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货币供给的完整模型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时间:2022-03-15 15:04:21 浏览量: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证券部,北京 100029)
摘 要:文章从货币供给中的4个参与者入手,通过分析 货币的供给模型,结合对我国货币供给中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考察了货币供给的决定。
关键词: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0)02—0035—04

货币供给变动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本文主要考察货币供给的决定。
1 货币供给中的4个参与者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有4个参与者:①中央银行,它是监督银行体系并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②银行(存款机构),是从私人和机构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商业 银行和信用社等;③存款者,是在银行中有存款的个人和机构;④向银行借款者,是从存款机构借款的个人和机构,或是发行由存款机构购买的债券的机 构。
2 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M首先同基础货币MB及货币乘数m两个因素有关。其关系可表示为:

M=m×MB

基础货币MB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包括流通中的通货C和银行体系的储备总额R(MB=C +R,其中银行储备包括在央行的存款加上银行以实物形式持有的通货,即库存现金)。货 币乘数m表示对于基础货币MB的既定变动,货币供给的变动,它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给 的倍数。
2.1  货币乘数m的推导

首先假定通货C以及超额储备ER同支票存款D同比例增长,即假定它们二者同支票存款的比率 不变。

{C / D} =通货比率

{ER / D}=超额储备率

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比率看作常量。

因为银行体系储备总额R包括法定储备RR和超额储备ER,所以

R = RR + ER

又法定储备总量由法定储备率rD以及支票存款数量D决定,所以

RR = rD × D

从而

R=(rD×D)+ ER 

这里的关键在于法定储备率rD小于1,使得1元的储备可以支持大于1元的存款,从而能够 进 行存款的多倍扩张。又基础货币MB等于通货C加上储备R,如果上式两边都加上通货C,那么 
MB=R+C=(rD×D)+ER+C

该等式也揭示了支持支票存款、超额储备和通货的现有数额所需要的基础货币量。

为推导用通货比率{C / D}和超额储备率{ER / D}表示的货币乘数公式,可将上一等 式改写作:

MB =(rD×D)+( {ER / D} × D )+( {C / D} × D )
                   =( rD + {ER / D} + {C / D} )× D 
移项


根据定义,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加支票存款,

M=D+C =D+{C/ D}×D=(1+{C/D})×D

从而


等式中与MB相乘的比率正是货币乘数,它表示对基础货币的既定变动,货币供给相应的变动 情况,即货币乘数m为

它是一个函数,随着由存款者决定的通货比率{C / D},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储备率rD以 及银行决定的超额储备率{ER / D}的变动而变动。
2.2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虽然公开市场购买或出售的数额完全由中央银行对债券市场交易商发出的定单决定,但是中 央银行对基础货币仍然缺乏完全控制,因为它不能单方面决定并且准确预测银行从央行借款 的金额。央行制定贴现率(贴现贷款的利率),由银行自身决定借款与否。贴现贷款的金额 虽然也受央行制定的贴现率的影响,但并不完全由央行控制;银行的决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由此,可以把基础货币分解为两个部分

MB = MBn + DL

其中,DL是由央行贴现贷款创造的那部分基础货币,不能由央行完全控制;MBn是非借入基 础货币,主要来自公开市场操作,处于央行的控制之中。
2.3 完整的货币供给模型

由上可得出完整的货币供给(M1)模型

其中,M=货币供给(通货加支票存款)

rD=法定储备率

{C / D}=通货比率

{ER / D}=超额储备率

MBn=非借入基础货币

DL=从央行获得的基础货币
2.4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现在考察上述模型中在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的一个变量发生变动时的影响。
2.4.1 法定储备率rD的变动。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如果央行提高支票存款的法定储备率,就需要更多的储备。由此形 成的储备不足使得银行必须收缩贷款,从而存款以及货币供给减少。相对于没有变动的MB水 平来说,货币供应水平下降表明货币乘数也下降。当法定储备率降低时,同一水平的储备可 以支持更多的支票存款,所以支票存款多倍扩张的倍数将会增加,使得货币乘数从而货币供 给增大。
所以,货币乘数从而货币供给同法定储备率rD负向相关。
2.4.2 通货比率{C/D}的变动。在其他变量不变时,如果存款人的行为导致通货比率{C / D}上升,这就说明存款人将部分 支票存款转化为通货,但支票存款会发生多倍扩张而通货不会,所以这时货币供给中发生多 倍扩张的部分有些会转化为不发生多倍扩张的部分,使得多倍扩张的总体水平下降,货币乘 数和货币供给也必然下降。

