万头,奶牛栏存为260头,山羊为10万只,直接受到到疫情威胁。此外,养殖户引进的牲畜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血吸虫病疫区,血防工作形势严峻。规划建立1个市级监测站及8个乡镇监测点,对沿江家畜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病畜进行治疗和处理,切实控制传染源。充分利用十边隙地种植牧草,改造江滩、河沟,改放牧为圈养,切断传播途径。促进泰兴地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6、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及仪器设备更新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县一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新品种新技术创造性和适应性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县城农业经济科技生产力的孵化器。作为全市唯一的农业科研基地——市农科所,由于多年来物质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仪器设备或残缺不全或严重老化,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拟通过本项目实施,进一步强化我市的农业基础研究工作,解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品种和技术这个最根本的基础问题。
  (二)优质主导产业培育及基地建设
  1 、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
  (1)特色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
  鲜食特色玉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其籽粒中糖分、蛋白质、赖氨酸及其他多种氨基酸、脂肪等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籽粒中的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适口性好,且易于消化,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新型佳肴。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加工产业已经开始启动并在逐步完善。其加工的产品主要为甜玉米罐头食品,但年生产量仅在1万吨左右,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多样化,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所需,我国鲜食玉米产品的年加工量应在100万吨左右,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高,将成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但因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我国特用玉米产业竞争力不足。前几年泰州市旱作所选育了优质糯玉米新品种——苏玉糯6号,形成了若干优质特色新组合。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立项研发优质专用新品种,引领泰兴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2)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万亩示范方建设
  近年来,国内专用花生加工业迅速发展,出口量不断增加,产品供不应求,全国及本省花生市场价格持续高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泰兴花生为我市较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产量高、价格高、种植效益高,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突出。全市幼龄银杏园面积达12.5万亩,初期间套花生,亩效益达800-1000元,具有极高的比较效益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银杏园近期效益;花生生态效益显著,不仅能固氮养地,而且通过轮作换茬,可有效的抑制现有病虫草的发生和蔓延。泰州市旱作所通过长期的花生育种,选育了一批优质专用新品种,虽然基本解决了全市近期内优质专用品种的要求。但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看,加快选育更为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专用品种,仍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市旱作所在选育泰花系列花生品种的同时,研究配套了一系列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新技术,制定了相关栽培技术规程,也积累了一定数量各种类型的花生品种资源材料和中间材料,为今后的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增加投入,由市旱作所实施系列新品种选育和万亩高产高效示范方项目,对全市花生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优质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豆、甜豌豆、荷仁豆、蚕豆、脱毒山芋、芋头等本市特色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但因品种种性退化、混杂严重,栽培技术更新缓慢,产量、品质、种植效益大打折扣,针对诸多难题,泰州旱作所通过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已经开始起步,但距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示范。
  2、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要食粮,泰兴市100多万亩耕地中,常年水稻面积60多万亩,总产稳定在36万吨上下,目前所栽培的品种都是品质优良的粳稻品种,在市场上深受市民欢迎,销路一直较好。但是在强化基地建设、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模培大培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品牌创建、切实提高效益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3、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我国用于制作优质饼干和糕点的弱筋小麦需求量600万吨,自给率仅5%,主要依靠进口。农业部制定的有关规划中,把建设和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列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投资项目,明确提出在长江中下游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发展优质弱筋小麦1300万亩。
  我市常年小麦面积55万亩左右,通常以中筋红皮小麦为主,销路狭窄,效益不高。而发展优质弱筋小麦却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水土优势。在江苏省建立的5个基地中,经品质鉴定,我市是3个合标县市之一。加之我市有苏三零面粉集团可以就近加工,更有其它基地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基地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据测算,优质弱筋专用小麦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高8~10%,且平均单产比普通小麦高25公斤/亩,在同等投入条件下,每亩可增收50元左右。规划经过三年建设,建成5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农民可直接增收2500万元。加工企业还可降本增收3000万元左右。这既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又可较大地提高种植业效益,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油菜全身都是宝,菜油是我市市民的主要食用油,双低油菜的饼粕是非常好的畜禽饲料,秸秆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源。若在规模和特色生产上继续加大投入,真正形成我市的强势产业,必将为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5、特色地下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
  我市高沙土地区占耕地总面积75%。香荷芋等地下农产品既是高沙土地区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又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地方特产,既可以原料上市,又可加工成速冻仔芋、芋艿粉、芋艿圆等多种食品,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市香荷芋已获得了无公害产品标志。香荷芋一般亩产仔芋1100公斤以上,均价1.2元/公斤,亩产值1320元,亩可获纯利500元,生产中抓住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改良扩繁,推广应用以垄作覆膜、种芋脱毒快繁及机械化播收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可亩增产20%以上,亩增效益300元左右。加之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10万亩地下农产品规模特色生产基地,农民年可获利5000万元。
