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我国利率调整对储蓄的影响

时间:2022-04-04 15:20:25 浏览量:

    摘要: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次利率调整政策,但是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后,文章探讨了我国利率的变动对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得出利率对居民储蓄的作用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利率;储蓄;社会保障
 
    一、导言
 
    在我国,利率由政府管制。自199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降存款利率,并出台了取消利息税等多种措施,其目的是要分流储蓄、增加消费,从而拉动内需,形成经济学所说的乘数效应。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来看,居民储蓄每年都大幅度递增,究其原因,居民储蓄主要受个人可支配收入、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率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于储蓄方面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家早有这方面的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托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等等。在西方经济理论里,利率通常和储蓄成正比,利率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是正向的、单一的:利率提高,人们增加存款;利率降低,人们则会减少存款。因为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收益,所以西方国家能够轻松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居民储蓄。可是,从我国的利率政策可以看的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与利率存在弱化现象。
 
    二、利率与储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以表1是1996-2007年的活期存款总额与活期存款利率的资料。
 
    利用SPSS软件对1991-1995年做线性回归,活期存款年利率为自变量X,活期储蓄存款总额为因变量Y,得到:
 
    Y=-33984.461X+65517.368 (R2=0.876)
     
       (0.05)
     (0.000)
 
    括号的中的值是P值,由于模型中X的系数的P检验值都小于0.05,两个模型的拟和优度都很高,模型通过检验。
 
    综上可知,而从1996-2008年则是负相关,说明在我国利率与储蓄的关系并不是如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的那样正向的、单一的,而是不确定的。
 
    三、我国利率对储蓄不敏感的原因与建议
 
    首先,西方国家基本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居民的消费都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当人们预期到利率的下降会降低他们的收入时,他们会迅速地转移资金,投向更为有利的投资对象。在我国,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预期,使得储蓄利率的弹性下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在演进中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变数,这使得人们对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把握缺乏相当的自信。在一个不确定性感强的环境里,风险厌恶者的一个本能反应是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减少风险损失。表现在经济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储蓄,以尽量减少未来的经济风险损失。
 
    其次,西方国家存在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使得人们可以放心消费,放心投资,因为他们都有最后一道防线——比较完善和健全的社会保障。1995年以后,我国实行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医疗制度也在改革,城镇居民不得不自己买房子、花钱看病,而这部分支出相对于收人而言,是相当大的一部分,收人风险增加和未来的收人不确定的增加导致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加。
 
    再次,西方国家的消费理念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贷款消费,并且有良好的信用体系给予保障。而在我国,居民的低收入以及其稳健和节俭的生活传统,使大多数人对利率不敏感,因为其存款的目的有投资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为了预防动机(未来的风险保障)。当然也不能排除积累财富的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主要还是为了预防,也就是目前居民的储蓄是大部分是由预防动机决定的,而不是由利率决定的。我国的实证分析和数学推导证明了我的观点。如果我们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改善了,居民则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下降,我国的保障体系完备了,即Y变小时利率对储蓄的相关性明显且方向确定,我们就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来判断储蓄的变化情况了。从而可见,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很大,但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了相关条件,它才能发挥出作用来。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首先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让利率的变动来调节储蓄量的增减,充分发挥利率对储蓄的正面引导作用,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与应用。
 
    第二,在现阶段,我国居民存款的利率效应综合利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效果,两者相互抵消,收入效应效果更强一些,因此居民存款的利率弹性是负向的,同时也是微弱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可以考虑居民存款与利率的负相关,但不能依靠改变利率来调整储蓄,而应该配合其他的政策来调节储蓄。
 
    第三,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保网过弱是我国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上学贵、看病贵、买房贵、养老没保障等等都增加了国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
 
    第四,我国还要不断改进金融机构服务,尽管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需继续加强。
 
    参考文献:
 
    1、张华江等.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昌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1).
    2、杨丽等.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1).
    3、曼昆.经济学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中国统计年鉴[Z].1996-2007.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浅析 储蓄 利率 调整 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