所以,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同通货比率{C / D}负向相关。
2.4.3 超额储备率{ER / D}的变动。当银行增加超额储备的持有额时,银行体系支持支票存款的储备实际上减少了,由于给定的 MB水平不变,银行将收缩贷款,导致支票存款水平及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货币乘数下降。 

所以,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同超额储备率{ER / D}负向相关。
2.4.4 从央行借入的贴现贷款DL的变动。在非借入基础货币MBn不变时,银行从央行获得的贴现贷款越多,则银行体系获得的储备( 从而MB)也越多,这些储备可以支持更多的通货和存款。即DL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其他变量不变时,如果银行降低贴现贷款的数量,则支持通货和存款的MB数量也会下降,使 货币供给减少。
所以,货币供给同从央行借入贴现贷款DL的水平正向相关。
2.4.5 非借入基础货币MBn的变动。和公开市场操作密切联系的非借入基础货币MBn处于央行的直接控制之中,在其他变量不变 时,非借入基础货币增加则银行体系获得的储备也越多,可以支持更多的通货和存款,即非 借入基础货币MBn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所以,货币供给同非借入基础货币MBn正向相关。

由上可知,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存款者和银行直接影响货币供给:央行控制着非 借入基础货币MBn和法定储备率rD;存款人通过决定通货比率{C / D}来产生影响;银行通 过 对超额储备率{ER / D}以及从央行借入贴现贷款DL的决策来发挥重要作用。而第四个参与者 即从银行借款者通过影响银行对{ER / D}和DL的决策间接的发挥着作用。

下面总结一下货币供给(M1)对所有这些变量变动的反映。向上的箭头(↑)表示增大,向 下的箭头(↓)表示降低。

2.5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下面分析决定货币供给的9个变量,它们通过影响表1中的5个因素来货币乘数或者基础货币 从而影响货币供给。这里仍然考察其他变量不变时每一变量变动产生的影响。
2.5.1 支票存款法定储备率rD。以上已经分析过,货币供给同支票存款的法定储备率rD负向相关。
2.5.2 非借入基础货币MBn。这里也已得出,货币供给同非借入基础货币MBn正向相关。
2.5.3 贴现率id。现在通过借助从央行借入资金的成本-收益分析考察从央行借入贴现贷款DL的决定因素。银 行通过借入更多的储备,可以获得赚取市场利率i的贷款和证券;借款的主要费用是贴现率i d,这是央行对银行贷款收取的利息。借入资金的收益率i同借入成本id之间的差距越大,银 行从央行借入的就越多。因此,贴现贷款借入DL同(i-id)正向相关。从而,贴现贷款DL 的数量与市场利率i正向相关,同贴现率id负向相关。说明贴现率id上升,则从央行借款成 本增加,贴现贷款数量DL减少,支持通货和支票存款的基础货币也减少,因而降低货币供给 。结果,货币供给与贴现率id负向相关。
2.5.4 财富。财富增加,使得人们对支票存款需求的增加多于对通货需求的增加,故通货比率{C / D}下 降,由于发生了不进行多倍扩张的通货向支票存款的转换,多倍扩张的整体水平上升,货币 供给增加。所以,通货比率{C / D}同财富负向相关,货币供给同财富正向相关。
2.5.5 非法活动。因为支票存款使得非法活动更容易被发现,使得通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上升,所以如果非法 活动上升,比如,由于税率较高导致逃税增加或者由于毒品交易增加,将发生从支持多 倍扩张的支票存款向通货的转移,使通货比率{C / D}上升和多倍存款扩张的下降,导致货 币供给减少。所以,通货比率{C / D}同非法活动正向相关,货币供给同非法活动负向相关 。
2.5.6 支票存款利率。支票存款利率上升,则通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下降,会发生从通货向支票存款的转移 ,{C / D}下降,多倍扩张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所以,通货比率{C / D}同支票存款利率负 向相关,货币供给同支票存款利率正向相关。
2.5.7 银行恐慌。发生银行恐慌时,存款可能遭受损失,通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上升, 存款人会将存款
转移为通货,{C / D}上升,降低了多倍扩张,减少了货币供给。所以,银行恐慌导致通货 比率{C / D}大幅上升,货币供给下降。
2.5.8 预期存款外流。如果银行害怕可能发生存款挤兑而导致存款外流预期上升,就会持有更多的超额储备 来预防这种可能性的发生。超额储备率{ER / D}上升意味着银行体系用来支持支票存款的储 备减少,支票存款水平降低,货币供给下降。所以,超额储备率{ER / D}同预期存款外流正 向相关,货币供给同预期存款外流负向相关。
2.5.9 市场利率i。上面已经分析,贴现贷款DL的数量与市场利率i正向相关,市场利率i上升,则用贴现 贷款发放贷款和购买债券会使银行利润增加,提高了从央行贷款的收益,从而会使贴现贷款 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同时,如果以市场利率i为代表的贷款和债券利率上升,则持有超额 储备的机会成本上升,{ER / D}下降,支持支票存款的储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所以 ,贴现贷款DL的数量同市场利率i正向相关,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率{ER / D}同市场利率i负 向相关,货币供给同市场利率i正向相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存款者通过对通货比率{C / D}的决策来影响货币供给,通货比率{C / D} 受2.5.4财富2.5.5非法活动2.5.6支票存款利率2.5.7银行恐慌这四个因素的影 响。银行通过 对超额储备率{ER / D}的决策来影响货币供给,该决策又反应了银行对2.5.8预期存款外流 以及2.5.6支票存款利率的决策。这些变量都反映了存款人和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市场利率i通过超额储备率{ER / D}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而借款人对贷款的需求同货币供 给一样影响了市场利率,所以央行、存款人、银行以及借款人一起决定了市场利率i。下面 归纳出这四个参与者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行为的后果。

