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我区发展工业经济的专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1-09 15:22:48 浏览量:

    今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新阶段重庆发展明确了三大定位,提出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根据这一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一极两区”的奋斗目标。为此,区政协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一小时经济圈”与**工业专题调研,历经3个多月的调研和多种形式的征求意见,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工业是**经济的第一支柱和第一引擎。要实现“一极两区”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突出经济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必须突出工业经济工作。只有通过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追赶主城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
一、充分认识**工业的发展基础

(一)工业经济的发展成就

**工业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历经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以仪器仪表、非金属制品、汽摩配件、生物制药等行业为代表的基本格局。过去四年,全区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一是总量明显增加。全区工业企业资产总量由70.57亿元增加到149.06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6.22亿元增加到148.28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3.47亿元增加到47.46亿元;出口交货值由1.87亿元增加到15.03亿元;工业入库税金由2.43亿元增加到6.1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79.66%提高到161.4%,在主城九区的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

二是贡献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3.94%提升到49.3%;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拉动由6.4个百分点提高到9.1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总额由0.39亿元提高到7.97亿元;工业入库税金由2.43亿元提高到6.1亿元,占全区区域性税收的61.3%。规模以上企业安置就业人数由4.59万人增加到近7万人,劳动者累计增加收入4.736亿元,年均增加1.184亿元。

三是优势明显突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06户增加到166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由10户增加到28户,超过5000万的由20户增加到55户。全区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2.09%提高到49.22%。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0家,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121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5个。工业企业争创省部级以上名牌产品由1个增加到20个。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从33%提高到54.4%,区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快。

(二)我区发展工业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是总量偏小,龙头企业少。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8.28亿元,在主城九区中的排位仅在渝中区之前,居第8位,绝对值不及第一位九龙坡区的1/3;实现利润总额7.97亿元,居第7位,绝对值仅为第一位渝北区的1/3。同时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太少,在全区1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只有四联集团1家。在引进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方面成效不明显,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

二是发展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足。原规划工业园区用地偏小,同兴工业园区只有5平方公里的规模,目前已经基本用完。新开辟工业园区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征地工作难度大,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影响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形成对内成网对外畅通的格局,影响招商引资效果。

三是工作落实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工业强区”战略放在“4+2”发展战略之首,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部门和镇街还存在时间精力不集中、工作劲头不够足等问题。近年来,工业投入年均不到10亿元,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到40%。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财政税收新增因素不多。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开放,心无旁骛、奋力追赶,几年后我们与周边区县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一极两区”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增强发展**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工业的历史使命

我区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极两区”,全面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区仍将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在建设“一极两区”、全面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非常重大的历史任命。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工业经济都是**经济的第一支柱和第一引擎。工业兴则**兴,工业强则**强。只有工业的大发展,才会带来更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一、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才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加快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才能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做大做强、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紧扣又好又快这个主题,强化“存量优化、增量壮大”两条主线,着力营造“金融、政策、税收、审批、执法、治安”六大宽松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区之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一极两区”的奋斗目标,发挥在全市区县发展中“领头领跑”的作用。

(二)发展**工业的机遇条件

一是科学谋划必将指引大发展。重庆市将以“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壮大现有支柱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区委、区政府结合我区实际,谋划制定了依托聚集生产要素的“三大洼地”,打造“三大走廊”的发展规划,必将指引我区工业大发展。

二是加大投入必将促进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有6500亿元的投资直接用于工业发展,巨大的投入为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必将推动我区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三是优势产业必将带动大发展。目前全市投资的重点将集中在30多个工业园区,其中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重化工、高科技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将加速发展,形成规模化的工业集群。从**区目前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和资源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来看,都与全市主导产业关联度较高,尤其是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等行业可以在全市产业链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更强的优势,带动我区工业经济大发展。

四是工业园区必将领跑大发展。截至2006年底,同兴特色工业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48家,正式投产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12.7%。2006年,同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1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完成税收1.256亿元,占全区工业税收的18.5%。实践证明,工业园区在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今后全区要着重依托同兴工业园、大学科技园、**-巫山(广东)工业园、都市工业园及特色工业基地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必将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三)**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是规模效益将取得新突破。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确保达到3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集聚将取得新突破。到2011年,力争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2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培育出5个以上年产值上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年产值上5亿元的企业,40个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全区工业集中度达到80%,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

三是核心竞争力将取得新突破。到2011年,名牌带动和创新战略进一步取得成效。新产品产值确保达到150亿,力争达到250亿;培育20个以上在重庆具有显著优势、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市场。

