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定位思考

时间:2022-04-03 15:26:12 浏览量:
   
    摘要:地方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战略时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定位,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此,地方高校发展必须明确目标,确保制度保障与财政支持;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理清发展思路;坚持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要贯彻落实好这个重大决策,作为地方高校就必须首先认真学习好、深刻领会好、准确把握好这个战略决策从而制定好发展战略定位。
 
    一、地方高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方高校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素质最为紧迫,而人才培养最终要依靠高等教育来完成。许多地方高校已经形成了普通大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本科生、专科生等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培养途径。近年来,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地市级中心城市,纷纷建设大学城、高教园区,地方政府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土地价位、城市配套设施、资金融通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反映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城乡人民群众对地方高校——自己身边的大学的一份独特情怀和寄予深深的厚望。这也是地方政府明智的战略选择,更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这种区位优势使地方高校的办学能量完全可以辐射到周边的农村和城镇地区,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方高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创新之源
 
    地方高校由于大多处于地区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独特,既所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也是信息集散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高等学校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开发力量强,高科技成果多,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面军。城乡一体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同生同长、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骨干力量,地方高校在促进城乡工业的技术更新、技术改造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城乡工业急需进行传统技术和工艺的改造,地方高校可以和他们合作攻关,完成传统技艺的更新改造过程。许多城乡工业急需引进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地方高校可以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三)地方高校是提升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城乡人民,要让现代文化渗透于农村和城镇的每一个角落。地方高校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和集散地,其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形式,它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辐射引导作用。大学校园作为各种文化思潮的汇集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并时刻与我国的主流文化相吻合,因此,地方高校要用自身的优势文化去影响和提升农村文化,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这既是历史赋予的责任,更是发挥自己优势之所在。另外,地方高校师生或来源于城市或来源于乡村,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内核,具有更多的本地乡土文化的因素,这为城市文化向农村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可为改变和提升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品位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使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对地方高校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有的地方高校的发展还不适应城乡一体建设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地方高校发展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从当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角度来看,农村发展无疑需要较多的人才。而实际情况是,现有农村教育将筛选的农村优秀的人才不断送往城市,农村人才的流失最为严重,农村缺乏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已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这在根本上迟滞了广大农村发展的步伐,已成为目前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包括农业类高等院校)都在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据一项毕业生就业取向调查,他们中选择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占70%,希望到国家机关的高达50%,只有20%的愿意到基层和企业工作。特别是2008年出现国际金融风暴,对企业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和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地方高校目前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很好地与之相适应。
 
    (二)有些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导致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
 
    2009年有超过2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6百万大学生毕业出现就业困难,而大多企业在转型中也招聘不到合适的足够的毕业生,特别是想引进应用型创新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一边是对人才的渴望,一边是大量的人员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新农村建设,农民身份的转变都需要高校的支持。究其原因,专家们普遍认为,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和知识累积型的教育模式,导致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市场、社会相脱节,在现实教学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知识面窄、拓展知识能力弱、动手能力差、严重制约了目前我国急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这都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并且也不利于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三、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要面对现实、科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必须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支持地方为发展的总方针,根据自己所在区位优势,结合学校传统学科优势来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地方高校要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生产力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目标,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人才、技术支持,努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服务的水平。
 
    (一)地方高校发展必须明确目标,确保制度保障与财政支持
 
    在办学宗旨上必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在理念上强化为城乡一体化服务意识。地方高校自觉以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中心,增强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的功能,努力提升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的水平。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各地区传统产业或传统农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亮点,地方经济对适应新产业、新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特别是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的优势,用制度确保产学研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建设之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二)地方高校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理清发展的思路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亟待随之从以往的“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变。既然是大众化高等教育,毕业生就应把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参与择业,那么,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树立到基层去的坚定信念就是现实而必须的了。
 
    第一,在办学理念上,牢固树立全新的教育功能观、人才观,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满足他们千差万别的教育需求。要认识到低分不等于低能。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教师。树立起“人人有才,因材施教,各扬其才”的全新教育理念。
 
    第二,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取胜的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教师要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赢得学生。学校行政应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第三,在教育质量标准上,树立教育质量是相对概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正视教育对象的入学基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把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岗位对口和在岗位上能充分发挥作用,作为评价市属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四,在办学风格和体制上,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的办学方略,体现优势、持续发展,切实抓好专业建设这个龙头。重点设置急需专业,培养紧缺人才。在办学上,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使学校更具有竞争性、适应性。
 
    (三)坚持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如何实现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仅靠校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第一,坚持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让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办学,从而为学生提供实训的设备和真实的技能实践环境。企业和高校各有优势,如何实现互补,做到双赢,需要我们去分析。企业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突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理论学习不全面,培训不系统、效率低;而高校有专业教师队伍,培训正规系统、全面,但突出的是理论性,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考试型”,因此,各高校必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践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练,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
 
    第二,坚持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提高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利用企业的科研需要以及所提供的资金,不仅为学校解决了科研经费少的问题,更是为高校培养了大批能动手有科研头脑的学生,为将来向社会输送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也为校企合作注入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第三,坚持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专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到企业给员工上理论课,通过和一线工人的交流来进一步提高实践方面的知识,使教师在课堂上能理论联系实际,并可以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新要求;“引进来”就是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完善知识技能一体化,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位,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地方学校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提供技术创新办教育必须适合经济发展状况,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增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城郊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J].中国集体经济,2009(2).
    2、林日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高职“两课”诉求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3、吴玲.科学发展观与新升本地方院校的发展规划[J].宿州学院学报,2006(6).
    4、李保会,任士福.发挥地方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5).
    5、汪丽.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报,2006(10).
    (作者简介:林增荣,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推荐访问:城乡 定位 思考 高校 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