3 对我国货币供给中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
3.1 存款人行为分析

由表2可见,影响存款人行为的变量主要有财富、非法经济行为和存款利率。
3.1.1 财富。随着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中国的个人收入水平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财富的 增加,使得人们对存款需求的增加多于对通货需求的增加,故通货比率C/D从理论上应该下 降。但对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却看到在中国总体财富增长的现象后面掩 盖着财富分配不均的实质。据统计,占居民家庭总户数7%的富裕、富豪型家庭拥有中国现有 全部金融资产总额的30.2%,而占全部城镇家庭户数38%的贫困、温饱型家庭却只拥有全部金 融资产总数的11.9%。这意味着,虽然财富增加了,但财富的分配形式决定了中国的{C/D}随 财富增加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由于下面两个原因还会上升。
3.1.2 非法经济或称地下经济。地下经济是指官方控制不到的经济活动。这类经济活动不 纳入官方 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内,不向政府申报与纳税。非法经济在中国主要以走私、贩毒、卖淫 、拐卖人口、贪污受贿、开办地下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假票证及货币以及偷税抗 税等。因为银行存款在中国可由国家直接进行调查取证,因而,将非法收入存入银行,风险相 对较大,所以非法经济的收入将主要以现金形式持有,于是产生多倍扩张的存款向通货转移。 结果, {C/D}的上升和多倍存款扩张的下降导致了货币供给下降。
3.1.3 存款利率。由于中央银行多次降息,短期存款利率已很低。从本质上讲,通货不能支 付利息,但当存款利率下降时,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减少,因而当存款利率下降到目前这一水 平时, {C/D}势必上升,进而减小了货币乘数。
3.2 商业银行行为分析