  6、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我市常年蔬菜地20多万亩,设施蔬菜面积不足万亩,城乡倒流、外地蔬菜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现象仍没有根本改观。规划继续加大投入,扩充规模,增加总量,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特色产业,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挺进上海、苏南等大中城市,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对于提高种植效益,致富农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7、畜禽品种改良、推广与畜禽小区、无公害基地建设
  多年以来,我市的畜禽养殖品种单一,品质相对较差,养殖方式分散、粗放,养殖效益较低。近几年,全市淘汰更新畜禽品种的力度加大,品种改良步伐呈进一步加快趋势,规模养殖也有一定的增加。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市畜牧养殖的品种格局,规模养殖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政府扶持、投入和奖励的力度,继续抓好生猪、家禽、山羊等畜禽品种的改良工作,切实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和无公害养殖基地的建设。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切实提高我市畜牧养殖业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8、特种水产种苗繁育重点市建设
  近几年来各地特种水产发展迅速,养殖效益相对较高,而特种水产种苗却供不应求。我市现有斑点叉尾鮰、赤眼鳟、南美白对虾育苗能力2亿尾以上,具备了这三个特色品种规模繁殖种苗的工作基础。根据我市水面少,池塘面积小的特点,应该积极鼓励和发展特种水产种苗繁育。拟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较大地提高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单位水面效益。
  9、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及示范园区建设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十一五”期间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继续加大农业高新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向技术要产量、质量和效益。
  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形成了本地特色的种植业、蔬菜、果树、养殖及农业观光与休闲产业。为增强园区内特色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继续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拟对现有园区进行升级和辐射,以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增强辐射、引导和示范效果。
  10、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建设
  省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位于我市宣堡镇,于2003年9月23日经省林业局批准建设。公园占地9700亩,包括张河、联新、孔桥、银杏、纪沟、毛群等6个行政村。现有定植嫁接银杏树65800株,其中挂果树17190株,白果常年产量45.4万公斤,树龄百年以上的4718株,200年以上506株,1000年以上的2株。园内春季嫩枝吐翠,一片葱绿;入夏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秋天金果累累,满园飘香;寒冬虬枝傲天,迎风斗雪,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关专家誉之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罕见的古银杏群落”,曾先后吸引亚、非、欧美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观光考察。目前,我市正在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建设,整体推出“银杏之乡”一日游、“农家乐”等文化品位较高的特色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我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改善对外窗口形象,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又一重要载体。本项目计划分五年实施,预计总投资1亿元,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约1000万元。
  11、雄银杏生产基地建设
  我市是“中国银杏之乡”,主栽品种“泰兴白果”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是传统的名特优产品之一。全市现有定植银杏树630万株,年产干果4000吨以上,约占总全国产量的1/3,而雄银杏树仅3万株,年产雄花1吨左右。按照雌雄合理配置比例100∶2--4,目前我市雄银杏资源奇缺,严重影响了人工授粉和雄花的开发利用。而从外市引进雄花易带来病虫害,花粉的质量不稳定,影响授粉的质量和“泰兴白果”的品质,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为此建议由政府投资,建立专项资金,在市果园场、第二捕捞公司、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乡村主干道中沟河道两侧发展雄银杏树10万株,以平衡我市银杏的雌雄比例,彻底解决由外地购进花粉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促进银杏雄花粉的开发利用和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该项目规划分五年实施,预计总投资500万元。
  12、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建设农田林网是我市造林绿化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近年来因低产田改造、节水工程的实施等原因,部分乡镇农田林网缺株、破网、断行现象严重,与国家平原绿化合格市的标准差距较大,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必须重点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坚持“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抓好未林网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的营建和已林网农田的完善提高,在全市开展农田林网合格村、合格乡镇达标活动,构造我市农业生产的生态屏障,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该项目规划分五年实施,预计总投资600万元。
  13、沿江生态防护林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25公里长江岸线,结合沿江开发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建设,整合全江滩、江心洲、江堤资源,建设长江生态防护林工程,在高等级公路两侧建设绿色通道,在化工开发区与城区结合部建设防护隔离带,努力将长江沿岸建成生态林业的基地,防洪保安的阵地,观光旅游的胜地。大力推行立体经营,滩地营造意杨、汜柳,林下增养水禽,开沟围网养鱼。计划建成万亩生态防护林,总投资800万元。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建设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生死存亡,近两年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重视。已先后申报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注册了一批商标,编制了一批技术规程,城区农产品市场实行了质量准入,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特别是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的情况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还远远不相适应,放心菜、放心肉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引起高度重视。规划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发展为核心,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整体提高农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市范围内求得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综合体系建设