四是区域排位将取得新突破。到2011年,再造一个**工业,在主城九区工业总量排位保六争五,在全市工业十强区县和民营经济十强区县的排位有所靠前。

三、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突出抓好**工业的发展重点

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要强化规划工作,尤其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加强征地工作,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按照重庆市都市区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的划分,**区因中梁山分隔而分属两个片区,即东侧属于北部片区,西侧属于西部片区。因此拓展空间可以向两个方向考虑:一是江东方向。利用水土、复兴、静观几十平方公里的空间,除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外,还要尽量留出工业的发展空间,并与重庆市的中部片区和“三北”地区对接。二是歇马方向。以**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主要发展科技型产业,主动与重庆大学科技园区对接。两者相加有近百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地解决发展工业空间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要根据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发展规划中“一心四片”的总体产业定位,利用**优势,突出**特色,打造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一是突出发展仪器仪表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市资源加快建设重庆机电仪研发生产基地。二是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重点扶持和推进力帆微车工业园、重庆百吉汽摩配件生产基地、同兴工业园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三是加速发展生物制药业。加快建设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和推进华立制药西南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和重庆华立青蒿素示范工程、大新药业研发技改扩能等重点项目。四是择优发展资源加工业。依托现有玻璃、纺织、建材生产企业的存量资产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聚集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包装玻璃制品生产基地、绿色纺织品生产基地及交易中心。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区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5%,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引导扶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到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7%以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进一步放宽从业人员条件,促进社会就业,活跃市场。在能源供给、土地供应、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好**人才市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服务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融资难、招工难等诸多难题。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机制,设立民营企业维权中心。

(二)不断优化**工业的发展环境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及时搞好宏观调控监控预测,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抓好经济预防性调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动态,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出现之前。加大与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力度,确保煤、电、气、油、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供给,确保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强化政策服务。要全面落实国家、重庆市以及**区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要全面落实企业特别是重点成长型企业的各项措施,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运用优价供应土地、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使这批企业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凸显对**工业经济的现实支撑作用。

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严格规范各类检查活动,坚决制止重复交叉检查,对重点和重点成长型企业的检查实行检查许可制,未经区纪委(监察局)许可,各部门不得擅自对企业进行检查。财政、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市、区各项企业税收返还优惠政策,并在三年内原则上不到新办企业查税;严禁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取消企业罚没收入分成制度。区级各部门、驻碚各单位应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巩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的成果,把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能作为永恒的主题。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性,更要注重灵活性,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为企业积极争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21”(五条陆上快速通道、两条铁路、一条水上通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核心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搞好出境通道建设,推进区内循环道路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快捷交通枢纽,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硬件环境。

(三)不断创新**工业的发展机制

创新领导机制。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经济工作、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一定要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在方法上一定要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切忌平均用力、抓而不紧;在作风上一定要求真务实、少说多做;在效果上一定要以成败论英雄,把经济建设成就和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作为衡量各级干部的一把尺子。

创新招商机制。要从目前较为单一的行政招商向以企业招商、社会招商为主转变。各园区、镇街要抓紧建立面向社会的招商指导目录,公开项目招商用地和引资政策,建立招商公共网络。要建立公众招商奖励机制,调动全社会招商的积极性。要组织企业参与招商活动,建立园区与企业互动招商奖励机制,吸引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进园共同发展。要加快区、镇互动招商步伐,建立互动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要把环境整治作为日常性工作深入持久地抓下去,为全社会招商创造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

创新镇街工业发展机制。要指导、帮助各镇制定好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发展机制,实施政策倾斜,把镇级工业基地的培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予以强力推进。要积极培育中心镇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土地置换、厂房互换、租赁经营等多种措施,促使分散的各类企业向中心镇工业小区集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奖罚力度;建议每年评选5强镇街,带动其他镇街工业快速发展。

创新人才机制。一要优化经济管理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区、镇街干部交流的力度。每年从镇、街选派经管干部到发达地区和市直部门挂职锻炼,挑选其中的优秀人员回到镇、街经济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二要加强区、镇、园区经管干部的理论和专业培训,着力提高他们领导经济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三要支持、鼓励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全员文化、技术素质。四要重视“打工者”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召回使用,要重奖“创业能人”,加大高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实用技术培训。五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解决区域工业发展对某些特殊人才的迫切需求。

推荐访问:工业经济 我区 调研报告 专题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