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主要做法及成效

时间:2022-01-30 15:10:13 浏览量:

为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2003年我市启动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05年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06年启动“多城同创”计划,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围绕既定目标,我市坚持突出重点,狠抓各项创建措施的落实,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三年来,累计投入园林绿化资金5.2亿元,新增绿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市民广场、永宁公园、江滨公园、凤凰公园、葭沚泾文化长廊等一批公园绿地,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2.7%、绿地率41.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7平方米。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一是建立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建设、财政、环保、交通、国土、林业、水利、宣传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抽调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椒江、黄岩、路桥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及建设等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区联动组织开展创建工作。
  二是制订方案。根据建设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制订《**市创建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并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项目,使整个创建工作有序进行。

  三是齐抓共促。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园林城市动员大会和创建园林城市电视电话会议专题动员部署,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就创建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听取汇报;市人大、市政协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指导帮助落实有关工作。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工作,协调解决在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齐抓共促,有效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落实。

  二、突出特色,全面推进

  按照既注重量的扩大、更注重质的提高的工作思路,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实际,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突出节约型园林绿化。为认真落实建设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我市出台了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政策文件,修订《**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同时设计一个载体,即“315乔木进城工程”。制订了《关于印发**市区315乔木进城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市区新增乔木15万株,新增立体绿化1万平方米以上,改造达到国家园林城市要求的园林式小区和单位100个,覆绿废弃岩仓6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增绿、生态增绿、经济增绿为原则,加快转变园林绿化增长方式,走低成本、集约型、高效益的节约型园林绿化之路,实现了从重景观向以生态效益为主转变、从高成本向少化钱多增绿转变、从重平面向平面与立体绿化并举转变、从重建设向建设与养护并重转变、从重城市向城乡一体转变,走出了一条花小钱大增绿、低成本高效益的节约型园林绿化之路,促进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年来,种植乔木18多万株,其中色叶树种5万多株,芳香树种3万多株;完成垂直绿化种植205处,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突出一个重点,开展绿化达标和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创建活动,推进绿化进小区、进单位。对于新建项目和居住区,实行源头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严格绿地率审核、绿地综合验收,保证新建项目绿地率指标达到法规规定要求。对已建项目,通过绿地改造、拆违增绿等途径,提高综合绿化水平,并落实日常养护管理责任。目前我市已有园林式单位322家,园林式居住小区74个,占居住小区总数的69%。

为切实推动园林绿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在绿化建设中我们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五项原则:

  (1)本土化选种。注重把乡土苗木作为首选,重视乡土树种、花种、草种的培育和应用,大幅提高乡土苗木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的比例,选择的苗木品种主要以香樟、桂花、合欢等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为主,努力实现低成本投入与高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大力推进就地取材、就地取土、就地平衡,探索建立耕植土储备制度,把建设用地的表层耕植土先采集、储备起来,用于园林绿化,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2)按季节种树。加强了园林绿化工作的计划性,对园林绿化工程早计划、早安排、早准备,大部分的绿化项目都在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实施,实在无法完成的就留待“小阳春”再种,减少了反季节种树。同时,我们还倡导标准种树,挖标准坑,覆栽植土,给苗木创造了良好环境,提高了绿化苗木的成活率。

  (3)引大苗入城。既重视绿化的景观效果,更突出绿化的生态效益,把绿量摆在首位,注重多种乔木,多种全冠或带枝大苗,这几年我们选用的苗木规格基本上以8—12厘米的全冠或带枝大苗为主。实践证明,在城市绿化中采用全冠或带枝大苗,成本低、生长快,效益显著。

  (4)重生态保护。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对生态绿地作了专题研究,并确定了“一心六脉”绿心放射状和平原网络状绿化系统构架。根据总体规划,相继开展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四线”规划》、《鉴洋湖湿地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运用规划手段,先于项目建设,把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生态廊道等控制起来,防止被侵占。同时还开展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编制,核心内容是“非建设用地规划”,打破了传统城市规划主要以建设用地为对象的常规方法,把生态基础设施作为主要对象,深入研究城市的安全、生态文化和空间形态,对城市非建设用地进行系统规划,明确了城市绿线、紫线和蓝线,使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生态廊道等先于建设项目的安排得到前瞻性的控制,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该规划于2005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在全省属首次编制,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5年度规划荣誉奖,也是国内首个获得此类国际大奖的规划。为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出台了《市区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准入管理规定》,加强组团生态带的保护。对自然的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如自然山坡和林地、生态湿地、河湖水体、生活岸线等进行保护,努力使之与公园绿地一起形成自然的、完整的、多样化的绿地系统,构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对生活岸线的处理更加注重人性化,加强了环山道路、亲水平台的建设,让市民能与自然相近、与山水相亲。严格按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有关规定,对城市的古树名木、大树进行保护,实行建档立卡、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并落实专人保护,使之与城市共存。大幅减少公园、广场中的硬铺装,积极推行透水砖铺装,提高公园广场绿地率。

