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

时间:2022-03-06 15:06:00 浏览量:

  

(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 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了一套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希望从中挖掘一些有用信息,为切实提 高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9)03—001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逐渐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移,政府和人民越来越 关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准确全面反映小康社会居民生活质量的指 标体系。这说明不能仅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也反映了社会发展指标与生 活质量指标研究的复合趋势,人民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层面越来越重视的方面。笔者 试图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一套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 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从中挖掘一些有用信息,为切实提高我 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生活质量”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1958年在他所著的《富裕社会》中 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和几十年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生活质量的内涵不断向纵深推进,它超越 了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生活水准等,而被普遍承认为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活 的物质层面,还包括非物质的层面;它不仅包含了客观的生活条件,而且还纳入了主观福利 ,还包含了像健康、休闲、社会安全、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质量等影响人们生活条件的非 经济要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社会学学者和经济学学者开始研究生活质量。国内学者对生活 质量含义的研究兼顾了生活质量的主观和客观方面。陈义平认为:生活 质量即“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要的满 足程度”。目前这一定义已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1 构建指标体系

生活质量是一个评价生活优劣的概念,是社会提供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客观 条件与人们对生活的全面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应该是客观指 标和主观指标的统一。为准确评价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构建一套适合我国 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

在遵循全面性、代表性、简洁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指标的设立原则下,构建生活质量指标 体系。考虑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追求的还是物质条件的满足,对精神生 活的追求还不如国外那么急切,因为只有在富裕的物质条件下,人们才会更多地去考虑生活 质量的主观感受。再加上我国对主观指标的统计资料的欠缺,所以笔者所建立的生活质量指 标体系主要是针对客观指标而建立的。因此,考虑选择了以下15个指标:

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人均可支配收入;X3:人均消费支出;X4:人均居住面积;X5:每百人拥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X6:人口自然增长率;X7: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例;X8: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X9:人均教育经费;X10:人均拥有图书量;X11:人均医疗费用;X12:恩格尔系数;X13:平均预期寿命;X14:人均储蓄总量;X15:人均耕地面积。

以上指标分别考虑了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从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活、生 活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描述了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2 实证分析

上述各指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且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为综 合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地区特征,以了解各个方面的优势与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评 价函数以及反映地区特征的评价指标。笔者将主要采用因子分析进行研究评价。

现抽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31个省市关于生活质量的15个指标数据来进行分 析,其中变量为逆指标,故采用1-将其修正为正指标,应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数据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
由15个变量的相关系数阵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 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并由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的数值为0.796,说明各变 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于上述处理结果,按照特征根>1的标准选取公因子,因此在本文中保留三个公因子为 宜,这三个公因子已集中了原始15个变量83.484%的信息(见表1)。由公因子载荷矩阵可以 看到,第一公因子的系数都比较大,而第二三公因子在个变量前的系数都比较小,不好对 各主成分进行解释,故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使各原变量在各公共因子 上的载荷两极分化。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中发现,第一公因子F1在X2,X3,X5,X7,X8,X9,X10,X14上 有较大的载荷,X2人均可支配收入,X3人均消费支出,X5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X14人均储蓄总量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X7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例,X8人均文化 娱乐服务支出,X9人均教育经费,X10人均拥有图书量反映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因 此第一公因子F1可命名为“经济教育因子”。

第二公因子F2在X1,X6,X11,X13上有较大的载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医疗费用,平均预期寿命反映国内收入和医疗卫生条件,因此第二公 因子可命名为“医疗保健因子”。第三公因子F2在,1-X12,X15上有较大的载 荷,X4人均居住面积X12恩格尔系数,X15人均耕地面积反映地区居民物质生 活条件,因此第三公因子F3可命名为“物质生活因子”。
利用SPSS软件计算各公因子得分,并分别按三个公因子得分将各地区进行排序,然后通过 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因子得分,且进行排序(得到表 2)。

由表2可以看出:按经济教育因子得分来看,得分值为正即处于平均发展水平之上 的地区只有6个,不到全国省市自治区的1/5。得分值高的地区有上海和北京,得分值最低的 地区是海南,差异很大,上海和北京具有很明显优势,而海南比较落后。整体来看,排在前 5位的都属于东部地区,排在最后3位的有2个地区属于东部地区,这说明我国各地区农村在 经济教育方面发展很不平衡。排名靠前还有青海、宁夏、西藏、甘肃、陕西这5个地区都 属 于西部地区,说明近年来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颇有成效,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经济有 了很大的发展,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医疗保健方面,浙江、江苏、辽宁、吉林和山东最好,而西藏、贵州、青 海、云南、甘肃最差,从区域特征来看,排在前5位均属于东中部地区(吉林属于中部地区 ),排在最后的5个地区都属于西部地区,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尤其 是农村居民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落后。经济教育最具优势的上海和北京 却分别排在12位和15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增长率在公因子得分系数是负数,从而 使得这两个地区排名靠后。 在物质生活因子方面,浙江、重庆、福建、湖南、江西最好,新疆、宁夏、吉林、内蒙古、 黑龙江最差。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较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区都有分布,但 相对比较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教育条件好的北京却排在倒数第6位,观察原始数 据,北京之所以排名靠后可能就是因为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排在第26位,这很容易理解, 北京首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在情理中。

从综合因子排名来看,上海作 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凸现了自身的特点,农村居民 生活质量排名第一;北京体现了作为首都城市的优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位居第二;浙江经 济实力雄厚,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排在第三;天津为首都之近邻,各方面均受到北京较好的带 动作用,因此生活质量也较高。综合来看,西部地区的青海、宁夏排名也较靠前,这也说明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这些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海南、内蒙古、吉 林、黑龙江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这些地区部分原因是农村自然条件不好或人口密度过大,造 成了其居民生活质量较低。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张文彤.PSS11统计分析教程(第1版)[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 02.
[3] 刘延年,陈正.生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J].统计教育,2006,(9).
[4] 陈钰芬.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2 ).

推荐访问:生活质量 农村居民 评价 我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