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中政府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1-12-23 15:43:49 浏览量:

摘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资金难”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各类社会资本由于其“逐利”的本性,缺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动力;而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选取了政府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增长二个变量,通过实证的方法对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及支农结构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府应在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问题中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资金难、政府主体作用、实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难”现象

    1.农村正规金融极度萎缩
    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四大商业银行及农发行纷纷撤出农村,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好些地方已经完全撤出,而仅留下来的网点也往往通过资金上存, 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只从农村吸收存款,不对农村发放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这两类仅存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也严重不足:农村信用合作社经历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以后,虽然仍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出于自身盈利性、安全性的考虑,商业化倾向严重,据统计,农业贷款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重1999年为46.2%, 2000 年降低到34.2%,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常常难以得到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经过一系列的业务范围调整,其信贷资金运用绝大部分集中于粮棉油流通领域,其贷款主要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随着粮棉油收购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的逐步实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急遽萎缩,而与此同时,一些支持难度远远小于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的带有公益性的经济活动如良种繁育、种籽购销等,不能得到政策性信贷的支持,更得不到商业性信贷;邮政储蓄自成立以来,其存款余额就快速上升,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在农村领域的存贷业务网点,为中国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提供了巨大的吸储空间,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性对解决农村资金难问题并无益处;虽然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但如果中央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其资金流向,可以预见邮政储蓄“抽水机”的角色很难发生根本改变。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又返还给了农村领域,但很有限,远远不能补偿农村资金的流失。据农业部统计资料, 2004 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近15% , 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还不到6% , 我国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不足30%。同时,据资料显示, 全国每年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达6000亿元,农村资金外溢使原本就很糟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同时也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民间合作金融机构缺位,农村地下金融活动盛行
    民间合作金融机构缺乏有效运行机制,农村合作基金会是民间合作金融机构的一个典型,它产生于农村严重缺乏生产资金时期,具有互助性、社区性,在组织内部融通资金,资金投放以短期、小额支持农业生产为主。作为民间合作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一个资金自筹,不以盈利为目的,又缺乏政策支持的集体组织。由于法人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出现投资难以回收、拖欠率高、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它对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又消失了。2006年12月22日,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规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这个意见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有限,实施效果尚有待商榷。而2007年2月4日,银监会颁布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对农民申请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放开了大门。但是,应该看到农村的金融人才极度短缺,好多农民对金融常识都不甚了解,所以,农民互助合作金融也缺乏可以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而真正有专业金融知识的人在现有的政策情况下,也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农村工作。
    农村合规金融机构的无效率还催生了农民之间的私人借贷,然而,私人借贷虽然活跃,但缺乏规范和法律保障,且规模狭小、利息高,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难以成为解决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主要形式,由此地下金融应运而生。地下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作为农村非正规的民间金融对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增加农户的投资,对农业生产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是非常“脆弱性”的行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明显,农户的还款能力是很难有稳定保障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高利率运行,可能会加剧一些经济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贫困化。从本质上讲,地下金融的“趋利性”决定了这种金融形态并不适合去支持相对脆弱的农村经济。