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现阶段的行为,可以看出制约与决定商业银行选择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3.2.1 惜贷现象。由于中国目前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不佳,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等一系列现实 问题,贷款 风险较高,贷款成本攀升。为保证贷款质量,减少呆、坏账的发生,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惜 贷现象。同时,中央银行多次降息,存款利率下降的同时,贷款利率同样下调,使得商业银行放 贷收益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支付利息,商业银行持有 超额准备,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得超额准备的利息收入。在综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出于保证贷款质量,避免过高的贷款风险的考虑,惜贷现象严重。而商业银行正是靠 贷款的途径来实现存款货币创造的,因而商业银行体系惜贷成风,恰恰在传导途径上打断了货 币创造的链条,引起货币供给的多倍收缩。
3.2.2 银行危机。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观念上的冲击相 当强烈。同时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脱离保护,在相同平台上与世界银行业竞争也是大势所趋。在 这种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足,不良债权数目巨大的问题凸显出来。银行业的系统 风险相当大,而单个的商业银行面对银行危机也有相当大的风险。现阶段,商业银行为避免可 能发生的存款挤提而导致提款预期上升,将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来预防这种可能性的发生 。同时如前所述,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成本并不是难以承受。结果,超额准备金的上升意味着银 行体系用来支持存款的准备减少,存款水平和货币供 给水平下降。
4 其他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除了存款人和商业银行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4.1 信用水平的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在金融体系中的 应用 ,必然将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然而,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持续至今,已出现了经济 信用不良的现象。而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石,是市场有序化的基本保证。由于经济 信用水平的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作为经济中介的银行体系, {C/D}的上升也就成为必然的结 果,而货币乘数下降也成为直接的表现。
4.2 邮政储蓄的壮大

我国的邮政储蓄是由国家邮政总局直属的,只吸收存款,不从事贷款业务,吸收的存款直接交 给国家财政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点,决定了邮政储蓄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投放到流通 体系中的基础货币的漏损,如同公众持有现金一样。然而,邮政储蓄由于其网点分布广,信用 水平高,近年来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吸纳的储蓄额不断上升。由于其吸纳的存款最终 退出了金融体系,因而对基础货币投放有较强的抵消作用。
4.3 资本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直接投资水平上升,尤其是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情 况下,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广大存款人将存款转向股票市场等。存款的丧失,将限制银行 系统的贷款规模。另外,由于资本市场的存在,商业银行基于成本—收益分析,会将大量存款 投资于国债市场,也对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了抵消作用。
5 对我国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完整分析

以上各种影响因素不但作用于单个的经济主体,还通过相互作用,将存款人、商业银行、中央 银行、借款人的对策行为联系在一起,并在互动与反馈过程中最终决定着货币供给量。具体 模型如图1所示:

图示作用①表明由于国有企业效益滑坡,个人贷款信用评价等级不健全,导致商业银行惜 贷,ER/D升高,最终使货币乘数下降。

图示作用②表明由于商业银行均着力于防范银行危机,故均有增加资本金的要求,因而相互之 间争夺存款,即进行流动性争夺,加剧了ER/D的上升,同样使货币乘数下降。

图示作用③表明存款人在资本市场(购买股票)直接投资于借款人,资金在商业银行体系外流 动,减少了商业银行存款,会限制商业的银行贷款能力,导致ER/D上升,货币乘数下降。

图示作用④表明存款人依靠民间融资或地下金融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资金,从而使资金体系 外循环,形成了金融体系的漏损,降低了货币创造能力。

图示作用⑤表明由于信用水平下降,存款人之间更多的是以现金交易,从而使C/D上升,减小 了货币乘数。
图示作用⑥表明若存款人通过资本市场购买国债,基础货币将相应减少,反之则增加,从而货 币供给相应减少或增加。

图示作用⑦表明中央银行通过资本市场销售国债,商业银行购买,商业银行存 款下降,抵消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效力。

图示作用⑧表明中央银行提供再贴现贷款,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商业银行将超额储备存于中央 银行,ER/D上升,货币乘数减小。

图示作用⑨表明存款人将存款存于邮政储蓄,形成金融体系的漏损,基础货币相应减少,货币 供给多倍减少。
图示作用10表明,存款人将资金通过开放市场流通出国,形成资金外流,减少货币供给。 
6 结束语

总之,正是由于以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存款人、借款人之间的这10种相互作用,构成了我 国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决定了货币供给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大小,从而决定了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殷琦.我国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完整性理论模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3,(2).
[3] 陈学彬.我国近期货币乘数变动态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下)[J].金融研 究,1998,(2).
[4] 谢平,唐才旭.关于中国货币乘数的预测研究[J].经济研究,1996,(10).
[5] 马明.我国货币乘数的三波规律及其预测公式[J].金融研究,1996,(5).
[6] 宁咏.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供给 货币 模型 因素 完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