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环保政策实施中生活惯习与法的冲突

时间:2022-04-05 15:22:53 浏览量: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在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环保政策的实施和居民的生活惯习有着某种紧张关系。文章以“限塑令”为例,分析生活惯习与法产生冲突表现、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限塑令;惯习;冲突;场域
 
    一、环保政策实施中居民生活惯习与法冲突的现象
 
    (一)“限温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久前出台了《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规定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室内温度有特定要求的公共建筑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0摄氏度。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规定一点也不陌生。2007年,国务院就曾在《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中规定夏季公共建筑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的规定。而众多民间环保组织也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26度行动”。以节能环保为诉求的“限温令”,在正式发布前都在媒体上得到了充分的宣传,其出发点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拥护,但实施效果却不好。“限温令”实行一个月来,各地媒体对这一环保限令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餐厅、超市、宾馆、银行等公共场所的室内温度仍然被调节到26摄氏度以下,居民对温度要求的惯习是“限温令”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二)“一次性筷子”
 
    在过去的二十年,也是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唤醒市民“口下留林”的绿色消费意识,而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关部门不知出台了多少次规定,由于市民对一次性筷子的“偏爱”,几次隆隆的雷声过后,还是看见到处仍是在使用“一次性筷子”。如今“限塑令”能否跳出“一次性筷子”的覆辙呢?“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惯习是人们特定的场域中形成的,每次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政策出台,都是对这个惯习的挑战,然而相应的社会客观结构场域却没有变化。
 
    (三)“限塑令”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自此,“限塑令”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随即引发了一股“限塑”热潮。塑料袋被人们称作“方便袋”,能够流行上百年而久盛不衰,自有其存在的理由——方便、实用、不要钱(消费者)。居民在这种长期方便的场域内,产生了使用塑料袋的惯习。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已远远快于菜篮子时代,上街购物在很多时候显得随机而无需事前计划,若是每每出门都得带上几个购物袋,这对日常生活便造成了极大不便。豆腐、活鱼、生肉、熟食类,用购物袋、纸袋代替仍不能解决其渗水、渗油的问题,让消费者特地带着便当盒就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不便。
 
    二、居民生活惯习和法冲突的原因
 
    (一)“限塑令”的实施效果
 
    刚过去不久的全国政协与人大年会上,就有一些做了实地调查的人大代表告诉媒体,目前小型超市和店铺仍在免费提供普通塑料袋,农贸市场、菜市场、流动小贩仍在大量使用超薄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5月20日发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外资超市塑料袋使用率下降80%以上,内资超市下降60%以上,综合百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业态分布等因素,全国超市零售行业塑料袋使用率平均下降66%,塑料袋消耗减少近400亿个。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介绍,按照此前估算,2006年、2007年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全行业每年塑料袋消耗数量分别约为500亿个和600亿个。在2008年“限塑令”实施前,外资超市每百元销售额使用塑料袋3个,内资超市1.4个,现在则分别只有0.6个和0.56个。然而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惯习、便捷、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除了超市消费者外的其他消费者对“限塑令”只是心存支持却执行不佳。
 
    (二)“限塑令”与生活惯习冲突的原因
 
    先解释一下场域和惯习,“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生物性的个体里”。“限塑令”的执行效果的不佳是“限塑令”与生活惯习冲突的直接体现,那么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没能注意到政策和居民生活惯习的联系,并兼顾二者。具体体现就是政策的不合理性,生活惯习缺少改变的过程,以及二者没能同步。
 
    1、政策的不合理性
 
    政策的不合理性是导致“限塑令”与居民生活惯习相冲突的直接原因。政策的不合理性主要包括决策制度的不合理和违背公平性原则两方面的原因。
 
    决策制度不合理:现行决策体制不尽科学是导致我国政策不合理的首要原因。“限塑令”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了政策的不合理性,这些问题包括:实施中出现的监管盲点难点,政策却没有相关细则规定,如分布在各居民点中更有许多自由市场零散商户成为监控难点,集贸市场成为“限塑令”的盲区;“限塑令”地方性特征较强,随意性突出;以罚代管现象也体现政策的不合理性;配套措施不健全致使政策的不完整不健全。
 
    违背公平性原则:政策就应该体现公平性原则,而公平更多的是体现在实体和结果上。没有“限塑令”的时候,商家提供的塑料袋就真是“无偿”的吗?有利可图是所有商家的“天性”,没有“限塑令”的时候,商家“无偿”提供塑料袋只是表面现象,“羊毛出在羊身上”,塑料袋的成本早已打在商品里。现在各地实施的“限塑令”只不过把商家过去的“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在公平的场域内,内心已经根深蒂固了公平的惯习,然而“限塑令”政策的贯彻执行却违背公平的原则让居民承担限塑的代价,难免会有不佳的执行效果。
 