  力争用5年的时间,建立起基地与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综合体系。主要任务: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进行测定;对农业投入品的成份进行测定;对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农(兽)药残留等进行定点检测并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公布,确保“三放心工程”落到实处;依据检测结果,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加以规范。通过严格两头检测、中间监控的基本程序,确保我市生产出的大宗粮油、蔬菜、果品、水产品、畜产品等达到无公害标准,使我市80%以上的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化。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总投资规模为560 万元。
  2、农产品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引进、示范与应用研究
  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欧州、东南亚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无公害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自身安全、品质标准,拟学习、借鉴、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研究、借鉴和示范应用,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益。
  (四)生态农业县(市)创建
  创建生态农业县(市)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途径。最近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把80%的县(市)建成生态农业县(市)的目标。省农林厅、水利厅、环保厅、建设厅为此联合发文对生态农业县(市)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清”工程为重点,重视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有效控制农村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2004年我市已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的验收,为生态农业县(市)的创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立项创建生态农业县,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
  (五)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根据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科技进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也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拟通过本项目的硬件投入和市乡两级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三个目标:
  一是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信息化。即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林果生产、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发布。二是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信息化。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各种资源配置、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需求量)、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供求大起大落,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损失。三是农业政务办理的信息化。通过农业网站的“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农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进出口许可以及绿色食品认证等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务的网络化处理,增强政务管理透明度,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
  规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上连科研院所、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大型农贸市场,下接乡镇农技站、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和规模养殖户的我市农业信息化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各节点可开展网上问答和查询,适时进行远程教育,发起和召开视频电话会议,部分农民可根据自身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农业节目点播,以达到农业生产效益的快速化和最大化。总投资约740万元。
  (六)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近年来,因假农资出现的坑农、害农案件屡屡发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打击农资制假、售假工作都十分重视。农业局是农资打假的职能部门、牵头部门,对农资打假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具体打假工作由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负责。由于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刚刚组建,执法装备差,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财政上对执法工作无专项投入,只能靠以罚养法,这样很难适应农业执法面广量大、工作艰巨的需要。为此,规划建议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执法专项经费的投入,改善执法的装备,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按国家规定落实农业执法人员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政策、待遇等。
  (七)农科教培训工程
  1、农业科技人员有序进修与知识更新工程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制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农业科技人员面临着严重的知识老化,只有通过有序进修、培训与知识更新,才能更好地组织解决新时期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侵害、畜禽防疫、农林牧渔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应用,适应新形势下指导和服务现代农业的要求,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换代。
  2、农民培训工程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央农村工作有关会议明确要求: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政治工程、富民工程,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我市能否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我市实际,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以市农干校为主的培训基地建设,增强培训能力,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系统地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文化学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以及政策法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外经外贸、时事政治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对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通过5至10年的努力,着眼于提高农民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一大批现代农民。通过进行适应本地需要的实用新知识、新科技培训,使80%以上的农民掌握1至2项实用新技术;培养10万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劳动者。乡镇成校与农业企业、农产品基地建立起密切联系,积极提供科技、教育、信息服务;在市农干校建立起稳定的农口专业办学体系,向农村输送有较高素质的农业后备劳动力。

推荐访问:十一五 专项规划 农业 政府 投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