  (5)低成本养护。按照节约型园林绿化的理念,出台了《**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规程》,一方面大力调整结构,注意多种养护成本低的植物,尤其是土生土长的野生植物;另一方面积极倡导规范的养护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养护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有效提升了养护效率。

  (二)突出城市文化内涵。注重绿化与文化的结合。具体有以下三点:一是实施1%文化计划。公共艺术是国外发达城市普遍认同的改善城市品质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基于解决城市基本功能和空间形态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上寻求的一种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人文城市、从本质上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新举措。2005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1%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明确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广场绿地和占地2公顷以上的工业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公共建筑、重要临街项目、居住小区等,要从其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城市公益性、开放性的城市雕塑、小品等公共艺术建设。随后的4年间,我们先后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重点项目进行了3期共35项“1%文化计划”示范工程,建成了一批城市雕塑和小品为主体的公共艺术。其中抗击“云娜”台风纪念雕塑《史册》、《彩虹》、《漫游海世界》、《海之子》、《太平盛事》、《云水长和》等雕塑作品分别获得2006浙江省首届城市雕塑评选活动大奖和全国城市雕塑年度评选活动优秀奖。我市实施的“1%文化计划”,拓宽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渠道,开创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理念,得到了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高度肯定,多次被评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优秀组织奖;2008年初,我市的1%文化计划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作为典型向全国推介;今年4月,中宣部在我市召开全国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再次向全国推广**“1%文化”建设。创建工作将绿化与文化结合,文化设施与园林绿化建设交相呼应,这是我市创建园林城市的一大特色。二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开展了文物古迹、特色建筑普查并划定紫线加以保护,相继完成了椒江葭沚古街保护规划、黄岩桥上街古街保护规划、章安古镇保护规划,建成了路桥十里长街一期和椒江北新椒街保护性改造工程,修缮了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戚继光祠、孔庙等,延续历史文脉。开展了西江乡土文化遗产廊道规划、湿地及柑桔原产地保护,使这些古迹及城市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延续。三是融合群众文化。积极引导群众文化参与创建工作,开办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网站,组织了“爱华杯”、“方远杯”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摄影大赛,开展了绿化家庭评选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小学生墙画比赛。每年3月份,市、区四套班子领导和机关干部带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促进共青团、妇联、侨联等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设计了38个国外使林、巾帼示范林、育才林等载体,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绿地建设及绿地认养活动。

