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宏发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发言讲话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探析(王纪武)

时间:2022-02-24 15:18:38 浏览量:
 

摘要: 提出以“流域”为单元进行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摆脱以抽象社会—经济单元进行研究的常规思路。总结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的成果与趋势,建构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核心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建设研究”、“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城市形态发展及其调控研究”3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综合性研究,将人居实践还原于自然和人文的耦合,突显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密切关系,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人居环境;流域开发;聚居;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1 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模式

 

1.1 人类聚居的生存基质

 

“水”不仅是生物起源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文明的培养基。纵观中外,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中华文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人类发展史上的辉煌文明,均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滋养。可见,古代文明、初始聚居的发展都与大河流域的生存基质有着密切联系,并使人类聚居呈现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发展模式。前现代社会中,尽管战乱与迁徙频繁,人类聚居的发展模式依然显示出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发展特征(图1)。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城市圈、城市连绵带等新的区域聚居发展模式。从中,既能看到社会发展力在人居环境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也能看到大河流域的生存基质对人居环境发展的影响力。从当代中国主要城镇聚集区的分布(图2),可以看出长江发展轴、黄河发展轴已经成为我国整体人居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它们承担了东部沿海发展轴向中、西梯度推进的重任。

1.2 流域聚居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家能源开发和城市化由东向西推进,流域的生存基质必然使流域开发及其伴生的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我国建设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

 

流域开发与生态、工程技术、地域文化、环境保护等相互关联。结合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具体特征与问题(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生态平衡破坏、地域文化丧失等),以流域聚居为切入点的人居环境研究,应注重“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城市形态发展与规划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等核心内容,突显流域开发与区域城镇化、自然环境与聚居形态、流域生态与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协调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将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还原于自然和人文的耦合,创新城市规划学科理论,促进流域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现状及分析

 

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目前,在对流域聚居研究方面,美国和日本相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美国成立的CWP(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是对流域人居环境进行研究的权威性机构。在我国,“流域”一词通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在美国,不同等级的流域对应各自的专有表达法(表1)。1965~196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规划和风景建筑学研究生在麦克哈格的指导下,承担了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工作。这是在美国做出的第1个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规划研究,是这类性质的规划研究的原型,是流域规划研究划时代的里程碑。

2002年,日本开始进行“与自然共生型的流域圈、都市再生技术研究”,这是日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3大研究课题之一。它着眼于日本的水系及流域圈,旨在建立能够与流域内的自然系统共生、共存的新型城市,能够与流域内自然灾害共存并逐渐将人类活动退出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域。研究项目由国土交通省牵头,环境省、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文部省等有关省参加,为了开展相关研究,原建设省土木研究所改组成立了两个研究室,即河川环境研究室和绿化生态研究室,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开展了大河流域国土与区域规划方面的工作。由于与三峡工程的密切关系,对乌江流域的研究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合作的课题“流域开发与管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与中国乌江流域对比研究”,是国内较早以流域综合开发为视角的研究(李文华等,1989),它较为系统地总结并对比论述了流域综合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比研究,构想了乌江流域综合开发格局。其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虞孝感等,1993),从区域发展战略、水土资源、农业发展、土地利用、工业布局、城镇体系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体系与方法颇具借鉴性。

 

1994年,湖北省开展了“清江流域资源开发与城镇工业区布局研究”、“清江流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开发”等研究工作,分析清江流域的水资源特征;研究清江流域腹地城镇矿产、旅游、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探讨清江流域的城镇发展、布局与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该课题的研究时间较早,虽然是以流域为区域单元,探讨流域资源与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但对流域的自然属性研究不够突出,对流域城镇发展与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略显不足。

 

随着吴良镛教授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深入展开,我国对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亦有了新的思路。吴良镛教授主持的“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2000年)是云南省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的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的一项预研究,确定了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开拓了人居环境科学建设和流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研究领域。

 

此外,以流域为单位,从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角度,对区域整体城镇形态和城镇空间进行的研究,也反映了我国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对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研究,改变了过去孤立地就某个城镇进行研究的方法,以具有明显地域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特征的太湖流域为研究范围,对该地区的古镇进行较综合和全面的解析,进而从整体上研究古镇的形态特征。

 