    总体来看,农村金融的现状是:一方面,正规金融发展极度萎缩,不仅不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把农村本来就不多的资金转移到城市,充当了“吸水机”的作用;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或者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样无法给农村提供必需的资本。换言之,市场在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时是“失灵”的、低效率的,为了弥补市场的失灵必须加大政府“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然而,现实中政府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衡量政府的作用,我们引入政府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增长二个变量加以考察,分析政府能否通过财政支农提高农民收入,及政府应如何支农以实现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财政支农及农民收入的现状
    随着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日益引起政府的关注,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大大改善,2005年发改委提出,财政支农要做到两个“高于”,即确保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比例高于2005年,投资的绝对量高于2005年。但是,财政支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支农现状
    财政支农、补农总体力度不够,且被多方截留,真正能到达农民手中的资金少之又少,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为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15%左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国家财政支出中支农及农业支出占比
年  份 财  政  支  出(亿元)  支农支出
(亿元)  农业支出合计(亿元)  农业支出占比 (%) 支农支出占
比(%)
1978 1122.09 76.95 150.66 13.43 6.86
1980 1228.83 82.12 149.95 12.20 6.68
1985 2004.25 101.04 153.62 7.66 5.04
1989 2823.78 197.12 265.94 9.42 6.98
1990 3083.59 221.76 307.84 9.98 7.19
1991 3386.62 243.55 347.57 10.26 7.19
1992 3742.20 269.04 376.02 10.05 7.19
1993 4642.30 323.42 440.45 9.49 6.97
1994 5792.62 399.70 532.98 9.20 6.90
1995 6823.72 430.22 574.93 8.43 6.30
1996 7937.55 510.07 700.43 8.82 6.43
1997 9233.56 560.77 766.39 8.30 6.07
1998 10798.18 626.02 1154.76 10.69 5.80
1999 13187.67 677.46 1085.76 8.23 5.14
2000 15886.50 766.89 7718.42 7.75 4.83
2001 18902.58 917.96 1456.73 7.71 4.86
2002 22053.15 1102.70 1580.76 7.17 5.00
2003 24649.95 1134.86 1754.45 7.12 4.60
2004 28486.89 1693.79 2337.63 9.67 5.95
2005 33930.28 1792.40 2450.31 7.22 5.2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总量上是增加的,但相对量却呈递减趋势,支农力度逐步减弱,尤其是2000年以来,虽然“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层决策者的重视,但是无论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农业支出占比在2003年达到最低水平7.12%,而支农支出占比则达到4.60%的最低点,即使是新农村建设正式确立的2005年这两项指标也都较2004年有了较大降低,农业支出占比和支农支出占比分别降低了2.45,0.67个百分点,达到7.22%,5.28%。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如印度、泰国等,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
             表2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单位:亿元
年  份 合     计  
支    农
支    出
  农    业
基本建设
支    出 农    业
科技三项
费    用 农  村
救济费
  其   他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比
(%) 科技三项费
占比(%) 农村救济占比
(%)
1978 150.66 76.95 51.14 1.06 6.88 14.63 33.94398 0.70357 4.5665737
1980 149.95 82.12 48.59 1.31 7.26 10.67 32.404135 0.87362 4.8416139
1985 153.62 101.04 37.73 1.95 12.90   24.560604 1.26936 8.3973441
1989 265.94 197.12 50.64 2.48 15.70   19.041889 0.93254 5.9035873
1990 307.84 221.76 66.71 3.11 16.26   21.670348 1.01026 5.2819647
1991 347.57 243.55 75.49 2.93 25.60   21.719366 0.84299 7.3654228
1992 376.02 269.04 85.00 3.00 18.98   22.605181 0.79782 5.0476039
1993 440.45 323.42 95.00 3.00 19.03   21.56885 0.68112 4.3205812
1994 532.98 399.70 107.00 3.00 23.28   20.0758 0.56287 4.3678937
1995 574.93 430.22 110.00 3.00 31.71   19.132764 0.52180 5.5154541
1996 700.43 510.07 141.51 4.94 43.91   20.203304 0.70528 6.2690062
1997 766.39 560.77 159.78 5.48 40.36   20.848393 0.71504 5.2662483
1998 1154.76 626.02 460.70 9.14 58.90   39.895736 0.79150 5.100627
1999 1085.76 677.46 357.00 9.13 42.17   32.880195 0.84088 3.8839154
2000 1231.54 766.89 414.46 9.78 40.41   33.653799 0.79412 3.2812576
2001 1456.73 917.96 480.81 10.28 47.68   33.006116 0.70569 3.2730842
2002 1580.76 1102.70 423.80 9.88 44.38   26.809889 0.62501 2.8075103
2003 1754.45 1134.86 527.36 12.43 79.80   30.058423 0.70848 4.548434
2004 2337.63 1693.79 542.36 15.61 85.87   23.201277 0.66777 3.6733786
2005 2450.31 1792.40 512.63 19.90 125.38   20.921026 0.81214 5.1169036
资料来源:同表1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不仅相对量呈下降趋势,而且绝对量也在下降2005年较2004年降低了近30亿元,这造成了农业发展环境恶化,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也极低多数年份都在0.9%以下,这使得我国农业经营的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农民增收缺乏更本的保证。农村救济费占比过低,同时相对于9亿农民来说,农村救济费更是杯水车薪,严重不足。另外,财政支农资金地区投入不平衡,在较发达的东部力度大,而在落后的西部力度小,影响了农业的均衡发展。

