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简论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时间:2022-01-06 15:03:31 浏览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所以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内容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由此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指出:民族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各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和谐,才能有全社会整体的和谐,我们的发展是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和谐是全民族各个方面的整体和谐!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伴随该民族产生、发育、成长的过程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点,有的具有地域特点,有的具有宗教印记,有的与农时相结合,有的则与人文相关联。它们往往成为本民族个性的外在特征和民族情感的表现形式。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正是由于各个民族的共同创造、相得益彰,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也使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了丰富而又坚实的基础。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利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宏观上讲,就是我国各民族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群体性的社会现象,具有敏感性。在民族之间的交往中,它既是抒发民族情感、展示民族特征的载体,又是各民族彼此交流、相互沟通的形式;在本民族成员交往中,它既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又是凝聚力量的纽带。各民族人民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深厚的感情,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容易伤害民族感情。

早在大革命时期,党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内,就专门设有回民饭桌;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时,刘伯承同志按照彝族的风俗习惯,与彝族头人小叶丹共喝鸡血酒结盟,被传为佳话;当红军到达西北进入泾源回族聚居区时,党又发出通知,不准把用猪肉做的食品带入回民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给回族指战员多的部队和各个回民支队专门请阿訇宰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处处事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动,深得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拥护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但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做出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而且各级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具体规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有民族节日供应和放假、食品加工与供应、伙食和副食补贴、丧葬、少数民族生产生少特需用品的生产和供应等方面的规定,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提供了物质保障。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是一个各民族成员人数悬殊的国家,对于人数较少的民族来讲,保持本民族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还体现了希望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受到尊重保护、得到平等对待的深层次心理要求。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各民族空前团结。但由于历史的遗毒仍然有其影响,加之国内某些地方、某些时期对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在风俗习惯问题上伤害回族等少数民族感情,以致引发社会不安定的事件仍然屡有发生。显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之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和谐音符,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具有可引导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其生活习惯在传承中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其间,不同时代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开明贤良的民族宗教界领袖人物、有远见卓识的社会统治者,都曾对改革和倡导民族风俗习惯产生过影响。

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进步的、健康的风俗习惯,可以发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落后的陈规陋习,是不利于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如:南京市在制订的《南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殡葬管理规定》中,既倡导速葬、简葬、深葬等优良的民族传统习俗,又倡导节约用地、反对奢华、摒弃封建迷信的时代要求,得到了民族界人士的肯定和赞同。可见,对民族风俗习惯进行适当的扬弃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因此,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中中共中央统战部在1958年12月给中共中央一份请示报告中提出:“对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应当作具体的分析,按照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风俗习惯,应当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发展,使它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凡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利于民族发展的风俗习惯,在群众要求改革时应当加以支持。至于那些对社会主义建设、对于这一类风俗习惯,好的一面要加以发展,坏的一面要逐步地适当地加以改革。”这个意见,今天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各种为少数民族能够接受的形式,倡导移风易俗,适应时代进步,以新风代替陋习,既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也符合各民族的自身利益。

当今社会发展是我们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落后,主要还是经济不发达。我国之所以存在民族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要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一连串的发展,经济落后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落后。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政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分属不同民族的。如果搞不好民族团结,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就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协助党委和政府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推荐访问:风俗习惯 构建和谐社会 尊重 民族 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