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走向

时间:2021-12-21 15:18:35 浏览量:

  目前,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应当肯定,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需要继续坚持,但是,真正推广实施的难度也很大。它除要求政府开展更加细致入微的工作外,还需要考虑到种种制度性约束,通盘规划,制定长远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一、服务型政府:政治还是治政?

改革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而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好两大问题:政治与治政。

政治学研究表明,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 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属于公共事务的,纳入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由公共权力(政府)部门采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决。属于私人事务,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间(包括个人之间、组织协会之间)通过协商、交易等方式去自行解决。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可以主要地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

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看,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治观念的根本转变:从以统治百姓为核心的政治观念转向以服务百姓为核心的治政观念。前者重在“治民”,限制百姓;而后者重在“治官”,限制政府权力。这一转变与以“控制国家”为内容的民主宪政发展方向并行不悖。

基于上述认识,应当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看作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和任务。因为那不仅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径,而且,从中国的实际考虑,把它作为战略目标,放在与当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一样的位置上,可以通过推动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改革,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变革,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二、政府创新:“形象工程”,还是系统工程?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形象工程”。建一个“市长信箱”,设两个“局长接待日”,搞三个听政会,弄几个“政府主页”,并不足以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的全面创新。

我们习惯了“政治式的”(治民、管制、服从)思维和行为。现在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那要求我们培养另外一种“习惯”,那就是“治政式的”思维和行为。这种“治政式的”思维和行为的核心是“治官”,实施的是“管制+自治+自由”的治理模式,强调“服务”而不是“服从”。所以,适应这一革新的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服务型政府要求摒弃传统的官僚制式的社会管制型政府理念,树立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私人部门和所谓的“第三部门”)携手合作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民主”+“宪政”+“治理”,它体现的是以民为本、依法治政、共管共治的治国理念。

服务型政府建设还需要在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和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政府角色被界定如下:在国际社会中,政府是国家主权机关;在政治体系中,政府是政治权力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是公共管理机构;在经济生活中,政府是市场秩序监护人;在民间生活中,政府是社会纠纷仲裁者;在私人生活中,政府是公民权益维护者。这样,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要恪守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和职责,全面推广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度、公示制度、听政制度、监督制度。

在具体的政府行为方面,要切实做好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将诚信政府落在实处,杜绝形象工程和运动式管理,要实实在在办事;政府做事要有系统规划,要有成本效益意识,要有责任观念和明确的问责机制。第二,政府管理要做到有板有眼。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件“细活”,它更加关注于管理的细微之处,要求政府工作更加精心细致。19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总体方向是缩小政府管辖范围,实行解制改革,其重点不是针对结构问题,而是着眼于管理细节,实现管理操作和过程的精致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虽然受到来自结构方面的制度性约束,但在既有结构条件下还是有大量细致化的工作要做也可做。强调政府要为百姓提供服务,而百姓所直接感受的并不是结构和制度,所认同的也不是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大场面,做了多少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安全不安全、麻烦不麻烦、便利不便利、冤屈不冤屈。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遵照结果导向来改造政府。这种结果必须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感受、去定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有一个口号,要像企业经营那样去经营政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企业服务与政府服务来检讨政府工作。其实,明白了企业做服务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道理。企业做客户服务,首先要明白它的服务对象是谁,其次要明白这些客户的需求是什么,然后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做好政府服务,就要求把百姓分成不同群体,看看政府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事情:对城镇居民怎么做?对农民能做什么?对民工能做什么?对学生和教师能做什么?对中小企业能做什么?对于大型企业能做什么?对于社团组织能做什么?对于游客能做什么?对于军人能做什么?依此类推,可以不断深入细化,而且能够让各级政府有积累性地推进地方工作。

三、政府再造:单兵突进,还是双管齐下?

一般认为,政府改革只是政府内部结构调整。因此,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理应放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人事改革、制度创新等方面。这些工作当然重要。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还有另外一个属于政府之外的工作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处于非政府领域的社会自组织的发展。

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的实现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改造我们的政府,实现政府解制和减负,让它真的成为一个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机构;二是改造我们的社会,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在能够实现社会自理的领域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在不能自理的领域,实行政府与社团组织的共管共治。

这里需要明确几个概念。第一,旨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并不仅仅是行政改革,而是政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调整政府内部的关系,而是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并不简单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收缩。针对我们原来的政府模式,简政放权当然是必要的,而且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做。但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放权放给谁,政府放弃的阵地由谁来“占领”。

政治学研究还表明,国家与社会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国家的退却和政府职能的收缩是以社会自组织的发展为条件的。因此,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的同时,一定要制订社会发展促进战略,鼓励和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把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治生活,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自我管理),既可以提高管理绩效,也可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政府负担,避免政府直面社会矛盾和冲突而没有回旋余地。

基于上述认识,政府应该将社会自治视为政府管制的可替代战略,把社团组织的发展纳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中来,为社团组织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社团组织服务本身也是服务型政府应该的作为):降低社团登记的门槛、简化程序,方便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并可以考虑在税费等方面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活动给以鼓励。

推荐访问:理念 走向 服务型政府 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