    2、农民增收现状
    农民自身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增幅总体上呈下降徘徊趋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 年到198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由6.7 %上升到13.6 % ,年均增幅高达15.9 % ,最高年份1979 年为19.2 % ,农民收入呈现超常高速增长态势,生产增加和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是促成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阶段,从1985 年到199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急剧下降,年均实际增长3.7 % ,比第一阶段低12.3个百分点, 最低年份1989 年为- 1.6 % ,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第三阶段,农民收入增幅呈连续下降趋势,从1993 - 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7 % ,略高于第二阶段1个百分点,但低于第一阶段达11.3个百分点,最低年份2000 年为2.1 %。以1996年为基数,从1997 - 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增幅分别为4.6 %、4.3 %、3.8 %、2.1 %。这种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形势不容乐观。第四阶段,从2001年到2003 年,农民收入增幅回升,但幅度不大,这三年的增幅分别是4.2 %、4.8 %、4.3 % ,没有一年增幅5%以上,这表明,农民收入增长已进入低谷徘徊期,这个时期,农民增收的拉力急剧弱化,减收因素不断。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收入虽然超过5%,分别达到6.8%、6.2%、7.4%,不仅低于城镇居民当年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增大的趋势。

    (二)财政支农和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财政支农的政策主要从二个方面加以实施:“多予、少取”。因此本文也从这二个方面对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加以分析。首先,从“多予”方面进行回归分析,从总体上考察财政支农总额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同时引入虚拟变量,在“少取”的角度对税费改革前后二者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检验税费改革是否对增加农民收入有成效。其次,从支农的结构上考察“多予”结构是否合理,为此,选取了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四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对农民收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1、财政支农总额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财政支出、农民收入和价格指数的数据,首先对财政支出、农民收入扣除价格指数的影响,以考察财政支农总额对农民实际收入的相关关系,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Y=a0+a1x+a2D+U
    其中,Y――农民的实际收入,X—财政支农总额,D――虚拟变量,2003年以前各年取0,2003、2004、2005三年取1,U――随机变量。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扣除价格因素后,利用EViews3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13/07   Time: 22:06
Sample: 1989 2005
Included observations: 17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04.5994 33.86312 6.041955 0.0000
X 1.055398 0.153584 6.871783 0.0000
NLL -63.68330 51.26581 -1.242218 0.2346
R-squared 0.884829     Mean dependent var 461.5036
Adjusted R-squared 0.868376     S.D. dependent var 126.1812
S.E. of regression 45.77852     Akaike info criterion 10.64429
Sum squared resid 29339.42     Schwarz criterion 10.79133
Log likelihood -87.47648     F-statistic 53.77935
Durbin-Watson stat 0.78231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所以,Y = 204.5994  +  1.055398X +  1.055398D
     (33.86312)    (6.871783)    (-1.242218)
 =0.884829,  =0.868376, F=53.77935
    由检验结果知 及 较大,F=53.77935>F0.05(2,14)=3.74,故认为农民收入与财政支农总额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t0.025(14)=2.145,,常数项及财政支农总额的T检验通过,但是,虚拟变量的T检验通不过,因此,可以认为税费改革对增加农民收入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税费改革没能通过“少取”的方式使得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而究其本质的原因,则在于税费改革表面上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实际上只是使农民的负担隐性化,转换成了其他形式。进一步深究原因,则在于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在城市由国家财政提供的公共物品在农村却由农民自己筹集资金建设;而在乡镇政府中广泛存在的财政赤字则成了乡镇政府变换各种方式增加农民负担的动力。2006年1月1日起免征农业税,全部免去农民的农业税,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很低,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06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2005年增长7.4%,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10.4%,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不解决乡镇政府中的财政赤字问题仅靠“少取”的政策很难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
    去掉虚拟变量税费改革D之后,重新对农民收入、财政支农总额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13/07   Time: 23:51
Sample: 1989 2005
Included observations: 17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33.2516 25.23805 9.242062 0.0000
X 0.898391 0.088819 10.11490 0.0000
R-squared 0.872135     Mean dependent var 461.5036
Adjusted R-squared 0.863611     S.D. dependent var 126.1812
S.E. of regression 46.5999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0.63120
Sum squared resid 32573.26     Schwarz criterion 10.72923
Log likelihood -88.36524     F-statistic 102.3112
Durbin-Watson stat 0.474292     Prob(F-statistic) 0.000000
Y =  233.2516  +  0.898391X
     (9.242062)    (10.11490)   
 =0.872135,  =0.863611, F=102.3112
    由上述回归方程知道,财政支农支出总额与农民收入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通过T检验和F检验,当财政支农总额增加1亿元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0.898391元。