    2、公众缺乏参与
 
    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限塑令”的真正意义未得到有效解读。“限塑令”出台之前,缺乏公开的社会酝酿过程;出台之后,相关的产业、产品等政策迟迟未能发布,各种社会动员的投入也明显不足,导致围绕这一政策形成了许多反对的声音。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的环保宣传力度不够就不会使客观环保社会结构的快速健康有效的形成,也不利于一种讲究环保意识,丰富的环保知识,较高的环保积极性的环保场域的建立。所以应该加大对公民的环保教育,加大政府的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
 
    3、政策与居民生活惯习没能同步进行
 
    政策的后劲不足:不合理的环保政策使得其在社会发展缺乏有力的发展空间,并且政府自身的执政能力低,对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当。政策的不合理加上贯彻的不彻底就不能推动改变居民生活惯习的客观社会结构的进程,也就不利于人们保护环境场域的形成,进一步讲也就不能使居民形成改变使用塑料袋的惯习,从而在惯习行动上也就不能表现出抵制塑料袋。
 
    没有相应的替代产品来支持政策更彻底的贯彻执行:相应的合理的替代产品的出现是政策很好贯彻执行的支持力。研制出合理的替代产品就会形成新的客观社会结构,也就在客观上促进了环保场域的形成,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几种替代品都有着自身的不足:“布袋子”,可折叠、易清洗,比较实用,主要问题在于原料获取和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使用性能上阻隔性差、加工比较复杂;“纸袋子”消费者对其环保性能认同度较高,但在各种使用性能上还不能完全与塑料袋接近,且售价较高。在原料获取和生产加工中对生态环境和森林的破坏严重,实在是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此外,“菜篮子”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对于上班族而言,菜篮子形象太“土”,体积比较大,携带不方便。
 
    四、缓解“限塑令”与生活惯习冲突的对策
 
    (一)进行广泛宣传教育
 
    首先是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和能力。其次,把环保宣传教育纳入政府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环保宣传教育作为考核政府的一项指标,以环保意识的提高作为文明进步的标志,为“限塑令”的进一步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惯习作为一种依靠个人自身努力或者经由他人灌输而来的惯习行动的产物(作为一种后天获得的东西),通过个人或集体的生活史被身体化与内在化了。”[5]所以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人们慢慢的形成不使用塑料袋的惯习,让人们形成抵制塑料袋的惯习行为。
 
    (二)专项管理限塑工作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或赋予某些单位或部门专门管理限塑工作也就是完善限塑的制度安排,专门管理就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规范的限塑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不公平,为限塑真正意义上的解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了环保场域和环保惯习的形成。
 
    (三)研制替代品的开发
 
    加强科研开发,尽快研制,普及替代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替代品的研制是给抵制塑料袋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一旦普及了替代塑料袋的合理的新产品,也就为环保场域和环保惯习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且可以肯定这种转变的过程就会减少很多年,所以替代品的研制和普及本身就是在做环保场域和环保惯习形成的工作,由此可见替代品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加强公众参与度
 
    将限塑进程及效果信息进行公布,是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的需要。这一权利既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众参与的可能性。然而也是只有保证了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才能使人们慢慢接受环保场域和环保惯习,也就保障了新的环保场域和环保惯习的发展空间和速度,使“限塑令”成为真正的环保政策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内容。
 
    (五)合理使用征服强化法
 
    限塑过程中的经济奖励可以减少人们的抵制情绪,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对公平的质疑,这就为环保场域和环保惯习的创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理论上可以通过规定塑料袋进行有偿使用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但是有偿使用的成本一定要能够使消费者感到“心痛”,才能更好的保证它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正强化的方法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
 
    总之淘汰超薄塑料袋是大势所趋,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减少非超薄塑料袋使用,让人们的生活惯习与“限塑令”政策有机的融合起来,使之有效执行下去。“限塑令”的实行是我国在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相信在其不断的发展完善中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和环境保护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徐琦.环保限令因何难限[N].中国环境报,2008-02-10.
    2、王伟彬.浅议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J].商业经济,2008(10).
    3、吴玲,窦薇,王勇.“限塑令”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与对策建议[J].绿色经济,2008(12).
    4、苏峰,汪静,王德海.浅析“限塑令”的实现环境[J].新西部,2008(6).
    5、吴晓芳.完善“限塑令”在协调发展与环保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8(8).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推荐访问:冲突 环保 实施 政策 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