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研讨

时间:2021-12-22 15:04:20 浏览量:

      1   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近年来,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在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大体有以下8种:
1.1   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农技推广机构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加大了服务方式、运行机制改革力度。一是技术服务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近几年来省约有3万多人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活动, 其中:机关干部6000人, 技术人员8000人,农民技术员1万多人。当阳市农技部门全面开展了承包技术、承诺效益、承担风险的服务,由农技部门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帮助农民按技术方案进行生产,确保承包农田的效益不低于传统模式。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主要是农业部门以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开展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并通过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三是创办服务实体,增强服务能力。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走服务实体化,物化技术产业化的路子,兴办了一大批农业服务公司、植保公司、配肥站和加工、流通企业。四是创建科技示范园(场),变过去指导农民干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全省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场)300个, 示范推广作用十分明显。
1.2   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这种形式是以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全程服务,包括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
1.3   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从多方面宣传农资产品,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
1.4   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
1.4.1   科研单位与推广部门相结合。华中农大、省优质油菜开发中心等单位联合成立了省优质油菜开发联合体,共同开发华杂系列优质油菜新品种,加快了我省油菜优质化的步伐。全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万hm2发展到今年的108.7万hm2。
1.4.2   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相结合。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中油所与龙发、天颐、种业集团、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亚华集团等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联姻”,为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油料产业化的发展。
1.4.3   科研单位与市县合作。华中农业大学利用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中的技术优势,以宜昌市为基地,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试点。一是柑桔产业化试点。二是优质水产品产业化试点。三是农业信息化试点。
1.5   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省委省政府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放活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鼓励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部分科技人员包括己离休退休人员响应号召,以个人名义进行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如承包荒山荒坡开发、进行技术服务咨询等。
1.6   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介组织根据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变化,比较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并通过价格机制反馈给农户,有力地促进了品种的改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1.6.1   经纪能人。充分利用网络及全国各大市场的信息,将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结合,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保康县马良镇农民经纪人王文海与河南、广东、江西等10多个省的畜禽经营单位和个人保持业务联系,2000年以来已累计交易仔猪4.5万头,肥猪1.5万头,山羊1.4万只。
1.6.2   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实现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市场销售有机结合,这些协会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技推广机构与基地农户的密切联系。如新洲区双柳街,近年来先后成立了蔬菜科协、销协、加工协,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300多hm2,发展加工企业6家,联结农户2000多户,培训菜农15200人次。在运作中,协会优先向会员提供良种种苗与技术服务,产品由协会统一品牌(双柳牌、柳仙牌等)销售,利益由协会与农户共享,有效带动了产业化发展。
1.7   科技示范园区、场示范推广服务模式。为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形势,全省已建成100多个省、市、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技术示范区的建设已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子种苗的繁育基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农技机构的生产经营基地,在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钟祥市冷水镇农技站筹措资金44万元,租用8hm2土地,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场。
1.8   农民科技大户的示范幅射模式。仙桃市张沟镇联潭村村民朱新洲承包低湖田4hm2,改造成鱼藕共生基地,获得了一定的收益。2000年,他贷款2万元,将基地发展到15.3hm2。他选择鱼—藕—稻种养模式,当年实现产值40万元,纯利12万多元。在朱新洲的带领下,全村发展鱼莲(藕)共生面积66.7hm2,使这些农民增加收入近30万元。近3年,全镇开发低湖田2300多hm2,改造老渔池300hm2,旧坑塘66.7hm2,网箱养鳝4万口,鱼莲(藕)共生面积533hm2,围田养蟹400hm2,水产业发展面积达到4467hm2。
2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
2.1   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①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②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③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④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⑤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 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 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2   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科学界定职能。改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技推广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各种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参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2.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要在进一步加大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管理办法和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准入制度。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推广资质、条件和手段等,推广资质的认证,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认证。没有经认证的、不具备推广资质的任何单任和个人不能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如优良种子种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设施农业、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特种动植物高效种养、农业新机械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农业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必须要有关具有法律效力单位的认定审定,产品要有合格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产品。
2.4   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发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2.5   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
参考文献:
[1]范祖兴,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1),P70-72
[2]吕洪霞 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P47-52
[3]章秀德,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J],农业科学,2003(6),P10-14

推荐访问:农业科技 研讨 模式 创新 推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