    2、财政支农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a0+a1X1+a2X2+a3X3+a4X4+U           (1)
其中,Y--农民收入;a0――常数项,X1――财政支农支出,X2――农业基本建设支出,X3――农业科技三项费,X4――农村救济费, U为随机干扰项
(1)由EViews软件对(1)式进行回归分析,输出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1/14/07   Time: 01:03
Sample: 1989 2005
Included observations: 17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588.7031 147.9720 3.978476 0.0018
X1 0.895866 0.650275 1.377672 0.1935
X2 2.829798 1.185501 2.387006 0.0343
X3 -92.97016 101.7009 -0.914152 0.3786
X4 11.75602 9.561866 1.229469 0.2425
R-squared 0.895086     Mean dependent var 1811.653
Adjusted R-squared 0.860115     S.D. dependent var 848.5463
S.E. of regression 317.366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59792
Sum squared resid 1208657.     Schwarz criterion 14.84298
Log likelihood -119.0823     F-statistic 25.59495
Durbin-Watson stat 1.007695     Prob(F-statistic) 0.000008
Y = 588.7031 + 0.895866X1 + 2.829798X2  + -92.9701X3  +  11.75602X4
   (3.978476)(1.377672) (2.387006) (-0.914152) (1.229469)
 =0.895086,  =0.860115, F=25.59495,D.W. = 1.007695
 和 都比较大,F=25.59495>F(4,12)=3.26,F检验通过,说明方程总体比较显著,但t0.025(12)=2.26,x1,x3,x4的T检验值都没有通过,因此有理由会议解释变量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
    (2)检验简单相关系数
x1,x2, x3 ,x4的相关系数如下表所示:
X1 X2 X3 X4
X1  1.000000  0.869466  0.967033  0.927095
X2  0.869466  1.000000  0.918807  0.808920
X3  0.967033  0.918807  1.000000  0.946286
X4  0.927095  0.808920  0.946286  1.000000
可见,x1,x2, x3 ,x4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3)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
分别作Y与x1,x2, x3 ,x4的回归:
<1> Y = 709.9458  +  1.578147 X1
       (4.515265)   (8.471679)
 =0.827128, = 0.815603,F=71.76935,D.W.= 0.305666
<2> Y =  739.4389 + 3.953720 X2
        (4.696739)  (8.296435)
 =0.82106, = 0.809139,F=68.83083,D.W.= 1.069445
<3> Y =  686.8272   +   3.953720 X3
         (4.417173)      (8.702126)
 =0.834669, = 0.823647,F=75.72700,D.W.= 0.371462
<4> Y =  677.8352  +   25.38108 X4
         (3.512801)      (6.958572)
 =0.763488, = 0.747721,F=48.42172,D.W.= 0.640333
    可见,农民收入受农业科技费用的影响最大,与经验符合,因此选(3)作为初始回归模型。
    (4)逐步回归
    将其他解释变量分别导入上述初始回归模型,寻找最佳回归方程
c X1   X2  X3 X4 

Y=f(x3)
T值 686.8272   3.953720               0.834669 
4.417173                          8.702126
Y=f(x3,x1)
T值
Y=f(x3,x2)
T值
Y=f(x3,x4)
T值 678.5060   0.695260                86.64993               0.822948 
4.348443   0.969928                1.273666
664.5385            1.868180       85.67290               0.843690  
146.9672            1.092638       41.24066
675.1012                          136.6727     2.569913   0.811985  
4.052601                          2.475300    0.263889
    讨论:
    第一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1,模型的拟合优度降低,且x1的T检验没有通过,故x1不应引入模型;
    第二步,引入x2,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但x2的T检验没有通过,故x2也不应引入模型
    第三步,引入x4,模型的拟合优度降低,且x4的T检验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不能将x4引入模型。
    通过以上的讨论,最终的函数为Y =686.8272+3.953720X3
    所以通过以上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因此,在财政支农结构上,应该大力加大对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授之以“渔”,由直接给予物质补贴到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高其谋生和竞争能力。

    三、财政支农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2003年以来的税费改革政策并没有起到减轻农民负担,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财政整体的支农力度尚且不足,且在支农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新农村建设中国家财政应该是投资的主体。市场化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是失灵的,必须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财政承担新农村建设投资主体的角色。

    2、只有首先解决了乡镇财政严重赤字的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乡镇政府加大农民负担,从而在“少取”上支持新农村建设。

    3、从总量上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力度。不仅在支农的绝对量上加大力度,同时还要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真正让农民感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4、在支农结构上加以优化。在提高支农各项支出的同时,尤其要加大财政对科技三项费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实现支农方式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6
[2]李燕凌、李立清:《我国农村公共支出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2期
[3]拉姆•拉玛纳山:《应用计量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28日
[6]霍侃,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03月02日
[7]林华,“地下金融”考验政府智慧,商业文化,2006年第一期
[8]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会网站
[9]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人民邮电报,2007年3月21日

推荐访问:实证 新农村 主体作用 资金 解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