由于我国传统流域观念的意指属性,流域之于人居环境发展的实效作用被掩盖,流域与聚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流域与人居环境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亦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区域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与人文的繁荣;另一方面,区域城市格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等相关问题的妥善解决,也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摆在学界面前。基于流域视角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将人居实践还原于人地关系的本质思考,因而在运筹区域经济、区域生态、区域人文以及地域城市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 流域聚居的研究内容

 

结合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具体问题,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应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②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建设研究;③城市形态发展及其调控研究。

 

3个内容的研究逻辑为:①从流域资源开发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方面,提出区域层面的人居环境整体建设,其中,包括区域的城镇体系和城镇发展的社会、经济、移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与协调。②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形态紊乱、城市特色丧失,以及不合理的城市形态和建设发展甚至造成城市灾害的恶性发生等问题。从形态发展和规划水平上提升质量,调控和整合这些地区的城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③区域开发和资源环境的利用,人口的集聚和城乡建设的土地转换,面对大量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和维育的问题,人类聚居环境自古以来是以生态安全为前提,流域开发往往是以破坏原生环境为代价,因此,从区域角度提出环境建设与城镇和工程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通过对流域地区人居环境问题的讨论,可将以上3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实际内容整合,形成城镇化———城镇规划与设计———生态与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关系(图3)。

3.1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

 

(1)整合通常按照各行政区进行的产业布局、国土整治等相关研究的内容,借鉴河流水利综合开发、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思路,将涵盖全流域上中下游、左右岸各地区的综合发展对策与流域整体上的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予以联系。

 

(2)分析流域开发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把流域综合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所有的城镇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在与周边更大区域的关系中界定流域城镇化发展道路。重新审视被行政分区生硬割裂开的众多城镇在防洪、电力、航运、旅游等各个发展方面的内在联系。

 

(3)抓住流域开发中土地需求与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以及贫困地区移民安置的特殊矛盾问题。从区域规划层面探索在流域聚居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流域城镇体系建构模式,包括城镇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区域空间开发的管制,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调控,以及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改善。

 

3.2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研究

 

(1)调查研究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在现有流域水土保持、灾害防治等宏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应用“3S”技术,建立对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序列及城镇化地区的空间拓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研究不同的城镇化进程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关系。

 

(2)针对地域聚居和地方建筑学的特点,从聚居文化、建造技术、民风民俗、建筑艺术等方面综合提出对传统人居环境的保护与有机发展,研究内容与全国发达地区的水平逐步接近,加入到全国对历史文化城市和城镇保护的整体工作中。

 

(3)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层面,应当基于流域地理信息数据,借鉴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流域开发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生态敏感地带保护、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缓冲地带建设。

 

(4)在城市研究层面,突出与城镇发展影响紧密相关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手段。研究降低场地设计的不透水率、修建过程中的侵蚀控制,雨水利用水循环改善、暴雨径流的水质治理,城市河流的整治,以及工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等规划与景观设计方法。

 

3.3 城市形态发展及其规划调控研究

 

(1)研究流域开发带动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规模与水、土等资源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探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形态拓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规划调控手段,总结环境友好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研究城镇滨水地段的城镇空间与河流空间良性互动的规划与景观设计方法。

 

(2)根据不同地区的城市选择不同的形态研究重点,应结合实例做大量的个案研究,从中归纳出典型的模式和原理,用以指导特定地域中各种类型城市形态扩展。

 

(3)从形态发展和规划水平上提升质量,调控和整合流域地区的城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4 关键问题

 

(1)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对流域的综合发展思路与其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问题与特殊矛盾,对以流域为单元的城镇体系的建构进行具体设想。

 

(2)城市形态扩展及其规划调控。分析当前流域开发引起的城市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分析城市扩展与形态变迁的典型类型,找出城市形态扩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探索调控对策。

 

(3)生态环境保护。在认清流域聚居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建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框架,并且针对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城镇生态环境这两个不同层次中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5 结语

 

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文建设研究”、“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城市形态发展及其调控研究”3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综合性研究,涵盖了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内在关系的所有核心和重要内容。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多年来在流域聚居与城镇化发展研究中的积累,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必须做好框架构成、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工作,建构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系统地归纳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各项重要原理,丰富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体系,以便为相关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文华.流域开发与管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与中国乌江流域对比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3] 袁国强.流域开发规划方法与实践.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4] 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吴良镛.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6] Thomas R.Schueler,Heather K.Holland.The Practice of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2000.

 

作者简介: 王纪武,男,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博士。

    

推荐访问:探析 流域 人居环境 建设 纪武

猜你喜欢