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问题浅析

时间:2022-04-05 15:10:51 浏览量:

    摘要:近年来,一些产业关联、人文历史相似的相邻城市合作的程度大大提高,呈现出“同城化”的趋势。实现沈阳与抚顺、铁岭、本溪、营口“同城化”,能够提高辽宁中部五城市整体功能与带动作用,是东北振兴战略与沈阳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同城化;东北振兴;区域统筹
 
    一、前言
 
    近年来,一些产业关联、人文历史相似的相邻城市合作的程度大大提高,从广佛同城化到丹东东港同城化,从合淮同城化到沈抚同城化,“同城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纵观国内同城化的案例,基本以两个临近城市间的同城化为主,尚没有形成类似日本东京城市群那样的大规模同城化。但几个城市之间的同城化合作是加快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快速提高该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以沈阳、抚顺、本溪、营口、铁岭为主体的辽宁中部五城市,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日趋显现。显然,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和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战略目标、提升沈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发挥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五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带动作用是一个明智之举。在现有的局限条件下,要实现辽宁中部五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以辽宁中部五城市的同城化为先导。如何通过同城化的建设来推动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是实现辽宁经济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任务。
 
    二、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的可行性
 
    (一)区域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便利性。可达性越大,则区域之间发生作用和联系的便利性越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从地理位置上看,沈阳地处辽宁省的中心,北与铁岭接壤,东与抚顺、本溪相邻,南有营口相望;从交通环境上看,辽宁中部城市群基础设施完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但扩大了城市群区域交通规模,还促进了区际交通路网的连通,加快了区域内经济联系;从区域之间行政壁垒角度来看,辽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建设,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并且,沈抚同城化已经在进行中,沈北新区的开发也为铁岭与沈阳同城化增添了筹码。
 
    (二)生产要素的互补性
 
    1、人才资源:专业的科技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拥有全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各类高等院校以及各类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余万人。而营口、本溪、抚顺、铁岭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则要落后的多,人才资源极其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辽宁中部其它四市可以以沈阳为依托,加大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与沈阳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2、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虽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抚顺境内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居全省之首,全区林面积65万公顷,可为辽宁中部五市提供优质的林木资源;铁岭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现有煤炭储量23亿吨,占辽宁省储量的三分之一,是辽宁省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本溪则拥有易于开采的丰富铁矿资源,同时境内年地表径流量35万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极其丰富;营口菱镁石储量丰富,是世界四大镁矿之一;滑石和硼石储量位居国内前列,金矿储量居辽宁第一。因此,从自然资源来看,辽宁中部五城市完全有建立同城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继基础。
 
    3、产业结构:辽宁中部五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差异化情况明显,笔者以2005年数据为例进行说明(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沈阳市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要高于其它城市,而本溪、抚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铁岭农业对经济贡献要比较明显。因此,从产业互补角度来看,这个区域完全符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具体来讲,辽宁中部五城市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职能各异、分工有序的特点:沈阳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抚顺在石化工业上具有一定优势;本溪在钢铁工业方面特色较为突出;营口是辽中部城市群的海上物流门户,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的中心节点;铁岭是农产品基地和能源基地。随着“同城化”的推进,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沈阳会逐渐将其优势产业向抚顺、铁岭转移,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为整个辽宁中部五城市提供完整的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而抚顺、本溪则成为辽宁中部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石化产品、冶金产品、涂料原料、石蜡制品原料、橡胶原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将成为二城的主要产业支柱。铁岭则发挥其辽北粮仓的作用,为辽宁中部五城市提供数量可观而又价格低廉的粮食作物,成为辽宁中部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营口成为口岸综合性大城市,为辽宁中部的进出口提供优良运输条件,成为辽宁中部经济起飞的翅膀。
 
    三、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行政壁垒问题
 
    辽宁中部五城市目前行政分割情况仍然比较严重。由于各级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市都为本地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努力,这导致各市之间在市场准入、优惠政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差异很大,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有学者指出,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差异使得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成为困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瓶颈”。因此,区域内实现“同城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构建城市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使得辽宁中部的资源能够统一配置。
 
    (二)行政主导过度
 
    常有学者将我国的市场经济称为政府主导的经济。辽宁各级政府部门也同样有意或者无意地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主导着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要发挥价格这一“无形之手”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为“有形之手”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有形之手”不能强于“无形之手”的力量,两者不均衡只能打破市场的均衡,同时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因此,要加快区域内个城市实现“同城化”最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更为有效地运行。
 
    (三)产业发展与创新不足
 
    长期以来,辽宁中部依靠丰富的基础原料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重化工产业。但是过去过度“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不但浪费了大量了人力物力资源,更严重破坏了环境。在市场日益趋于饱和的今天,这种粗矿的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另外,技术创新的落后使得企业只能单纯的引进新技术,而缺乏再创新的能力却再一次使企业的技术成为明日黄花。企业创新成果扩散循环不畅,吸纳转化能力极其低下。因此,产业要发展,就要注意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让“外部性”在产业内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注意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关键性设备,积极向高端市场推进,逐步向大型化、智能化与成套化方向发展。
 
    (四)城市间产业联系不足
 
    受到长期以来行政壁垒和各城市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趋同的影响,辽宁中部各城市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间的产业联系,进而影响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根据催万田学者的研究,辽中城市群虽然有发达的石油加工和钢铁工业,但其前向联系程度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化工、机械等主要行业的前后向联系程度也不高。因此,要明确辽中五城各自的功能定位,统一指导,尽快形成各城市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加强企业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条。立足现实情况,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统筹分布,实现互惠共赢。
 
    (五)资源生态问题
 
    辽宁中部五城市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负外部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源的短缺,自然资源浪费以及生态坏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浑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了对水质的严重污染,目前浑河干流及支流均为劣V类水质,水污染严重,甚至部分水源因污染超标而不能饮用。从空气污染情况看,近年来辽宁各城市空去状况均有所好转,除沈阳空气污染综合级别仍然是三级外,其他城市都达到国家要求的二级标准。因此,要实现辽宁中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辽宁中部五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也由产品竞争、产业竞争逐渐演变为产业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临近城市间的同城化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潮流,多个城市间的合作将不断加强。辽宁中部五城市同城化要走在前列,就迫切需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尽快形成中部五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快五城市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在仍然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行政干预的力量对五城市同城化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协调各城市间的利益问题则主要在于协调机制的形成。在同城化的概念达到一致的情况下,不断推进五城市市场一体化,最后实现辽宁中部五城市一体化。辽宁中部五城市一体化的形成将为辽宁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催万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
    2、梁启东.辽宁中部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1).
    3、张玉明,李凯.区域创新视角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软科学,2007(3).
    4、邢铭. 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7(10).
    5、钟晓荔,刘明媛.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72).
    6、刘海滨,刘振灵.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其转换研究[J].经济地理,2009(8).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推荐访问:辽宁 浅析 同城 城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