  (三)突出全面创建。以创建为动力,在推进城市绿化的同时,把完善城市功能列入创建的重点,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九大配套工程,全面优化城市环境。(1)城市路网工程。按照“加密、贯通、成网”的要求,坚持内外结合、主次结合、动静结合,构筑主干道,打通断头路,建设微循环支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出行。建成了**经济开发区、黄岩南片新区、路桥远东新区等道路骨架,市区新增道路面积138.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到13.27平方米。(2)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结合省委、省政府“811”及新“811”环境保护计划的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已建成椒江、黄岩、路桥3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17万吨/日,平均日处理量达14.6万吨,目前,椒江、黄岩、路桥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也已全面启动,椒江污水处理二期和中水回用工程年底可投入使用,路桥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加快配套截污管网建设,大力开展精细化截污,在深入排查的基础上,分区块列出需要完善截污设施的永久性居民点和单位,逐个截污,逐步完善,共已建成一、二、三级污水管网592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70.15%。在加快城区污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目前,椒北、院桥、宁溪、金清等镇级污水处理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3)城市供水工程。完成了**供水二期、黄岩新水厂等重大供水设施建设,椒北引水工程、路桥金清供水工程正在全面实施,城市日供水能力已达53万吨。开展了市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和居民小区“黄水”改造,已完成老旧供水管网改造19.76公里、居民小区“黄水”治理26个、受益人口24578户。在此同时,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在前几年工作基础上,今年计划再新建供水主干管81.76公里,新增农村受益人口16.5万人,力争再通过一、二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4)垃圾处理工程。实施“环卫提升三年计划”,进一步提高环卫工作水平。日处理能力800吨(一期)的**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工程已经动工建设。黄岩废弃物生态填埋场、路桥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建成,椒江垃圾无害化填埋场二期工程启动建设,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中转站总数达26座;新增环卫车辆36辆,环卫车辆总数达118辆,城市生活垃圾平均处理量达1300吨/日。同时,按照“户集、村收、镇中转、区域集中处理”的思路,大力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促进城市环卫保洁向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延伸,到去年年底,市区又有600多个村建立了环卫保洁机制,除少数海岛渔村、偏远山村外,已经基本实现环卫保洁机制全覆盖,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5)城市燃气工程。把城市燃气的普及应用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内容,加强燃气储配站建设,大力推广管道燃气,市区石油气储配能力已达2400万立方米、供应27万户,管道气开户6.8万户、点火3.96万户,燃气普及率提高到97.73%。同时,积极推进天然气工程建设,与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天然气管网建设框架协议。(6)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面实施农村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方便城乡居民出行,万人拥有公交车达11.28辆,出行比率达到22.3%。为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目前,我市快速公交(BRT)和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正在制订方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在编制。(7)城市管理提升工程。一是积极推行“数字城管”。**市是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第二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在一期工程(路桥)通过建设部验收基础上,覆盖整个城市建成区的二期工程于去年11月7日全面上线运行。二是开展街容示范路创建,对城市主次街道建筑立面、店名招牌、空调外机、人行道、道路绿化等进行综合整治。三是对全市小街小巷和城中村实施综合整治,提升市容市貌整体水平,取得了好的效果。去年市区有16个“城中村”通过整治验收,**经济开发区5个“城中村”实行了封闭式管理。(8)景观灯光亮化工程。坚持有序亮化与重点亮化相结合,对已建的沿街高层建筑、绿地、水体等,实行“节日模式”与“平时模式”改造,做到集中控制、节能省电。节日期间全面启亮,平时重要节点的建筑与建筑的重点部位能亮起来,实现亮化与节电的有机统一。市区共新建和改建建筑亮化250幢,进一步美化了城市夜景。(9)住房保障工程。住房保障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加以推进,去年我市被评为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市。结合**实际,我市主要抓了六方面工作:一是出台了住房保障的有关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住房保障政策,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市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试行)》和《**市区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二是完成了困难群众住房状况调查。经调查市区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对象有414户,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有2620户,已全部纳入住房保障动态数据库。三是开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归集,到2008年年底,共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7亿元。四是大力实施**市区住房保障建设规划(2008-2010),积极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建经济适用房面积达7.6万平方米,共已落实农民工公寓6.1万平方米,完成旧小区改造23.3万平方米。五是实施农村“固房”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三年共完成2048户。六是积极研究解决环卫工人的居住问题。采用集中建设和配建制相结合,完成环卫工人宿舍建设2.03万平方米,解决了1300多名环卫工人的居住问题。

  三、完善机制,促进创建工作的持久开展

  我市创建工作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实施“项目化”,软件建设力求“制度化”,以促进创建工作的持久开展。

  (一)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根据创建园林城市的目标任务,市政府把创建工作列入对三个区和**经济开发区及市级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市建设规划局每年年初把创建计划下达到各区建设部门,把任务明确到项目,落实到责任人,并纳入建设系统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实行量化考核。

  (二)建立健全执法监管机制。认真贯彻《城市绿化条例》和《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结合实际颁布了《**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市城市绿线管理规定》,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绿地率管理的通知》、《关于调整城市绿化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申请砍伐、移植树木赔偿标准》等配套的规范性文件。2004年又进一步加强了绿地率监管,调整管理机制,实行批前与批后管理相分离,批前由规划人员对建设项目绿地率进行审查,批后由园林绿化监察人员进行跟踪监管和绿地验收,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等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绿化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位。

  (三)建立健全队伍保障机制。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时,市政府充实加强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确保行业管理到位。切实加强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园林绿化科研工作,建立**市景观园林研究院、沿海盐碱地绿化研究组、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经费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市区现有园林绿化中高级职称人员110人,基本建立起了一支能够适应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需要的专业队伍。

  (四)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预算、土地出让收益、城市维护费对园林绿化的投入,绿化补偿费专项使用。同时按照“管干分离、作业放开”的原则,积极推行园林绿化养护的市场化改革,促进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的产业化发展。

推荐访问:成效 园林 做法 创建 国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